“闪电战”从未远去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7期   作者:李旭 陈光耀 张建强
[导读]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凭借“闪电战”这一崭新作战样式,取得了战争先发的明显优势
        李旭  陈光耀  张建强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北京  100091
        摘要: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凭借“闪电战”这一崭新作战样式,取得了战争先发的明显优势。“闪电战”理论之所以发源于德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虽然“闪电战”理论存在一定固有缺陷,但却对世界军事理论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未来,“闪电战”理论不仅不会过时,反而会一直与装甲兵同在,并在多域获得新生。
        关键词:二战 闪电战 理论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国闪击波兰为标志正式拉开序幕,“闪电战”这个富有冲击力的名字也就此为世界各国和人民所熟知至今。今年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我们在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时,更应从历史中回望历史,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应忽略“闪电战”对于世界军事理论与联合作战实践发展所产生的历史性影响。
        一、“闪电战”在二战中的运用
        二战中的“闪电战”,也被称为“闪击战”,以空地一体、先发制人、集中奇袭、迅即猛击为主要特点。由于纳粹德国在二战中首次运用“闪电战”这一作战样式,将当时飞机、坦克、摩托车等机械化战争工具的速度优势融合到一起,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对手,如闪电一般攻击敌人,一时间让欧洲各国毫无招架之功。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凭借“闪电战”的强大攻势,几乎可以说是无往而不利。开战仅27天就征服了波兰,不到1天就拿下了丹麦,23天攻下挪威,5天占领荷兰,18天横扫比利时,就连当时号称拥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也在不到39天时间里全线溃退。德军装甲部队推进之迅猛,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甚至连希特勒和德军统帅部也担心其中是否存在圈套,一度命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以便让提供支援的步兵师能够赶上,最终在敦克尔刻“放走”了已到嘴边的33万英法联军,形成了“敦克尔刻大撤退”的历史一幕。如果单纯从军事的角度看,可以说“闪电战”在二战中创造的战绩,堪称世界战争史中的一大经典,这些战例直到今天仍然是现代军事艺术的巅峰之作。
        二、“闪电战”理论的前世今生
        (一)“闪电战”理论的起源。通说认为,“闪电战”理论是由古德里安创造的,古德里安也被称为“闪电战之父”。但实际上,有研究表明,德国人并没有明确提出完整的“闪电战”理论,甚至连“Blitzkrieg”(闪电战)这个术语,也是直到它被二战期间其他国家陆续采用后,德国人才逐渐予以接受和认可。“闪电战”之所以能够被德国而非他家首先采用,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由于德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从腓特烈大帝、老毛齐时代开始,德国人就意识到自己打不起持久战,只有依靠运动战取得决定性速胜才是关键,同时,他们还把战役作为规范性层级,并广泛采用“任务式指挥”模式,有效解决了指挥问题。第二,无线电通信在作战指挥和侦察情报方面的熟练运用,让德军在作战指挥、坦克与其他军兵种协同等方面变得更加顺畅。第三,德国人一贯严谨细致的作风,使他们对空地一体作战的协同控制几乎堪称完美。第四,相比于德国,其他国家在同一时期对坦克的作战运用多少陷入了一些误区。比如,虽然英国发明了坦克,却痴迷于轻型坦克,从而限制了装甲学说的发展;美国在19世纪初则认为空中和装甲力量的宗旨是支援地面步兵,德国闪击波兰时,美国陆军营以上级别机械化部队仍寥寥无几,直到1940年7月,才由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将军组建装甲力量。
        (二)“闪电战”理论的局限。德军在二战首次遭到重创是在莫斯科战役,尔后在苏德和北非战场逐渐失去先发优势。虽然德国战败的根源不在“闪电战”,但通过战役复盘,不难发现“闪电战”的确存在固有弊端。首先,“闪电战”强调先发制人的突然性,从而赢得战争主动,形成强大心理震慑,使敌人在强大攻势下丧失抵抗意志,一旦失去突然性,对手采取大纵深梯次防御、灵活实施反突击、适时投入预备队等方式进行防御反击,作战效果将大打折扣。第二,“闪电战”对后装保障、兵员补充要求很高,更适合针对国土面积不大、战略纵深短浅国家,一旦战线拉长,对手以空间换时间赢得喘息之机,“闪电战”最终将打成消耗战。第三,“闪电战”以夺取制空权为前提,一旦失去空中优势,地面装甲部队将遭受对手空中力量毁灭性打击。


        (三)“闪电战”理论的发展。一种优秀作战理论所彰显的迷人魅力,便在于它不会随战争的失败或结束而消亡。毋庸置疑,“闪电战”对于世界各国陆上作战的影响既是非常广泛的,又是极其深远的。如果从作战理论发展的角度看,二战的大部分时间,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盟国吸收德国新战法,结合本国实际创新自身作战思想和理论的探索过程。战后至今,几乎每一场陆上常规作战的成功案例,都离不开诸如快速决策、空地一体、超强机动、纵深突击等核心关键词,至于情报侦察、欺骗佯动、电磁压制等,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关键词,结合时代特征采取的必要行动。特别是,美国陆军1981年推出的“空地一体战”理论,在海湾战争中得到大规模实战运用和检验,它的产生及发展与“闪电战”的关系尤为密切。
        三、“闪电战”还能走多远
        (一)“闪电战”永不过时。“闪电战”诞生距今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仅凭“飞机+坦克”的古老方式,在信息化的今天必然再无获胜的可能,但“以快吃慢”却成为战争永远不变的真理。自二战以后,不断有新的作战理论在“闪电战”思想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闪电战”思想一直在被时代赋予更新的内涵。它在实施过程中展现出的快速机动、联合协同、集中奇袭、立体进攻等先进作战思想和理念,早已被世界各国所公认,并完全融入到现代联合作战的各种理论和样式中,“闪电战”中使用的“任务式指挥”更是为美军所大力推崇并一直沿用。可以说,“闪电战”的身影在现代局部战争中几乎处处可见。可以肯定,在未来战争中,伴随科技的不停发展、思维的不断拓展,“闪电战”思想还将持续焕发更大的活力,创造更多种可能。
        (二)“闪电战”将与装甲兵同在。“闪电战”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装甲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闪电战”正是为装甲兵量身打造,装甲兵也因“闪电战”而声名鹊起。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论战争形态如何发展演变,装甲兵凭借其强大火力、快速机动力和良好防护力,都将在陆地战场发挥无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信息化条件下的“闪电战”,无疑是装甲部队突击作战的最优方案选择。插上信息技术翅膀的“闪击战”,必然更加令人心惊胆寒。特别是,能够将基于信息体系的“闪电战”模式有效运用于城市联合进攻作战中,对于未来我军信息化条件下实施现代城市联合进攻作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闪电战”将在多域新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迭代,单一领域优势将更加难以实现,即便可以,这种优势也可能只是局部或暂时的。“闪电战”与生俱来的多域联合属性特质,必将使其紧随时代前进脚步,不断调整自身站位。比较可能的发展形式是,“闪电战”将从战役层向战术层拓展延伸,融入到多域作战的庞大体系框架中,使作战力量更加灵活、更富有弹性。地面部队将与其他域力量一样,成为“杀伤网”上一个去中心化的作战节点,而非以往“杀伤链”上的末端节点。对地面部队的支援协同不再局限于空中、海上等传统域,地面部队同样也为其他域作战力量提供支援协同。在同步的时间轴内,单个域可以根据任务需要实现自适应式地精确介入,并同时赋能于其他域,以各域间的最佳组合共同形成效果最强的体系优势,创造出局部临机优势窗口,从而获得任务成功所需的行动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域作战将给“闪电战”赋予更为广阔的新生命,它将不再局限于地面闪电战,而可能是且不止于空中闪电战、海上闪电战、太空闪电战、赛博闪电战。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M.齐蒂诺.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 战争战役层级发展史[M].小小冰人译.北京:台海出版社,2019
        [2](德)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闪击英雄 古德里安将军战争回忆录[M].戴耀先译.北京:民族与建设出版社,2018
        [3](德)冯·埃里希·曼施泰因.失去的胜利 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M].戴耀先译.北京:民族与建设出版社,2018
        [4](英)李德·哈特.隆美尔战时文件[M].钮先钟译.北京:民族与建设出版社,2018
        [5]王厚卿.战役发展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李旭、陈光耀、张建强,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地址:李旭,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街道红山口甲三号,10091
        联系电话:李旭,189559806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