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晶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中提出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是职业院校关于“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三大教学要素,也是影响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最直接的因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曾说过:“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
职教教材改成什么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教材改革提出:“每3年修订1次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本文即针对茶艺教材存在的问题,提出其建设新形态教材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三教改革;高职;茶艺;形态教材
一、目前高职茶艺教材现状
(一)茶艺教材与茶艺师实际工作脱节,内容更新缓慢
社会茶艺工作每年在茶叶内容和技艺上都会有新的变化,传统教材从约稿、撰写、审核到出版时间周期较长,教师在教学时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且在短时期内及时更新内容难以实现,只能等再版,教师只能在课本之外加入更多最新知识点,还要组织教学,这样加大了教师的授课难度 ,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
(二)纸质教材承载内容有限,且形式单一
在当下“互联网 +”时代 ,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人们渐渐适应这种学习形式。而纸质的传统教材信息量承载有限,特别是对于实践实训操作性的课程教材,学生要求不仅能阅读,还希望有操作视频动画演示,希望在视、听、练做到三位一体,满足学习需要,目前的纸质教材已无法完全满足学生们求知需求,也无法满足实训课程教学实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三)“00后”的“碎片化”移动学习形式对传统教材的挑战
逐渐进入大学校园“00后”的特点是爱玩手机等电子类产品,喜欢把知识分解成小的单元进行学习,容易接受抖音、微视、快手这种小视频式的微课形式。静态的长篇大论的传统教材逐渐失去吸引力。
二、新形态教材的内涵
新形态教材是“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化教材和传统教材相结合的一类教材。它既保留了符合传统阅读方式的纸质教材,又融合了交互性好的光盘版、数字课程版或平板电脑版等数字教材。新形态教材在教材的编写理念、内容形式和出版机制等方面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模式,可以满足教师课内课外教学、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等信息时代的教学新需求,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出版的充分融合,有力地支撑了高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
三、开发茶艺新形态教材的必要性
笔者结合多年的茶艺一线教学经验,针对新形态教材在师生中开展调研,发现新形态茶艺教材开发的意义重大,具体表现为:
(一)教材内容可以及时更新
《茶艺与茶道》课程作为高职文化通识课程,已开设了网络在线课程,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教师可以根据行业发展,在线课程中更新资源,调整活页,以保证教学内容及时更新,从而解决职业院校的传统教材与茶艺馆茶艺师实际工作脱节、内容陈旧老化等问题。
.png)
表1 新形态教材与传统教材特点对比
(二)有效弥补纸质教材承载内容有限,不能展现的动态教学资源的局限
新形态教材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二维码将纸质教材、在线课程网站和教学资源库的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有机衔接,大大扩充了教材内容,且使教学资源动态化,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且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受众群体更加广泛
线上课堂和新形态一体化教材,PC端和移动端的互补,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了解巩固的茶文化知识和知晓最新的茶文化行业动态,还可以通过在线留言功能,提出疑问,反馈意见,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学习。这种网络交互形式,也使教材不仅适用于在校大学生学习,还可运用到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人群。
(四)促进教学教改,有利于个性化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线上课堂和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相结合,可实现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和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的开展,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在线课堂的课件、题库、讨论、作业等板块内容,有助于学生自学和预习,也方便教师实行个性化教学设计。
四、茶艺新形态教材开发思路
(一)确定茶艺新形态教材开发原则
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为指导,确定“从岗位出发、以能力为本位”的茶艺新形态教材开发原则。
.png)
图1 茶艺新形态教材开发步骤
(二)对接茶艺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依托茶艺师岗位要求重新设计教学内容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的(2017)68号文件,公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本次目录保留了140项。其中,茶艺师、评茶员入选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在高职茶艺课程教学中,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突出内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积极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紧密依托茶艺馆,掌握“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流程,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懂理论、会操作、懂管理的实用型人才。
(三)校企双元合作,梳理任务和开发配套的信息化资源
项目组校企成员共同讨论,将茶艺师岗位需求的技能分解成一个个项目、项目下的一个个任务,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项目化编写方式,体现“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特点。信息化资源,包括视频、动画、音频等,根据学校和企业双方优势协商,共同开发,包括的内容有茶类茶品的识别、茶具用法、冲泡流程、茶艺礼仪等,可以通过录制微视频等形式以二维码的形式嵌入教材中,实现多主体多维度多层次的高效互动的教学模式,便于学习者扫码学习,不受时间、场地、次数的限制,达到高效方便学习目的。
(四)编订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型教材
项目组校企成员将每个项目设计成一个工作手册,使教材活页化,例如,茶艺馆卫生清理工作手册、开门迎客工作手册、茶品介绍工作手册等,岗位能力贯穿于教材始终,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教师应关注行业发展,及时将反映典型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活页的形式纳入教材。
参考文献:
1.柴龙会,肖向红,张晶钰,张立娜郝丽.“互联网+”时代关于新形态教材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02):50-52.
2.李晓鹏.新形态教材出版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出版,2017(05):51-54.
3.张晶晶.新时代大学人文通识教材策划出版的思考[J].编辑学刊,2018(02)68-72.
4.陈玉芝.浅析新型培训教材编写模式[J].中国培训2019(12)39-40.
5.王芳.关于“互联网+”时代新形态教材的建设与应用[J].文教资料2019(24)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