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在“新基建”的浪潮下推进传统建筑企业发展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4期   作者:邓幸妹
[导读] 摘要:2020年以来,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造成国内经济形势下行。
        成都建工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10017
        摘要:2020年以来,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造成国内经济形势下行。动荡的经济形势下,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的变化、市场环境的激烈竞争、资源环境的强烈约束、资源配置模式的变化,无一不给传统工业,特别是建筑业带来巨大压力。
        关键词:建筑企业  投资发展  新基建
        基建投资向来是我国的重点领域之一,是当前传统建筑企业的长盛不衰的有力支撑,而在新的世界局势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孕育而生,有望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传统的建筑企业,新概念和新发展方向的浪潮既是一次巨大的冲击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如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如何继续保持企业优势调整经营模式为企业再创辉煌,值得我们思考。
        一、“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联系与区别
        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基建”从概念上看,全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而建业企业赖以生存的“传统基建”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为发展生产而进行的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即国民经济各部门为增加固定资产面进行的建筑、购置和安装工作的总称,例如公路、铁路、桥梁和各类工业及民用建筑等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恢复工程等工作。
        从两者的联系上看,“新基建”牢牢依附于传统基建,是在传统基建的设备设施环境下的技术创新布局。“新基建与传统基建都具有公共性、通用性、基础性的特征,它们是互补相融的。实际上,随着数字技术日益成熟、应用场景日渐增多,建筑、铁路、公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趋向于自动化和智能化,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未来,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必然会界限逐渐模糊,深度融合,共同服务于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从两者的区别上看,“新基建”比较传统基建,更加依赖于数字化技术,侧重于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涉及诸多产业链,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传统基建的数字化改造。
        总体来看,传统基建为“新基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而“新基建”则为传统基建的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二、“新基建”给传统建筑企业带来的“红利”
        近年来,建业行业随着房地产的井喷和中西部大开发建设而发展到顶峰,可终究也逃不掉物极必反的发展规律。跟随井喷的市场带来的也是混乱市场层出不穷的问题及历史遗留问题对发展的严重制约。营改增、资质改革与劳务实名制、房市限购及房产税,建筑类政令频出,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大整顿及PPP项目清库等一系列动作的深入,传统建筑企业发展一个模式吃到最后的经营模式已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步步维艰。
        2020年5月22日,《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建设。

作为传统建筑企业,我们必须意识到,推进“新基建”并非抛弃老基建,更不是取代传统建筑业,以建筑设施、铁路、公路、机场、水利设施等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发挥着重要基础作用。而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新技术,将给建筑业产业升级带来更大空间,推动形成新的产品服务、新的生产体系和新的商业模式。
        当前,传统建筑业与节能环保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相融合,绿色建筑走入大众视野;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相融合,智慧建筑收获无数赞叹;与BIM(建筑信息模型)、3D打印、装配式技术相融合,工业化生产雏形显现……借助新技术,建筑业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正在改变。因此,建筑业企业必须拥抱以信息基础设施为特征的新基建,主动求变,借助科技创新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从未来的技术市场上分得“红利”。
        三、传统建筑企业如何转变模式,赶上“新基建”的发展快车
        从市场与经济的角度来看,传统建筑企业面临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建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乏力、建材价格攀升致使施工成本增加、行业结构侧改革引发行业聚集凸显、外部环境导致固定资产投资的不确定。“新基建”的浪潮下,传统建筑行业推行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的选择。
        从“建筑承包商”到“城市运营商”是传统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定位点。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城市运营商主要有3种模式:城市配套服务、产城融合服务、新城建造服务。例如,华夏幸福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产业园区和新城新区,为地方政府进行产业规划、招商引资。这种产业引入、全面建设新城的模式,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之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城市运营商的一种代表模式。传统建筑企业在建筑市场上有得天独厚的先发展优势与资源优势,从“建筑承包商”到“城市运营商”,运用新思维,推动企业发展方式的变革,激发新动能,释放高质量发展潜力,采取与地方政府等多种合作模式,以需定位,聚焦主业,兼顾辅业,拉长产业链,构建生态圈,对“新基建”下的传统建筑企业,是又一新趋势和转型定位点。
        科技创新是传统建筑企业转变发展模式的着力点。当前,BIM(建筑信息模型)、3D打印、装配式技术的工业化蓝图正在铺开,社会经济发展倒逼建筑业向产业现代化转型,建筑业实现核心竞争力重构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必然蕴藏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之中。
        产业融合是传统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基点。践行传统建筑业与节能环保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相融合,将新产业与现有体系融合,推进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发展绿色建筑为代表的新型产业,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相融合的智慧建筑产业,“环保”、“可持续”无疑是未来全球建筑发展的大势所趋。
        综上所述,“新基建”概念的成型,代表着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逐步形成,并将引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虽然我国基建发展目前主要还是将以传统基础设施项目为主,短期内新基建还不能扮演主要角色,撑起支撑经济发展的重任。但新基建满足民生需求,符合发展需要,赋能经济发展,对于如今的建筑行业来说,新基建不仅是新领域、新模式、新融资,还是引导建筑产业结构导向的风向标,是传统建筑企业改革的试验田。“新基建”的浪潮下,传统建筑产业发力,新基建产业增色,相互赋能,协同发展,将赋予传统建筑企业发展新活力。
        参考文献:
        《准确把握机遇 树立发展信心——从老基建“衰落”观点看建筑业发展前景》来源:中国建设报,作者:宋 健
        《历年建筑业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分析源数据报告》来源:搜狐网,作者:老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