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矿业公司冲击地压灾害防治经验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殷海晨
[导读] 摘要:新河矿业公司面对构造复杂、孤立煤体众多、采掘接续紧张等复杂环境,长期以来实施冲击地压灾害治理措施,总结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了一些理论研究,采取了多种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文是对这些成果和方法论总结,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经验,促进冲击地压防治行业的进步。
        山东新河矿业有限公司  山东济宁  272400
        摘要:新河矿业公司面对构造复杂、孤立煤体众多、采掘接续紧张等复杂环境,长期以来实施冲击地压灾害治理措施,总结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了一些理论研究,采取了多种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文是对这些成果和方法论总结,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经验,促进冲击地压防治行业的进步。
        关键词:冲击地压;防冲;经验
        1新河矿业公司冲击地压影响因素及特点
        1.1煤层厚、埋藏深、具强冲击倾向性
        开采水平为-980m水平,单一煤层开采,厚度达10m,埋藏最深处埋深达1300m,现采掘活动最深处为1198m,鉴定3煤为强冲击倾向性煤层,3煤层顶底板为弱冲击倾向性岩层,整体上具备较高的冲击危险性。
        1.2井田范围小,接续紧张
        开采水平只有三个采区,受不明地质条件影响,730采区多个工作面无法正常形成,部分工作面推采长度比预先设计大量缩短,生产接续形势异常紧张,在组织生产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相互扰动。
        1.3地质构造复杂、三维勘探可靠性差
        矿井地质条件复杂且不明,延深区揭煤时,煤层底板等高线下降最大达70米,导致原设计在3煤底板以下20m处的车场被迫调整为3煤顶板以上30m,530采区实际揭露的7条断层只有一条位置相对准确,730意外揭露的多条断层更是给生产接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采区布置被迫多次变更,冲击地压管理异常被动。
        1.4受建筑物下、充填开采等因素影响,开拓布局不尽合理
        新河矿业延深区域多数为村庄下压煤,地面村庄搬迁政策反复变化,530采区布置变更设计频繁,730采区地面无法搬迁,由条采改为充填开采,综放工作面与充填工作面相互穿插,各施工地点时空关系复杂,煤矿安全规程要求的安全距离不易保证。
        2近几年冲击地压防治工作体会
        总体来说,新河矿业面临的冲击地压防治工作形势严峻,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取得了一些经验,以下几个方面希望能为冲击地压防治行业提供部分可借鉴的经验。
        2.1深入研究底煤防冲
        底煤冲击作为矿井冲击危险最典型的类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掘进期间应尽最大可能不留底煤施工;二是现场遭遇断层、设计车场等必须留底煤时,应优先考虑将底煤置换施工,将容易引发冲击的巷道底煤全部回收后,用矸石进行充填,从根本上消除冲击隐患,同时消化矸石量,回收更多的煤炭资源,应该说是安全、经济、社会效益达到“三赢”的目的;三是在现场不具备条件无法置换施工时,优先采用爆破断底方案,其次再考虑钻孔断底注水软化的措施。
        2.2回采工作面微震动态耦合法确定扰动影响范围
        每10天作为一个周期,统计分析超前和滞后影响距离,以同样分析方法分析微震事件的剖面分布规律,取得煤层顶底板的影响范围。经过综合分析,认为工作面超前影响距离约200m,工作面滞后影响距离约140m,顶板剧烈影响区高度为40m,底板裂隙发育高度为50m。
        2.3回采工作面“应力三峰”的研究
        工作面“三峰”即超前应力峰值、侧向应力峰值和残余应力峰值,为了研究“三峰”的分布规律,开展了长期的应力观测。
         
        图1工作面超前应力变化曲线
        根据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工作面走向支承压力的超前影响范围约50m,压力峰值出现在超前采面25m左右;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超前影响距离约65m,压力峰值出现在工作面侧方30m左右;工作面残余支承压力(采空区小煤柱支撑压力)影响范围约90m,压力峰值出现在工作面后方46m左右。
        2.4“孤立煤体群”开采工艺
        受历史因素影响,5305工作面开采区域形成了大片的“孤立煤体群”,将完整的煤体切割成了大量的区块,形成了较多的“应力孤岛”,各“应力孤岛”存在整体冲击的风险。
        主要分三步开展了治理措施,一是利用大直径卸压钻孔将所有孤立煤体全部充分卸压,降低整体应力水平;二是采用地震波CT技术实测应力分布情况,对探测出的重点区域开展二次卸压;三是对联络巷试用“煤矸—高水”混合充填工艺进行充填,进一步提高可靠程度。
        2.5“卸支平衡”理念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为减少卸压施工对支护体系的破坏,推行“卸支平衡”施工理念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设计在两排支护的中间位置施工大直径卸压钻孔,即钻孔间距是支护排距的整数倍,使钻孔与支护之间的距离尽量最大;二是对钻孔孔口3m范围内进行封孔,避免了采空区的漏风的同时,对支护体系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图2 5305工作面“应力孤岛”分布图
        2.6协调时空关系,分步设计钻孔施工
        根据长期以来的施工经验,现场卸压钻孔的施工形成了“两步走”的施工方案,一是在巷道掘进期间,根据防冲评价情况,设计卸压的钻孔间距;二是根据后期巷道煤流系统存在与否,决定钻孔施工时机,对具备煤流运输系统的地点,在发现应力集中时再行卸压,对不具备煤流运输条件的区域,在掘进皮带撤出前,先加密一次卸压钻孔,防止后期二次卸压时煤粉转运难度大的问题产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卸压效率,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更好的保障了安全生产。
        2.7“两先两后”合理安排开采顺序
        根据长期以来的冲击地压防治经验,回采工作面布置中应综合采用“先小后大,先深后浅”的基本原则,即大面与小面临近时,因大面受到的扰动影响相对较小,故优先开采小面;埋深大的工作面与埋深浅的工作面临近时,为防止开采后的顶板活动产生的应力向深部转移,应当优先开采深部工作面,另外,还应当重点关注地表塌陷与关键岩层之间的相对关系,根据地面观测资料判定顶板岩层的活动情况,进一步综合分析冲击危险程度。
        3结语
        本文总结了新河矿业公司长期以来的煤矿冲击地压灾害治理经验,特别是面对构造复杂、孤立煤体众多、采掘接续紧张等复杂环境,在实践灾害治理过程中,实施了多种有效的防治措施,包括受力理论研究和现场措施落实的方法论,取得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防治经验。
        参考文献
        [1]陈炎光,陆士良.中国煤矿巷道围岩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
        [2]窦林铭,何学秋.冲击矿压防治理论与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3]钱鸣高,刘听成.矿山压力及其控制[M].北京: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