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外隐喻研究最新动态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7期   作者:高风丽 张晗
[导读]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传统和重要议题
        高风丽  张晗
        (郑州财经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传统和重要议题。本文对2016年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期刊上发表的11篇论文中的5篇隐喻相关论文进行梳理、归类及分析,论述了国外隐喻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并结合这些分析探讨了对国内隐喻相关研究的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隐喻;最新动态;启示
1.  引言
        “隐喻不只是语言或词语的问题,人们的思维过程大都是隐喻的,即人类的概念系统是以隐喻为结构”(Lakoff & Johnson,1980: 6)。隐喻的历史渊源流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在隐喻的概念理论基础上形成了隐喻概念整合等理论。近年来,国外隐喻研究有哪些进展?对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有何启示?本文通过分析2016年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期刊上发表的11篇相关论文中的5篇隐喻相关论文的研究成果,论述国外隐喻研究的最新动态,并探究对国内隐喻研究的启示。
2.  2016国外隐喻研究最新动态
2.1 研究视角:交叉研究增多
        认知语言学自诞生之日就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互交叉。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议题,近年来也呈现出与其它学科相交融的状态。
        2016年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期刊上的5篇隐喻相关论文中有2篇涉及隐喻和情绪心理学的结合,这两篇都是用概念隐喻理论来阐释对目标域-抽象的情绪的不同理解方式。如Ogarkova, Soriano & Gladkova(2016)探讨了具有不同语言背景(英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的人如何在“愤怒”这个目标域中使用和理解修辞性表达。他们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对三种语言中的“愤怒”隐喻进行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的分析,另外两种方法更多涉及心理语言类型,如特征评级和标签任务。三种独立的方法提供了同样的证据,证实了预测的有效性。作者最后证实了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分析的有效性,称之为跨学科情绪研究中基于语言的量化研究的重要补充。Kahumburu(2016)通过语料库的方法讨论了在东非使用的班图语斯瓦西里语中对日常情绪-愤怒的表达方式,揭示了在斯瓦西里语中愤怒的概念化表现出的显著差异。当斯瓦西里人开始愤怒时,通常会表达为愤怒“抓住(catch)”或“进入(enter)”人体,从而将愤怒解释为外在的情感,由此Kahumburu提出了解释斯瓦西里人表达愤怒情绪的原型认知模型。
2.2 研究内容:跨文化对比研究
        概念隐喻理论是隐喻的基础理论,概念隐喻理论自提出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认知语言学家从各个角度挖掘概念隐喻理论,但是近年来概念隐喻理论的跨文化对比研究趋势增强,研究对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同一物体的不同概念化方式。
        2016年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期刊上的5篇隐喻相关论文中有3篇涉及概念隐喻理论的跨文化对比研究。MacArthur(2008)解释了跨文化交际中隐喻的作用。过去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讲座中经常使用隐喻,这对国际留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们经常误解这些隐喻。MacArthur将教授与学生的面谈为资源,分析在面谈中教授怎样通过隐喻的方式传达思想,学生如何理解这些隐喻。通过分析数据作者发现教授主要通过两种隐喻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思想:公开使用隐喻和无意使用隐喻。结果发现交际成功主要取决于交际双方的配合,而不是修辞性表达。Van Trao Nguyen(2016)基于习语表达,通过对比语料库研究了英语和越南语中幸福的隐喻概念化,并分析了表达幸福相关的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相似性和不同。讨论认为幸福的概念化分为两类: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前者涉及幸福的生理,表达和行为反应;后者涉及隐喻幸福的概念化。数据分析表明幸福的概念化中涉及的隐喻和转喻喻不仅与生理影响,而且与文化影响都有联系。还有Ogarkova, Soriano & Gladkova(2016)探讨了具有不同语言背景(英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的人如何在“愤怒”这个目标域中使用和理解修辞性表达。


2.3 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增多
        认知语言学早期研究主要采用内省法,近几年可以发现认知语言学越来越多地采用实证方法,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议题,也紧随实证转向的热潮,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成果。这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语料库研究法和实验的方法。
        2016年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期刊上的5篇隐喻相关论文中有4篇涉及实证研究方法,1篇运用实验的方法,2篇运用语料库的方法,1篇既包含语料库分析法又涉及实验的方法。如如Wenxing和Ying(2016)设计两组实验来观察讲英语者和普通话者对时间认知的表达差异。实验1要求受试按事件自然发生顺序来排列卡片。实验2包括与实验一相同的卡片排序任务和一个视频判断任务。在视频判断任务中,刺激呈现描绘自然事件的序列时间的水平或垂直图像阵列,要求参与者验证图片中描述的顺序是否正确。结果表明80%的普通话者与英语者习惯用水平空间顺序表述时间,20%的普通话者喜欢用垂直空间来描述时间。这表明语言与世间认知之间存在可能关系,但是具体关系有待进一步验证。
3.  启示
        本文通过分析2016年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期刊上发表的11篇论文中的5篇隐喻相关论文的研究成果,论述了国外隐喻理论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等方面的发展,并借此探究这些研究动态对国内隐喻研究的启示。
        从研究视角来看,国外隐喻理论的交叉研究增多,这就启示国内隐喻研究要多关注隐喻理论和方法在其它相关领域和学科的应用,将隐喻理论应用到二语习得、社会学及心理学等学科,同时也吸取这些学科的优秀理论成果和理论工具,做到优势互补。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外隐喻的实证研究增多,研究者们不再局限于对经典句式的理论分析,而是借助于实证研究的证据,使研究成果更有说服力。这就启示国内隐喻研究的实证转向,用实证工具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提高理论的可信度。从研究内容来看,跨文化对比研究增多,传统的隐喻转喻研究热潮虽在持续,对这些传统课题的研究却增加了新的研究视角,如,跨文化对比分析等,国内相关研究者也要注重研究汉语和其他语言的对比研究,发现新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2003).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cArthur, F., & Littlemore, J. (2008). A discovery approach using corpora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In F. Boers & S. Lindstromberg (Eds.), 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teaching vocabulary and phraseology.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Monica Kahumburu. The externality of anger as conceptualized in Kiswahili[J].?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16: 416--441
Rosa Alonso.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boundary-crossing events in L2 acquisition[J].?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16: 161--182
Rosario Caballero. Showing versus telling Representing speech events in English and Spanish[J].?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16: 209--233
Ungerer, F. & Schmid, H. J.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Van Trao Nguyen. The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metaphorical conceptualization of happiness in English and Vietnamese[J].?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16: 275--302
Wenxing Yang & Ying Sun. English and Mandarin speakers’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time[J].?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16: 385--4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