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钤印之漫谈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7期   作者:范丽娟
[导读] 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使得中国画更加讲究画面的意境,篆刻印章也独立成科
        范丽娟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西安市/710000)
        摘要: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使得中国画更加讲究画面的意境,篆刻印章也独立成科。印章自形成以来不断演变,由“信物”功能逐渐转化为艺术功能。钤印结合了书法和篆刻,对画面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也可以修缮画面构图和色彩的不足,还对绘画意境有一定影响。它与中国书法与绘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为书画艺术创造新的高度。书画印章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姓名章、闲章、鉴藏印,按照类别可以分为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不同画面需要不同的钤印方式。
        关键字:钤印 诗书画印 布局 艺术价值
一、印章的历史背景
        1.印章的形成
        钤印是书画艺术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篆刻印章逐步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与特色。印章还有“契”、“宝”、“印章”、“记”、“关防”、“押”、“朱记”、“信’、“符”等不同名称。印章最早可以追溯到青铜器装饰纹样等几何图案形态,早期通过“封泥”压印的方式进行钤印,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纸的出现使得钤印方式也有了转变。直接在绢或宣纸上按捺,使得篆刻印章艺术也逐步发展起来。印章始于战国时期;兴盛于秦汉时期,秦朝实现了六国统一之后,篆刻文字也逐渐实现规范化、统一化;到元明时期之时,印章已经从日常生活实用品转变为艺术作品。
        印章诞生是作为人们相互之间的“信物”而形成的,且古代押署制度的签押有钤印的需求。观古籍可知,印章早早就作为官方和民间的一些防伪标志以及个人身份形象的象征。造纸术的发明、石料的样式、刀具的发展、收藏体系的形成等基础设备的逐步完善也为钤印奠定了一定基础。
        随着文人画的逐渐发展,篆刻印章也随之独立发展,与书法、绘画艺术逐渐脱离,独立成科,独具特色。书画与钤印的不断融合,使得印章不再像过去那样是个人身份的象征,它逐渐成为文人、书法家的情感寄托,印文内容和篆刻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2.印章的发展
        战国时,皇帝的印章以玉为材料制作而成,并称之为“玺”;下臣与平民的印章则以金、银、铜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并称之为“印”,印章的质地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皇权、王孙贵族与平民的阶级分化。为方便使用与管理,这一时期创造出了篆刻专用字体——“缪篆”,这种字体介于小篆与汉隶之间,篆刻风格古朴平整。
        秦代之时,印章大为兴起。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随即颁布各种措施,其中有一条措施就是统一六国文字。这种统一过后的文字便是小篆。小篆字体比较整齐,篆刻时容易把握,所以至今篆刻艺术仍采用小篆。
        汉代时,印文称为“汉篆”,这是由秦篆发展而来的一种篆体。“汉篆”风格庄重雄厚、外朴内巧,是一种含蓄美和古朴美。“汉篆”深受篆刻大师和艺术家的喜爱,可谓是学习篆刻与钤印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与盛行,大量佛像画题材开始涌现,绘画材料也随之发生转变,朱砂被广泛应用到绘画中去,同时朱砂也为印泥的产生的奠定基础。魏晋时的印没有汉印精美,它的篆刻文字风格趋向于瘦劲自然。
        隋代之际,印章的文字风格比秦代的小篆更加圆转流动。官印普遍将个人的官职名、官署名篆刻与印章之上。官印大多是朱文形式,而私印则大多用白文。此时,篆刻家与书画家多已不再使用封泥印,而是使用朱砂水溶印泥。
        唐宋时期,金石艺术的不断流行、发展,篆刻艺术也随之为文人、士大夫所大力提倡。书画和印章的关系自文人画的兴起而逐步紧密,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热衷于自写自刻的篆刻艺术家,篆刻艺术得以良性蓬勃发展。
        元、明、清时期,印章逐渐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区分开,王孙贵族可以把玩艺术性印章,老百姓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个人印章。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的石料开采有了新的发展,原材料丰富,且价格低廉,所以在这一时期催生了以篆刻印章为生的手工业者。
        3.印章的材料
        战国起的印章多为玉石、金、银、铜、骨角、木石等材料进行篆刻,至到元代的艺术家发现乳花石、青田石、田白石、寿山石、鸡血石等石料十分方便篆刻,印章才得以广泛流行。之后明清篆刻艺术十分兴盛,浙、皖两大篆刻派逐渐发展起来。浙派代表人物有丁敬,皖派代表人物有邓石如,近代代表人物有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等,他们的风格各具特色,都为篆刻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书画印章的类别与特色
        1.书画印章的类别
        书画印章从用法来说,可大致分为“名印”、“闲章”、“鉴赏印”三大类;从印文来说,可以分为朱文印、白文印、朱白文等。书画钤印注重印章与书法、绘画本身的风格一致或相似,整个画面和谐统一。
        姓名印,主要是指印文刻有姓、名、字、号的印章。也有的姓名印上也会刻有地名,比如海派画家蒲华的某一枚印章就刻有“秀水蒲华”的印文字样。
        闲章,主要是指印文刻有成语典故、名言警句、诗词佳句、福禄好运等内容的印章。闲章根据画面需求还可以分为“引首章”、“拦腰印”、“押角印”。
        鉴藏印,主要是指印文刻有某某鉴、某某珍玩等字样的印章。鉴藏印有私人收藏印、公藏印之分;清朝乾隆帝就十分喜爱在其藏品上按捺鉴赏印。


        2.印章的特色
        印文大多以篆书为主,篆刻则分为阳文和阴文两种形式。一方印石多用一种篆刻形式,也有的一方印石上同时用两种篆刻形式。当一幅画上同时按捺两方不同篆刻形式的印章时,需将一方阴文印章和一方阳文印章的间隔开来,使得画面变化丰富。印章的形状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园以及不规律的自然状态。元代时期的印章形状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形式远超各代,如葫芦、梅花、生肖、鼎、古币等。
三、钤印的空间布局
        1.钤印的章法布局
        书法、绘画最终完成稿是否钤印,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一般来说,书画进行题款钤印会使得画面完整统一,未钤印,始终给人留有未完尽之感。毕竟,中国画是一门十分讲究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艺术。
        钤印捺印得当,很容易彰显出书画最好的效果;钤印按捺不当,也极会造成损碍画面的结果。钤印为预防有按捺的偏差或失误,早年多用“印规’,今流行依靠个人经验按捺盖正为上佳。
        印章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它在画面布局上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候一幅书画一经钤印意境就会发生大幅改变,情景改变,意境升华,留给观看者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布局在直上或直下的位置,会拉长画面的空间感;布局在书画的边缘处。可以使画面紧凑有力;布局在画面闲散处,也会使画面保持平衡。印章的印文篆体应与书画的画面和谐统一。
        钤印时还需要注重平衡画面的色彩感,如画作上缺乏暖色系之时,钤印可选用朱文印,即阳文印,这样可增添画面色彩感;如画作上颜色丰富,钤印可选择白文印,即阴文印,这样可减轻画面繁重感。
        2.钤印的习惯方式  
        书画闲章的形状十分多样化,在画面上的作用一般是镇角或引首。闲章多钤印于画面中缺口或需调补的位置。引首章多钤于书画中诗词、歌赋、提拔的右上方的位置,不可离字文间距太远。押角章多钤于书画中画面的四角或偏落处,印章需略大,压住画面。
        姓名印多钤印于题款姓名之下,大约半字的间距。一幅书画上使用姓名印时,可以一次使用一方印章,也可两方印章同时使用,三方印章是极限。一次使用三方印章时,一方姓名印、一方字(号)印、一非姓字印,以便丰富画面;一次使用二方印章时,多为姓氏印章在上位,名、字、号印章在下位。
        钤印的位置十分重要,上、下、左、右要保持一定的间隔。一般钤印习惯是按捺印章的位置不与题款文字的最后一字相连,可以偏左,也能偏右,多位于偏下方。印章按捺的数量、大小以及朱文白文的选取,则须视画面的需求而定。同一幅作品中,当画面中题款文字处空间较大、留白颇多时,可以选择一次性钤印两方或三方印章,按捺时上、下需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之上,而且需注意加强变化,朱白印相间的方式丰富画面;当画面中题款文字较低,或者说题款文字布局上偏角落,所剩空间不多,此时钤盖一方印章最适宜。不论按捺印章的位置处于在题款文字的下面或旁边,都一定要注意的就是间隔问题。若按捺印章的位置在题款文字的下方,一般两者之间为一个印章的间隔或者一个文字的间隔;若按捺印章的位置在题款文字的旁边,间隔便可以适当拉宽,也会给人从容宽裕之势;一些情况下,一次性按捺三方印章的,则需多加考虑,结合画面的空间布局,不断衡量,最后,挑选出最佳位置。
        印章的大小选取一定要与作品尺寸、内容、字数、字画大小等相结合,如果出现了字画偏大而印章偏小,或者说字画字偏小而印章偏大的情况,最终的画面效果不甚理想,造成画蛇添足之感。
        钤印往往是书画创作中的最后一步,选择刻工细致、内容相称的印章以及合理构图的位置,才能使画面更上一层。题款和钤印是画家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工具,画面的最终效果才是鉴定一幅作品是否乃佳作的关键。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往往能提升一幅作品的意蕴和艺术享受,所以,印章的选取也十分关键。
四、钤印的美学价值
        1.钤印的作用
        书法、绘画中的印章在由古代时期的署名款识、身份象征的实用作用,逐步发展成如今审美情趣的艺术功能。文人画的蓬勃发展使得钤印有了新的思想高度,诗、书、画、印有机统一,加深了钤印的发展,为艺术创造更多价值和可能性,为中华艺术增添了一笔不一样的色彩。
        2.钤印的价值
        印章本身就是中国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画钤印,画印协调统一,加深艺术意趣,扩宽了画面的审美意境。印章虽小,但其所拥有的审美意趣和审美价值极高,钤印为书画的整体效果添砖加瓦,增添新的美感、色彩感、多样性,丰富了画面,丰蕴了内涵。
        印文的丰富蕴涵,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艺术意趣以及为人处世之见解。书画钤印的意义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标明书画作品的作者姓名,明确其创作权、专利;二是平衡画面上的色彩感,水墨与朱红印泥的碰撞、结合,加深了书画的层次感与冲击力,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三是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艺术审美,闲章上的名言警句往往能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意境。钤印对提升画面的美感、旨趣、意境有独特的作用,通过钤印与书画内容的协调统一,双方组成完整的作品,最终才会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诞生出优秀的艺术家。在中国艺术史的进程中,钤印将与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一起发光发热,呈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章用秀.中国画题款答问[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 沈树华.中国画题款艺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3] 赵涛.金边银角-中国画题款中的文字艺术. [J].美术大观,2009.
[4] 刘品三.漫谈中国画中的题款和印章. [J].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
[5] 徐亚非.中国画的款题艺术. [J].华东大学学报,2001.
[6] 严建国.中国画题款初探. [J].聊城大学学报,2002.
[7] 陆蕾.论中国画的意境创造. [J].美术大观,2007.
[8] 圣璞.谈中国画的题款. [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
[9] 杨晓晖.中国画的题款和钤印. [J].南通师专学报,1993.
[10] 张明超.论中国画印章的艺术魅力. [J].福建学刊,1994.
[11] 林浩浩.中国画用印研究.[D].2017.
作者简介:范丽娟(1995.4-),女,汉族,籍贯:山西长治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国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