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党员监督管理的困境和对策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7期   作者:陈度生
[导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党员数量在增加,外出务工党员相应增加
        陈度生
        中共安仁县委党校,湖南安仁 42360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党员数量在增加,外出务工党员相应增加。外出党员数量的增多,给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问题也与日增多,难度也逐步加大了。中共安仁县委党校会同渡口乡党建办以渡口乡为样本,抽取全乡243名农村党员进行了一个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和建议,期望对加强农村党员管理工作提出相关参考和借鉴。
        一、关于渡口乡农村党员管理的概况
        1、基本情况
        渡口乡位于安仁县西北隅,处于株洲、衡阳、郴州三市交界,是全市地势最低的平原低岗区,海拔75-100米,总面积54.2平方公里。现辖10个行政村,2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万人,辖10个建制村,221个村民小组,全乡下辖15个基层党组织,4个党总支,18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75名,其中农村党支部16个,农村党员606人,常年外出务工党员占40%,243人。
        2、渡口乡农村党员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流动党员难以把控
        外出党员长期脱离组织,为谋生计外出务工,而多数人并没有把组织关系迁入当地党组织。长此以往,党员游离于原党组织,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动式脱离。由于长期在外务工,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有的春节回家过年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本人也不主动跟原党组织汇报政治思想工作情况,也不主动联系当地党组织,导致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没有接受党的教育。另一种是被动式脱离。渡口乡大多数农村党员文化程度低,绝大多数的从事建筑、装修等行业工种,受学历水平和工作性质的影响,外出务工党员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常住地经常变换,工作单位不稳定性导致很多党员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不能正常接受党的教育和党性洗礼,基层党组织把控难度相当大。
        (二)在家党员难以管理
        渡口乡在家的党员主要是在家务农人员、安仁县城以内务工人员、村干部党员以及大多数老年人党员。这些在家的老同志的党性意识在发生着变化。有些党员认为参加组织生活是误工,组织开展活动,要补发误工费,开会没钱不去,活动没钱不参与,甚至有些宁愿在家带小孩,宁愿在家打牌打麻将,也不愿参加支部的活动。
        (三)学生党员难以跟踪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党员中的流动党员数量逐年增多,给基层管理造成一定难度。一些高校毕业生对组织关系接转的程序不了解,对党员应尽的义务学得不深。学生毕业之后,不知道要在规定时间之内办理组织关系转接手续,由于未及时到接收地党组织报到,部分人无形中成了装在“口袋”里的党员,甚至成为失去联系的党员。没有深刻认识到党员要定期参加组织生活,半年不参加组织生活就会被认为是自行脱党等问题。
        三、加强农村党员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夯实基层党建管理队伍
        1、抓牢村党支部“火车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着党支部”。农村党员管理工作,一定要抓牢好村党支部这个“火车头”。要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就要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配齐村支两委干部。要加大对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村支两委干部的党建业务知识培训,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村党支部管理党员的各种能力。


        2、抓紧配备党建专干“双铁轨”。搞好农村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要配强管理力量,农村党支部的管理关键在村支部书记,但是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毕竟非常有限,因此各支部配备党建专干显得尤为重要和必然。以渡口乡渡口村为例,配备党建专干后的党支部,在党员管理和支部组织生活的开展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组织生活能够正常化,党员管理有序化。
        (二)规范基层党组织生活
        首先,大力加强与党员集中流入地的党组织沟通协调力度。在有一定基础、生产规模比较稳定、特别是用工流动性较强的企业中及时建立临时党小组;同时“两新”组织也主动接收在当地务工的流动党员,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其次要整体推进网格化管理。对党员的网格化管理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每周选定一天作为网格下沉日,开展了解群众,发现问题活动。把每个支部党员纳入网格化管理之中,让党员参与到管理之中,发现、报告、处理身边的问题。
        (三)创新基层党员管理方式
        首先,建立党员基本信息库解决“家底子不清”的问题。一方面组织村支部开展流动党员信息大摸底。将流动党员的姓名、性别、家庭住址、常住地址门牌号、流出时间、流入地点、电子邮箱、微信号、手机号、QQ号、所在支部等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登记。其次,创新工作理念、强化教育培训,解决“农村入党积极分子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通过构建定期教育、经常性教育、重要时间节点教育与集中学习培训相结合工作机制,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训。
        (四)严格落实各项制度, 增强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要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党员集中学习日等制度,坚持每季度一次党员大会、每两个月一次党课,每月一次支委会、党小组会。要与农村党员生活的实际情况结合,对老弱病残、文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的党员,采取走上门送学、结对子帮学等方式组织学习;对外出流动党员要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公众号、家乡微信群和手机平台、邮寄学习资料等方式组织学习,并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沟通联系,做到学习教育不留死角。
        (五)解困释惑, 着力提高党员的参与热情。一是面向党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开展帮扶关爱活动。经常性地开展有针对性的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党员、失业党员、残疾党员、出现重大变故的党员等特殊党员群体, 着力解决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大家庭”的温暖与社会各方的关怀。二是激励吸引每位党员的广泛参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党内大事、有关文件坚持“先党内知晓, 后党外宣传”的原则, 及时向每位党员传达, 组织每位党员学习并开展大讨论; 对村里大事要事要主动找党员商议,充分征求意见并采纳他们提出的好的建议; 要建立激励长效机制, 认真组织搞好“七?一”活动和年终评比活动, 在适当的时候组织能参加活动的党员到有政治意义、纪念意义、经济强村等地方参观学习取经, 增进党员之间的交流。
        (六)强化党员自身约束和党组织的主体约束。
        一方面要强化党员自身约束。要逐步形成那种“组织要我参加支部活动转变为我要参加支部活动”的氛围,要形成不管到天南地北我要找到组织的氛围,不管是在原党组织还是在当地党组织,要形成积极参加组织生活的氛围。党员要形成不按期过组织生活政治思想、党性修养就会被淘汰的危机,要形成一种半年不参加组织活动就有被除名或开除党籍的危机。要主动学习党员基本义务相关知识,认真学习《党章》、《党规》,自己为自己戴一个“紧箍咒”,一旦脱离组织就会“疼”。另一方面要强化党组织的主体约束。党组织要强化党组织的主体约束能力,加强对党员的监督管理,体现党组织的威严,敢于发声、敢于“亮剑”。对于“脱管”的流动党员要敢于在支委会、党员大会进行讨论处置;对于在家故意不参加支部活动的党员要敢于在组织生活会上进行批评,民主评议党员中评为不合格党员进行处置。努力增强支部书记在实际党员管理工作中的能力,建立党组织、支部书记不处置“脱管”党员,上级党委就要处置“脱管”的党组织、支部书记工作机制,强化党组织、支部书记的危机意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