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雁欣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一个巨大战略布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四个全面所包含的四项基本工作运用清楚的逻辑思维贯穿着一条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只有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才能很好地完成小康社会百年的全面建设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是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关键;其中,为了更好地保障民主当家的权力,我们党、国家都必须坚持完全依法治国;为了推动人民主体良性发展,党和国家都必须实行全面的从严治党制度。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意蕴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典型表现,小康社会,全面进行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党,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符合中国的实际,对中国梦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两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以人民为中心,推进、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
一、人民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体
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所体现的人民性,主要是指它始终坚持社会价值的指导,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利益的中心,始终为社会和人民提供服务的思想行为标准。具体地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两大百年目标之一[1],是党对全国人民的一项承诺,应以更高的要求贯彻实施,在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的同时,切实不断地提高我国人民基本生活保障、生活水平、生产水量,使我国全国人民共同进入全面的小康社会;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就是动用所有可能使用的社会力量来解决群众社会的问题,啃掉这一“难啃的硬骨头”,深化改革,落实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全面依法治国是要终坚持党、人民的基层人民合法主体的主体地位。依靠先进的法治治理方式执政治国、依法理政,保障党和人民基层群众一切合法权益,实现法治发展目标;全面从严治党旨在有效应对考验与风险,通过密切加强党同党和人民基层群众的心连着心的密切联系和互动,增进党同人民群众的福祉,筑牢我们党的人民群众政治基础,夯实我们党的伟大执政政治根基。因此,协调统筹推进“四个全面”重大战略体系布局的一个过程,也就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群众、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
作为大党,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人民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无论是依法治国、为民理政,还是为党自身的政治建设,都必须高度重视“行动着的群众”,在不断促进我国历史社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进步的伟大历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一批再一批中国共产党人,也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为指导的,时刻牢固地铭记着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政治宗旨[2],始终坚持同广大人民群众共呼吸共命运的政治立场,不断获得全国广大人众的支持,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的梦想奋斗,在大力推动下,距离中国梦越来越近。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的事业中,写下了恢宏的一篇文章,我们共产党需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群众观贯穿在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的各个环节和每一个方面。而“四个全面”中所体现的社会人民性,正是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群众观在当代中国具体实践运用的是一种基本理论的检验阐述与一种实践检验确证。
人民群众是党进行一切政治活动的基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样如此。“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人民为主,只有发挥主体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想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必须以这些新的政策承诺,新的工作部署,新的发展计划和新的政策要求为基础,认真研究聆听人民群众的真实心声,广泛探索吸取广大民众的宝贵智慧,不断完善,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使小康惠民,改革利民,法治国家安民,治党为民,实现良好的政策,是维护和持续发展最大程度上是全国各族人民群众最大的根本利益。只有加快、维护、完善发展的广大人民领导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坚持以加速实现、维持和完善的根本利益关系为起点和基本落脚点,尊重广大人民领导群众的自主创造精神,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充分发挥广大基层人民的积极力量来投身统筹协调积极推进“四个全面”重大战略部署布局的伟大思想实践之中[3]。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人民性的四个维度
我国目前正处于百年目标的重要时间段内,2020年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的一年,因此,我们更要牢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人民性的四个维度,以人民为主,只有发挥主体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努力实现中国梦 。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与理论品格的统一,我们在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上,需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与理论品格的统一,坚持人民的利益的至高无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的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的体现,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
我们要坚持发展主体与共享主体的统一,我国社会中发展主体和共享主体都是人民。在中国道路的发展当中,要紧紧依靠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加快、维护、完善发展的广大人民领导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坚持以加速实现、维持和完善的根本利益关系为起点和基本落脚点,尊重广大人民领导群众的自主创造精神,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充分发挥广大基层人民的积极力量。只有保证人民能够共享发展成果才能给人民作为发展主体以足够的积极性,做好发展主体与共享主体的统一。
我们要坚持发展目标与衡量标准的统一,我国当今的发展目标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检验发展的唯一衡量标准是全国人民的满意程度。当今,我们党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站在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上,这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人民性的体现。坚持贯彻以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发展目标,把实现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并且做好二者的统一,可以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以源源不绝的动力。
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要求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当中,人民性归根结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的要求,从生命、地位、利益,力量四个角度出发,将人民至上的要求融入党治国理政的过程当中和中国道路的建设当中。
我们要合理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满足人民的期待,做好人民至上要求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统一。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全面、深入地建设一个小康社会,这是健全的体系伟大的工程,全面、深入地建设一个小康社会,已经在当代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全面深入建设全国小康社会,不断加强根本的民主政治体制和基本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主体支撑的重要作用。也对进一步建立健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体系建设的重要体制管理机制体系提出了密切相应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决战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进一步深入完善推进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管理体制、生态社会文明治理制度等各个方面改革作出了详细决策部署,这就从逐步完善和不断提升现代国家经济治理机制体系与社会治[4]和管理创新能力的两个角度上也开辟了中国特色下的社会主义治理制度建设现代化的新更高境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牢牢准确地判断锁定了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和战略目标,即是要建设一个中国具有特色的一个社会主义特色法治和谐制度,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特色法治和谐国家“,对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内法律法制规范、法治法制实施、法治法制监督、法治法制保障及党内纪律法规等体系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这就从探索建立健全中国特色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法治治理体系的战略视角重新开启了我国法治中国体系建设的新历史进程。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紧抓我们党思想制度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严格执行党内党的政治生活纪律,不断加强遵守党制度的政治纪律和规章制度,不断贯穿党的各方面,不断贯穿在党的思想制度的政治建设中,不断贯穿在党的建设中,不断贯穿在党的各方面。真正靠党的制度执行政治党、管党用权执政治理制度来切实有效提高我们党的制度执政治理能力和党的执政治理水平。
可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协调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在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的制度机制,以小康建制为兴国魂,改革立制为强国道路,以法治为强,以治国为本,以治党为本,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发展。度更成熟,更定型。
四、实践性结论展现了我国协调统筹推进“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发展布局的广阔发展前景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一个巨大战略布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5]。四个全面”所包含的四项基本工作运用清楚的逻辑思维贯穿着一条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只有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才能很好地完成小康社会百年的全面建设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是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关键;其中,为了更好地保障民主当家的权力,我们党、国家都必须坚持完全依法治国;为了推动人民主体良性发展,党和国家都必须实行全面的从严治党制度。
“四个全面”中的战略体系布局为有效解决中国中与现实中的问题冲突提供了正确理论指导。就国内经济发展总体状况而言,经过近40年的重大改革开放,我国国内综合国力、国际核心竞争力和境内国际市场地位都逐步得到了极大程度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水平、科技进步能力水平和我国人民基本生活品质水平也都逐步得到了极大程度改善。但也我们应该清醒看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社会改革发展道路上存在可以完全预见和难以完全预见的各种困难与重大风险日益明显增多。现阶段上来看,我国的国际社会党史发展必然遭临面对着西方主义国际敌对主义力量不断和平发展进化的复杂的中国历史党和世情,即“三个没有变”的中国现实党和国情,以及“四大考验”,"四大风险",严峻的西方国际社会党史发展情况。如何对共产党的国际事情形势作出正确的合理回应,改善党的国情、优化我们党的国情,进而彻底破解如何影响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这一系列历史难题,首先发展需要我们共产党不断在理论上实践予以科学解答,发展需要创造性提出一套能够有效指导和推动引领当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现代化社会建设成功实践的新发展思想、新发展理论。“四个全面”新的战略管理布局就是这样是一种新的企业战略思想和新的战略布局理论。无论我是全面深入地建成小康社会,对坚决消灭贫困的战役,还是对全面推动深化改革,积极寻求各方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还是对积极寻求各方共同利益的不懈努力;无论我是完全推进依法治国,继续推进民主法治,继续进行探索,都是全面推动的。还是全面深化从严治党对不断加强推进党的自身政治建设的一贯高度坚持,都为有效解决当前我国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过程和其中的矛盾和难点问题突出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视角和发展思路,是对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法治中心的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积极主动实践和有效落实。
五、总结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示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党领导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国梦大复兴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其中,小康社会全面建设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严治党,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实践方式。“四个全面”的四项基本工作贯穿着以人民主体思想为核心的逻辑主线,只有坚持从人民主体思想出发对四个全面进行解读,即在人民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发挥人民主体的作用,保障人民主体的权利,引导人民主体良性发展,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和实质。
参考文献:
[1]刘志亨廷顿政治参与理论与四个全面战略的关系及启示[J]收藏与投资,2018,(2):143-144
[2]喻新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意义[J]理论导报,2015,0(3):15-17
[3]辛向阳“四个全面”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J]理论导报,2015,0(3):18-20
[4]冷溶“十个必须”带你读懂习近平“四个全面”哲学思维[J]理论导报,2015,0(5):33-36
[5]双传学,袁久红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人民性[J]江苏社会科学,2015(5):1-5
作者信息:邢雁欣,女(1978.04-),汉族,浙江杭州人,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
基金项目:浙江省规划课题思政专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意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