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推进江津区脱贫攻坚的对策建议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7期   作者:程鹏
[导读]
        江津区委党校  重庆江津  402260
        一、江津区脱贫攻坚中存在的困难
        江津区目前还有35户79人未脱贫,剩余的未脱贫35户79人中,贫困村有9户16人,非贫困村有26户63人。经过实地走访调查,全区脱贫攻坚存在着以下困难和问题。
        1.危房改造推进缓慢。
        一是危房改造问题几乎是农村的普遍性问题,形势比较严峻。很多农村边缘户的唯一住房是危房,但由于不符合相关政策,危房改造难以推进,有居住在城里的孩子不孝顺父母,父母仍然居住在农村的危房中。二是危房改造进程中存在很多客观困难。一是统一的危房改造标准难以满足部分地区的实际资金需求,伴随着建材人工涨价,并且许多贫困户居住的地方比较偏远,人工搬运费较高,现行政策下的危改补助标准难以负担。贫困户对改造后的房屋不满意,不愿意参与改造,在现行标准下,大部分改造后的房屋只有80平方米,仅能满足生存需求,缺乏养猪、养鸡等生产用房,房屋的面积与改造前的一两百平方差异较大。
        2.结对帮扶措施的针对性不足
        一是,行业、部门合力的凝聚仍然有差距,虽然采取了很多举措,但毕竟农委的权限有限,在整合行业、部门合力方面存在天然的缺陷。二是,帮扶措施流于形式,停留在简单的送钱、送物、节日慰问等“输血式”帮扶行为上,过于依赖低保和五保户等社会保障政策的兜底,忽视了对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脱离了帮扶的初衷。
        3.边缘贫困户数量较多
        在镇政府开展的自查中发现,边缘贫困户的数量远超现有建卡贫困户的数量,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边缘贫困户是个人年均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致贫原因(如生病、上学等),享受政策的标准不明确,上级无政策配套,部分镇街在识别完边缘贫困户后便搁置起来,边缘贫困户极少受到扶贫政策的惠及,甚至在个别地方出现了贫困户在政府的帮扶下生活逐渐富裕,而边缘贫困户却依然困难。对于边缘贫困户的忽视极易引起社会矛盾的累积。
        4.个别贫困户脱贫难度加大
        贫困程度较深的贫困户致贫因素主要是疾病,普遍缺乏劳动力。在目前尚未脱贫的贫困户中,这部分贫困户大约占了三分之二,且存在比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脱贫的信心。剩余未脱贫人口中失能弱能人口占比较高,少数失能弱能贫困人口由于无劳力、无产出,现有产业和兜底政策对其增收见效缓慢。在调研中发现,深度贫困户的生活主要靠政策兜底,大部分会养一些土鸡、土鸭,但缺乏销售渠道,这些土鸡、土鸭在城市中的售价和当地的售价差异较大,影响了贫困户的增收。
        5.扶贫产业发展有差距
        通过走访、调研,可以发现大部分贫困户贫困手册上所填写的脱贫产业一般都是花椒、养鸡、养鸭,在与扶贫办相关人员座谈中可以发现,从全区整体扶贫产业发展来看,除了花椒产业以外,其他的成规模的、有效益的比较少,扶贫产业的发展相对比较单一,产业发展效益与预期有所差距。
        二、几点建议
        1.利用精准扶贫的契机,加强村居组织建设
        村居组织是协调国家与农民之间关系、将自上而下的资源与自下而上的需求偏好有效对接的有力联结点。村居组织建设的关键就是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面对上级拨付的大量扶贫资金,群众都是很关心的,也很乐意参与到扶贫项目的决策进程中,否则也不会出现很多无端的猜疑,国家自上而下投入的大量扶贫资源,是加强村居组织建设,增强村居组织能力的重要契机。乡村组织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完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重建集体的公共规范、社区认同与文化自信。


        2.重视人的建设,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既要重视物质帮扶,也要重视精神帮扶,扶贫工作人员要对贫困对象理直气壮地进行励志教育,循循善诱,做耐心细致的思想转化工作,使其改变精神状态。二是可由区或镇街举办贫困对象励志学习班(培训班),采取课堂辅导、报告会、参观学习、作风纪律训练等形式对贫困对象进行励志教育。三是建立贫困对象脱贫、致富表彰制度。每年由镇(街)、村召开一次贫困对象参加的脱贫、致富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激发正气。四是新闻媒体要多宣传广大群众自力更生,通过励志脱贫、勤劳致富的事迹和典型。
        3.改善扶贫考核体系,给予基层充足的工作空间
        一是,考核频率要更加宽松,降低基层的工作负担,很多扶贫项目(典型的是产业扶贫项目)从落地到产生实效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作物的生长周期至少也需要半年左右,而且基层扶贫工作也经常会遇到一些客观问题(例如原材料涨价等)而导致项目难以在短期内顺利推进,建议考核频率适当宽松一些。二是,考核指标应该设置得更加科学、合理。对于记录性的文本材料所占的考核比重适当降低,对一些确实难以量化的指标,按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档次进行评价,然后再按一定的比例转化为定量得分。三是,考核方式要更多地采用随机抽查、实地走访、暗访等方式。四是,针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基层干部沟通核实。以避免很多贫困户由于年龄、个人恩怨等因素而故意瞒报实情、虚构问题,对于客观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的扶贫难点,要客观、真实地反馈给相关部门,以防伤害基层干部的脱贫攻坚工作积极性。
        4.完善危改政策,提高居住质量
        一是,探索提高危房改造限定面积。在保证住有所居的前提下,确保房屋具有一定的生产功能,确保农户的生产活动可以更便捷的开展。对此,可研究将圈舍、库房、厕所等作为生产设施建设纳入设施农业用地管理,与新建住宅配套建设,既不突破新建住宅面积标准,又解决了生产设施用地问题。二是,探索调整危房改造补助标准。对于一些居住偏远,建筑成本高的地区(如柏林镇等),根据当地实际建筑成本,适当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危房改造工程可以顺利推进。三是,对父母年老住危房,子女不尽赡养义务造成的危房改造难问题,采取教育、调解、诉讼、订立遗赠扶养协议等合法途径解决危房改造资金问题,或者父母随子女生活,拆除危房,消除危险。由政法委等部门牵头落实,把扶贫解危同维护良好乡风相结合。四是,应采取措施,发挥住建委、交委、农委等部门的整体合力,针对农村中不同群体所面临的不同的危改困境,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住房安全。
        5.勿忘边缘贫困户,共享扶贫成果
        一是,重视识别,制定标准。以精准扶贫户识别方式为参考,从家庭人口、劳动力状况、土地情况、人均收入来源、产业发展等方面出发,制定紧随略低于精准扶贫户识别的边缘贫困户识别标准。二是,分类帮扶,对症下药。针对各边缘贫困户的家庭具体情况,重点从就业培训、产业帮扶、农技指导、危房改造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帮扶,努力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状况。三是,建立台账,强化管理。建立健全边缘贫困户管理台账,完善进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实时开展边缘贫困户台账管理。
        6.完善产业规划,增强产业发展效益
        面对当前整体产业发展方面的单一性问题,区农委等部门应该发挥好引导作用,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规划扶贫产业,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结合贫困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贫困人群的个性化需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扶贫产业。扶贫产业的选择,要坚持长期产业与短期产业相结合、特色产业与普惠产业相结合,尤其是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探索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产业振兴路径,不断探索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实现路径,甩开膀子,大胆创新,切实增强扶贫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及可收益性。
        作者简介:程鹏(1992——),汉族,讲师,江津区委党校,研究方向:基层政府治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津区2020年度第一批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新时期推进江津区脱贫攻坚的对策建议研究”(J2020007)的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