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存在的危害与安全对策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0年第14期   作者:马长平
[导读] 随着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在封闭或半封闭空间的作业活动越来越多,由于作业人员对有限空间的危害认识不
        马长平
        河南博奥建设有限公司  河南  巩义  451261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在封闭或半封闭空间的作业活动越来越多,由于作业人员对有限空间的危害认识不足,加之盲目施救,导致群死群伤的事故频发。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有限空间危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安全对策,旨在预防和减少有限空间恶性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关键词】有限空间作业;存在的危害;安全对策。
1 引言
        有限空间普遍存在于很多行业,各类储罐、容器、塔、反应器、地下坑、下水井、炉膛、烟道等等。有限空间内作业,安全措施不到位,极易导致中毒、窒息、爆炸等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诸多的案例表明,有限空间事故的发生都与所在空间内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未得到处置有关,而这些危险因素既可能在员工进入有限空间之前就已存在,也可能是由于他们在其作业活动中形成。因此,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比较高,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认真进行危险因素分析辨识非常重要。
2 有限空间作业的定义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较为狭窄有限,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且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地下有限空间有: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废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等。
        地上有限空间有:储藏室、酒糟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料仓等。
        密闭设备有:船舱、贮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冷藏箱、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等。
3 有限空间作业存在的危害
3.1中毒
        中毒在受限空间作业事故中最为常见,占到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40%左右。常见的毒性物质有:硫化氢、一氧化碳、苯系物、磷化氢、氯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氨气、氰和腈类化合物等。由于有限空间通风不良,本身就存在缺氧的危害。如果盛装过有毒有害物质,工艺处理不彻底或未有效隔离设备,容易出现毒物积聚,导致中毒窒息事故发生。
3.2缺氧窒息
        正常情况下,有限空间的氧气浓度应保持在19.5%---23.5%之间。但是,当氧含量降低到4%~6%(V/V)时,人在40秒之内就会昏迷、抽搐、呼吸停止而导致死亡。常见的缺氧窒息物质有:二氧化碳、氮气、甲烷等。氮气是一种“隐形杀手”,可以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致人于死地,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氮气的危害。
3.3爆炸
        由于有限空间是相对封闭的场所,一旦发生可燃物质泄漏,可燃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聚集,不容易扩散,导致可燃物浓度迅速升高,达到爆炸极限时,此时若有足够能量的点火源存在,就会发生爆炸。有限空间爆炸具有隐蔽性、破坏性、复杂性等特点。
3.4其他危害
        除了中毒窒息、缺氧窒息和爆炸三种主要危害外,有限空间内如果有各种机械动力、传动、电气设备,若处理不当、操作失误等,还可能发生机械伤害、触电、淹溺等事故。当在有限空间内进行高空作业时,也可能造成高空坠落事故。


4 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对策
4.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管理体系
        完善相关安全管理体系是规避有效空间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首先,企业应在加强有限空间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其次,企业应对有限空间进行全面风险辨识,分析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建立有限空间专项安全管理档案,提出消除和控制危害的措施,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实施方案;最后,企业主要负责人要确保安全投入,配备必要的安全监测、通风、防护等专业设备设施,在硬件上保障作业安全;另外,企业还要制定有限空间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4.2严格执行作业审批许可手续和安全技术交底的责任。
        有限空间内作业必须执行审批许可手续,要按照流程逐级进行签批,各级签批人员要严格履行各自的安全职责,失责必究。作业前,工作负责人应依据作业内容,对有限空间进行危害识别,制定相应的作业程序、安全措施和应急措施,并向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作业期间人员临时变更时,要对新参与的人员及时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所有接受安全培训的人员要签名确认,确保每个作业人员熟知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和应对措施。
4.3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
        受限空间作业开始前,必须办理相对应的工作票,采取可靠隔断(隔离)措施,将有限空间与其他可能危及安全作业的管道或其它空间隔离。并根据有限空间盛装(过)的物料的特性,对有限空间进行清洗或置换,达到相关要求。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前,要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未经通风和检测,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作业前30分钟内、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时和工作间断2小时必须进行检测复查,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进入作业。检测时要做好检测记录,包括检测时间、地点、气体种类和检测浓度等。作业过程中,应采取强制性持续通风措施降低危险,保持空气流通,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
4.4配备符合标准的安全设施和劳动防护用品。
        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前,劳动防护用品必须佩戴齐全。在缺氧或存在有毒物质(气体)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在易燃易爆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穿防静电工作服、工作鞋。在有酸碱等腐蚀性介质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穿戴好防酸碱工作服、工作鞋、手套等护品。在产生噪声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配戴耳塞或耳罩等防噪声护具。另外,作业人员必须拴带救生绳。
        有限空间作业内部应有足够的照明,照明灯具应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存在可燃性气体的有限空间,所有的电气设备设施及照明应符合防爆要求。
4.5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必须设专人进行监护
        有限空间作业必须有专人监护,监护人应由有经验的人员担任,监护人必须认真负责,坚守岗位。作业监护人应熟悉作业区域的环境和工艺情况,有判断和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力,懂急救知识。监护人在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负责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安全措施不落实或安全措施不完善时,须阻止作业。监护人应清点出入有限空间作业人员人数和物资,并在出入口处保持与作业人员的联系,严禁离岗。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制止作业,并立即采取救护措施。监护人还应在有限空间进入点附近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标识,提前告知作业者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防控措施。
5结束语:预防和减少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发生,主要是企业要高度重视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并做好有限空间危害因素分析和辨识。要建立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台帐,建立健全有限空间安全管理体系和责任机制,落实安全防护设施和现场相关人员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加强安全宣传和培训教育,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现场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发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