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绍华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玉溪 653100
摘要:本文主要收集分析一些国内外关于HIV病毒的质性研究并进行相关讨论。
关键词:艾滋病;质性研究;国内外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质性研究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只要对一些关于国内外艾滋病人护理的质性研究进行分析和讨论。
1、质性研究现状
1.1对于国内病人的质性研究
1.1.1群众对于HIV的认知研究
在《云南省与艾滋病相关的歧视现象》[1]一文中,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对云南省八个所属州/县/市部分群众关于艾滋病的看法进行了研究。数据显示,约一半的人表示,如果自己家人患有艾滋病,不愿意将病情告诉任何人。约百分之六十的问卷填写者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患病情况。当问道HIV患者处境时,大部分人都认为患有艾滋病的人将会遭受到语言攻击、孤立、隔离、虐待等不公待遇。同时文章中提到,在进行访谈时有人说道“对于艾滋病大家都不太了解,但是艾滋病人触摸过的东西,别人都不愿意触碰”。
1.1.2患者心理
较为乐观的艾滋病治疗者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比如,世界第一例艾滋病治愈患者在同时身患艾滋病和白血病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治疗,最终等到了奇迹出现。因此,探究艾滋病人的心理状况并且进行相应措施十分重要。霍俊丽[2]在研究中表示,患者在确诊后,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认为自己是负担,进而对交往产生逃避心理,同时由于社会对于艾滋病的抵制,形成了一个恶行循环,导致患者经常陷入孤独感中无法自拔,接着发展为抑郁,进行消极治疗。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心理工作人员应该经常鼓励病人,帮助病人寻找生命的意义,为病人树立目标,给病人坚持的动力。同时,医护人员应该避免恐惧、逃避等情绪的出现,防止对病人造成伤害。
1.2对于国外病人的质性研究
1.2.1HIV感染者心理研究
在Suris[3]的《I don’t want to be disappointed: HIV(+) adolescents’ reasons for not disclosing their disease: A qualitative study》研究报告中,调查表示,部分妇女认为一旦感染HIV病毒,就会对生殖产生影响,在一些不了解艾滋病的人的建议下,进行了不合理的堕胎。一些感染HIV病毒的青少年由于惧怕社会舆论和周围人群孤立而对自己的病隐而不发。因此,对艾滋病进行社会宣传十分重要。
1.2.2相关工作者对于艾滋病的看法研究
李小寒等写道[4],在一次研究中,结果表明,医护人员憎恶同性恋的程度远远高于预想的值,约有百分之十的医护人员认为患者感染是报应。其中女性憎恶程度更高。在另一次对于HIV认知的研究中,约有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HIV可以通过一般接触传染,有五分之一的人认为病毒可以通过唾沫传播。三分之一的人拒绝护理艾滋病人,四分之一的医护人员对于接触艾滋病人十分焦虑和抗拒。因此,必须加强医护人员对于艾滋病病毒的了解程度。
2、讨论
社会舆论对艾滋病人的心理会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关系到疾病的治疗效果。
但是,艾滋病的舆论氛围一直都是以“偏见”和“歧视”为主题的。1981年,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美国相关机构在上面发表了有关于艾滋病的文字,这是HIV第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目前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HIV病毒是由于患者与黑猩猩进行了体液交换而进入了人类群体。艾滋病患者Gaetan Dugas在确诊后,仍然保持高频率的性生活,导致了HIV病毒在人群中的大部分传广。由于该病人是同性恋者,艾滋病也被通俗称为“同志癌”。因此当时,出现了很多抵制同性恋的人,甚至,艾滋病与性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如果女性患艾滋病,就会被侮辱为“滥交”、“不检点”。如果是男性,则会被认为是同性恋遭到广泛抵制。大部分人都认为艾滋病人都是“罪有应得”。但其实在早期,大部分HIV感染者并不是因为性交,而是在献血或者治病时,医护人员使用了不干净的针管。除了舆论歧视,艾滋病人还受到了法律歧视和社会歧视。群众认为法律应该保护一般群众,所以一些国家要求艾滋病人必须进行强制性的检查和治疗,并且对从事工作做出限定,甚至限制病人的出国与移民。在社会制度方面,艾滋病人也受到许多歧视,比如,在一些国家,学校会开除或者隔离携带HIV病毒的儿童,一些公司会禁止艾滋病病人在该企业就职。比如,我国第一个自主公开HIV病情的女学生,由于被检测出病毒而被迫休学,在就职期间又因为病情失业。
甚至,在一些信仰性强的国家,相关宗教会对艾滋病病人做出“裁决”。直到今天,在设立了艾滋病日和进行了大量关于HIV病毒宣传的前提下,仍然有大部分人对艾滋病人带有偏见。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社会风气,是需要进行长期奋战的。首先,在学生教育中,要重视艾滋病教育,不要因为涉及到“性”而一笔带过,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艾滋病的起因、传播途径、危险性,不要因为道听途说而敌视艾滋病患者。其次,加强对于艾滋病的宣传。我国人口基数较大,艾滋病宣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能中途放弃。部分艾滋病患者由于恐惧而拒绝去医院,选择相信网上一些虚假的小道消息。认为抽烟、喝酒甚至放血可以治疗疾病,不仅威胁到自身生命而且也对他人健康造成了隐患。比如说,网上一些营销号在粗略看了一些标题后就认为喝酒可以治疗HIV,但其实“鸡尾酒疗法“实际上并不是指喝酒,而是通过多种药物来对病毒进行抑制。对于这类问题,应该对网络虚假消息进行肃清,加强反馈处理速度,防止不良媒体对患者治疗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开宁, 史文雅, 李俊杰. 云南省与艾滋病相关的歧视现象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05, 21(010):752-753.
[2] 霍俊丽, 陶云, 付金芝.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探析[C]// 中国昆明艾滋病防治论坛暨云南省科学技术论坛. 2005.
[3] Suris JC,Thomas R,Cheseaux JJ,el al.I don’t want to be disappointed: HIV(+) adolescents’ reasons for not disclosing their disease: A qualitative study[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7,40(2);S41-S42
[4] 李小寒, 崔雷. 国外艾滋病护理研究的热点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10):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