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11期   作者:沙吾依拉·恰开
[导读] 本文主要针对护理风险管理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沙吾依拉·恰开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护理风险管理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将在我院ICU接受呼吸机治疗的86例患者分为A、B两组,各43例。A组接受常规护理,B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接受护理风险管理干预。统计两组患者VAP发生率;对比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入住时间。结果B组VAP发生率(13.95%)低于A组(34.88%),差异显著(χ2=5.130,P=0.024);B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入住时间均少于A组(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避免VAP发生,且能有效加快患者康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重症监护室;护理风险管理;生活质量   
引言
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气流不畅通,患者发病时呼吸困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进行性发展。ICU呼吸衰竭患者身体免疫力下降,肺部抵御病菌的能力降低,由于需要长期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因此很容易感染相关性肺炎,致病的原因多是因为感染了病原菌,临床的主要症状是憋气、咳喘、发热等,临床治疗的常见方式是控制肺炎的症状,同时进行氧疗等治疗措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对于患者的健康影响很大,病情严重可引发心肌炎以及脑炎等并发症。为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的治疗效果,选取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征得伦理委员会许可后,使用随机数表法将86例患者分为A、B两组(A=43,B=43)。A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45.58±4.23)岁。B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6.71±4.37)岁。两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年龄≥18岁;ICU评分(APACHE-II评分)>18分;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严重内分泌疾病;免疫功能缺陷;入组前存在呼吸系统感染;自主呼吸功能完全丧失;精神障碍;妊娠期、哺乳期女性;过敏性体质。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监测患者的体征状态,加强个人卫生管理,保持口腔清洁,进行健康宣教。观察组(综合护理):①心理护理:在健康宣教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关心患者的实际感受,了解其情绪变化,进行心理疏导。根据患者对于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认知程度,有选择性的进行健康宣教,对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防治方法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耐心解答患者感到担忧的问题。对于疾病的治疗恢复,护理人员应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产生激励患者的作用。室内保持温湿度适宜,令患者感到舒适,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帮助其放松心情,能够自觉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②营养管理:患者取半卧位,将床头抬高30°左右。吸痰后,行肠内营养支持,应用鼻空肠管,匀速泵注营养液。检查肠鸣音、胃潴留等情况。配合使用胃动力药,促进消化、吸收,避免胃残留量过高,预防胃内容物反流的发生。③呼吸机管理:机械通气期间,及时更换呼吸机管路、附件,能够降低感染风险。定时排空湿化罐(24h/次),予以清洁消毒后,再注入无菌湿化液。在呼吸环路最低处,放置集水瓶,并及时倾倒冷凝水,避免出现倒流的情况,防止患者误吸。④人工气道管理:将气囊压力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结合测压表显示结果,进行调整和控制。及时清除气囊上分泌物,定期行气囊上滞留物引流(4~6h/次),将口鼻腔、气管内分泌物清除干净。适当进行气道湿化,进行加湿、加温处理,将温度控制在32~36℃左右。


2结果
2.1两组VAP发生率比较A组VAP发生率为34.88%(15/43),B组VAP发生率为13.95%(6/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0,P=0.024)。
2.2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入住时间比较B组机械通气时间(10.08±1.13)d和ICU入住时间(15.04±1.59)d均少于A组(14.19±1.27)d、(18.46±2.0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风险是指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因整个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危害因素,导致患者再损伤甚至死亡的不确定性或可能引起的一切不安全事件。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技术性原因、重复性原因、服务性原因、人文性原因等。有效地对护理风险进行管理,可以将风险控制到最低,利于患者的康复。该文通过将护理风险管理用于ICU患者病房中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管理中,有效地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在管理过程中通过找出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的原则,发现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风险有:护士因素:护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如随意摆放医疗器材、手卫生执行不到位,未正确处理医疗垃圾等,引起院内感染。护士的专业水平差,机械通气操作不规范,护理不到位,也是引起肺炎的原因。
           管理因素:医院未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医院为定期对护士进行培训,易引起操作失误导致肺炎的发生。该文在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增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和抗风险能力,重视危重患者的护理,责任到人、护理措施到位、护理记录完善,制定护理应急预案并且人人掌握,落实不良事件登记报告制度。接受呼吸机辅助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护理工作的复杂性体现为:患者病情相对危重,免疫功能低下,加之呼吸机辅助治疗属于侵入性操作,极易增加感染风险,如未能运用恰当的护理管理方案进行配合,可能会影响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状况。ICU护理风险管理以提升护理管理安全性为主要目标,其特征为:参照护理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有助于遏制护理风险的形成。将其用于重症肺炎呼吸机辅助治疗,该方法可结合患者的风险水平、引发风险的原因(患者、护理人员两方面),制定由培训管理、分层风险管理等构成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案,以促进重症肺炎患者的康复。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较快,指脉氧饱和度较低,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治疗期间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能够改善呼吸困难的症状,能够提高肺部的通气水平,增加血氧分压,但是在呼吸机治疗期间很容易因为多种因素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严重影响肺部换气功能,还可能造成肺部出血,必须及时治疗。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常见的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这些细菌都是常见的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另外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等也可以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随着抗生素的普遍使用以及病源体发生的变异等,目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体菌谱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同时有较高的抗生素耐药率,因此选择恰当的药物治疗方案是当前临床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难点。患者自身免疫力较差,因此具有较高的耐药率,长期使用抗生素因此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很容易导致临床上出现诊断的漏诊和误诊,造成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临床上的治疗难度较大,具有较高的临床死亡率。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避免VAP发生,且能有效加快患者康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挺.优质护理在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25):103.
[2]齐丽娟,王天宇.ICU护理风险管理对ARDS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9,24(3):281~283.
[3]郭红丽.护理风险预警机制对重症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142~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