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睿
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610031
工程施工项目由于投资大,工期长,技术要求高,在建设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因此,工程建设参与各方均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安全质量风险,如果不加防范,很可能会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使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和安全目标不能顺利实现,甚至酿成严重后果。
以安全事故为例,在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中,安全行为或不安全行为一般是与“人”,即“自然人”相联系进行分析的,往往是指“人”或“自然人”的安全行为或不安全行为。关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致因中的作用,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经过国内学者的大量分析研究,得出了“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致因的主要因素”的结论。早在1929年美国的海因里希调查了美国的75000起工业事故,发现98 %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在可以预防的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的比例占88 %,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事故的比例占10 %,并提出了“1:29:300”的安全“金字塔理论”。
但这一结论不禁让人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由什么导致的?答案有很多,比如人员自身受教育程度、企业环境、薪酬等等,实际工作中无外乎有两种最主要的声音:一是作业人员自身素质低,导致即使管理人员水平再高,管理过程也如同鸡同鸭讲;另一种则是作业人员自身素质低是他的问题,但没有让他们的素质得以提升则是管理人员的问题。
在目前的研究中,虽然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管理、决策等因素是事故致因的一个重要的背后因素,但人们一直忽略了组织行为在事故致因中的作用研究,事实上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体,在安全活动中同样存在着组织行为,即“企业组织的安全行为”。这种组织行为直接影响着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状态,进而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安全水平,在事故致因中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很大程度受企业组织的安全行为所影响和感染,从而得出一个结论——研究“企业的安全组织行为”在事故致因和形成机理中的作用,既是安全科学理论发展的必然,也是安全管理实践的客观需要。而对于分析一个企业的组织行为,无论从制度建设、企业文化或是体制问题方面入手,无疑是隔靴搔痒,而应该从更深层次的方面你,也就是经济分析层面展开剖析。
无危为安,无损为全,日常性工作的平稳开展,平常的一切即是安全管理人员所希望看到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尤其是工程施工企业,其安全行为的收益完全取决于目前安全管控能力是否能有效对冲事故的外溢性分析,毕竟事故的外溢性是与安全的外部性相联系的,是安全外部性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纵然大家都深知安全投入作为决策和管理的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安全管控水平对此,但以煤炭行业为例,根据山东省各类煤炭企业的调研,几乎所有的煤炭企业都存在安全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且国内有关研究成果在分析煤炭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时,也都指出煤炭安全投入不足是煤矿事故频发的突出问题之一。
很明显,形成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是企业的各层级缺乏对企业的安全组织行为所产生的收益性进行有效的、可量化的经济分析。
从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安全问题出现几率统计分析不清:前文提到的“金字塔理论”,具有一定的逻辑指导性,但实际工作中,面对可能每天都会出现的、屡改屡犯的各类低级的、常见的安全问题,大部分人仍旧选择立查立改的迅速治疗方式,而忽视了问题出现频率统计分析、原因分析以及改进措施等系列管控活动,导致大问题改不来,小问题不愿改,安全管控水平长期“横盘”。
2、事故概率及损失分析模糊化:对于某一项目某一特定事故或事件的安全成本较易得出,但对于基于目前企业管控水平、安全问题出现几率、应急处置能力等因素,企业可能发生事故的概率及相应损失则缺乏综合性的、有数据支撑的科学研判,从而导致将管控成效及隐患排查数据等相关资料反馈至决策层以后,年年都只会得到“安全形势总体可控”亦或是“要么出事,要么没事”的五五开结论,进而直接影响决策层对于安全组织行为的投入支撑,具体展开,则关系到安全管控各相关组成活动的预算的批复,是增加安全教育投入?增加检查成本?亦或是奖励刺激开支?
3、功能性安全成本日益扭曲:虽然从理论上分析安全投入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统一的,增加安全投入会提高安全水平,事故率和事故损失的降低自然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和体验到,每当发生事故,必定会暴露安全投入在某些方面不足的问题,但事故过后,往往会采取类似于“立即开展专项检查”、“安全大反思”、“印发关于加强XXX方面的通知”,甚至是雷厉风行的对责任人进行处罚,但对于安全事故的“四个必须”中最关键的“防范措施的确定”这一环却有意回避,投入不足的地方仍然不足,或者只重视短期治疗,忽视了长期机制,以至于事故仍然会在将来某一时刻以不同的形式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
从安全投入的经济动因分析看,由于安全的外部性和事故的外溢性,企业总希望当期安全投入尽可能地降低,至于降低到什么程度?很多企业都希望在法律法规和社会容许度以及上找到一个舒适区,这一盈亏平衡点究竟是多少则需要使用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挣值法、结合企业安全管控水平的量化体现得以确定,这提醒企业要关注各生产一线的前期数据采集工作,并尽可能设立专门的数据统计科室,保证数据准确性,从而为企业的安全组织行为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决策引导。
具体应着力于两个关键数据的确认,一是企业实际安全成本,二是企业实际安全度。
企业实际安全成本主要来源于各项目的安全成本核算。企业财务人员应根据安全事故发生成本源分析表、各类安全事故统计点的原始凭证、安全事故返工单及人员伤亡赔付及相关附件费用等资料,计算安全成本实际发生费用,并归集至相应的成本开支明细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开支明细,在财务会计核算末期建立相关安全成本明细的汇总从而得出数据。
而企业实际安全度是则是企业整体安全状况的量化体现,可以简单理解为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即安全度越高,该项目的安全状况越好,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性越低。通过建立科学的项目施工安全水平评价体系,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进而获取项目施工的实际安全度,可以避免主观经验进行安全度评价的带来的不准确性。
着眼于具体某一项目,如何一个新建项目都不能简单的套用经验数据,而应参照以往类似项目的同期施工安全度,或依据以往数据结合实际经验得出计划安全度,同时在项目正式开工后的一段时期内(如3个月),与结合实测数据得出的实际安全度进行比对,从而确定在接下来的项目推进中的安全投入策略。而无论计划安全度还是实际安全度的测算都应基于完善的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来开展,即围绕人、机、料、法、环五方面进行分析。具体的步骤应依次为:(1)评价因子的确认,即选定任意方面的具体影响因素,比如以某一项目的“人”为例,可以将项目部管理人员持证情况、以往业绩,作业队伍人员学历、作业经验等作为评价因子;(2)各因子、方面的权重确定,针对不同类型项目,可制定不同的权重,如以钢筋混凝土为主的施工项目,则可增加“料”的权重,而以人员上手为主的检测、监控量测等项目,则可增加“人”“机”的权重;(3)求值并修正,结合项目安全评价或危险源辨识评价等手段得出的结果,对求值进行进一步修正,如同样是桥梁施工,对于其基础部分是采取旋挖钻机或是人工挖孔桩,以及桥梁上部是采用挂篮施工或是支架法施工均应从安全风险角度出发,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正,以便最终得出的计划安全度能直观的反映出项目的风险大小和安全投入需求的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