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18期   作者:李正豪
[导读]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

         李正豪   
         身份证件号:37092319890716**** 山东省  277800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国土空间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陆上水域、内水、领海及其底土和上空等。它以现代社会整体发展趋势为基础,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布置,是建设生态环境并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体现。为进一步有效地减轻资源损耗,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效率,需要探寻新的科学方法以及技术对国土空间进行有效的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辅助手段,对城市规划空间分析的理性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为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有力帮助。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国土空间规划;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国土空间规划上也需要加强重视。因为经济的发展对于土地的需求是有目共睹的,而我国相关的人口问题近些年来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如果能够在国土空间的规划之中做出良性的规划决策,对于我国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有其他各方面的问题解决,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近些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科学技术的崛起,给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合理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之中进行一定程度地改革,进而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规划决策,力求为我国各个产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
         1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在相关计算机软件以及硬件系统的支撑下,做好各种地理数据的采集分析工作,还可以结合处理结构来构建地理空间数据模型,从而实现对整个地理信息的全方位动态监管。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使用在一般的决策以及管理过程中,对于土地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有着积极意义。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还融入了地理学、计算机等一系列的边缘学科,也可以实现对整个地理数据库的管控工作。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地图的可视化分析,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也能够用耳机和软件特点来进行地理信息以及综合地理信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分析工作。一般情况下,在地理信息系统使用中包含有数据采集与输入、图形边界以及地形数据分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采用该系统可以在结合不同地理内容基础上,将不同的特征与数据组成单独土层,并且能够在结合不同分类基础上做好各种地理信息数据的组合工作,从而形成有机的土层管理模式,实现对各种地理信息资源的全方位修改和提取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以及地理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也处于不断升级的状态中,目前我国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已经可以采用图像虚拟可视化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的模型,并且通过立体图像的模式传递给用户们,帮助用户们更好掌握地理信息。
         2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2.1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自然资源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根本。对自然资源进行基础调查和专项调查,是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对做好国土空间规划意义重大。自然资源调查的主要任务是查清各类自然资源体投射在地表的分布和范围以及开发利用与保护等基本情况,掌握最基本的全国自然资源本底状况和共性特征。地理信息系统在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可视化表达上具有天然的优势,成为自然资源现状调查和实时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自然资源现状调查的初始阶段,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数据组织和管理能力,建立自然资源空间数据库,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数据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空间分析功能,对自然资源种类、数量、空间分布等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进行相关预测分析,并将相关结果以地图、表格、统计图等形式展示,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在自然资源现状调查中发挥作用,还能结合历年遥感影像建立自然资源时空数据库,为研究自然资源空间演变、开发保护、节约集约利用提供良好数据基础,大幅提升自然资源管理的智能化能力和水平。
         2.2地理信息系统在“双评价”中的应用
         “双评价”即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应性评价,是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指在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等单项资源环境要素评价的基础上,开展生态功能、农业功能、城镇功能导向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为基础,划定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适宜性分区。在自然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空间分析功能,综合考虑土地、水、生态环境等资源环境禀赋条件,统筹把握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客观全面评价资源环境本底状况,明确空间发展潜力规模及分布范围,进行资源环境禀赋特征、问题与风险识别、潜力分析、情景分析等综合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基于单一模型开展坡度评价、土壤条件评价、水资源总量评价等单要素评价,也可综合考虑土地、水、生态环境等资源环境禀赋条件,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开展集成评价。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用于“双评价”的数据处理、要素分级、阈值率定、优化修正、空间分析、统计图表等功能,实现智能化的评价分析、成果核验和输出,为“三区三线”的科学划定奠定良好基础。
         2.3地理信息系统在“三区三线”划定中的应用
         “三区三线”作为空间规划底图的载体是指在“双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三区三线”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在综合考虑底线保护要求(永久基本农田、各类自然保护地、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保护等)和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布局、人口集聚趋势等)基础上,科学测算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比例和开发强度指标。本着遵循“生态保护红线只增不减”“基本农田总量不变”“城镇开发边界集约利用”等基本原则,参照生态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划定指南,梳理生态保护要素,开展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基于城镇发展现状研究、城镇发展定位和目标分析、城镇发展规模预测、城镇空间格局研究等,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通过永久基本农田现状分析、占补平衡分析等,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统筹“双评价”结果、三条控制线位置,初步划定生态、农业、城镇适宜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提供“三条控制线”边界初划、“三区三线”规划方案比选、冲突检测、方案协调等功能,实现“三区三线”智能划定、成果检验和输出,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
         3结语
         想要做出良好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则需要对国土空间有较为深入和细致地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之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清晰。在未来仍旧需要相关学者以及技术人员不断地研究和突破,进一步完善地理信息系统,为国土空间的规划工作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焦思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形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解读[J].资源导刊,2019(11):12-17.
         [2]殷明,陈雪洋,陈甲全.地理信息大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30):54.
         [3]韩东瑾.GIS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四川水泥,2019(6):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