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恒春
青海,西宁 810000
632123199301174***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生态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积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相关建设单位应当转变生态建设理念,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人民的精神物质需求,完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作。本文主要围绕生态建筑学的相关概述、目前生态建筑学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现代城市发展中生态建筑学的实践途径,从而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促进生态建筑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筑学;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建筑学的相关概述
(一)生态建筑学的由来
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资源的快速消耗,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紧张,人们开始认识到在进行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保护。生态建筑学最早由德国学者提出,后来经过国内外相关专家的系统性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人类在进行生态与建筑工作时,应当寻求两者的平衡点,既要满足城市化建设的需求,同时也应当维护生态效益,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构建更加绿色美好的城市环境。
(二)生态建筑学的研究对象
国家倡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积极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和生态污染问题,需要建筑行业转变设计理念,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为人类创造更加环保、适宜的居住空间。生态建筑学需要综合分析城市道路、房屋、空气、土壤、水源等因素。要对人类社会自然等各方面利益进行全方位评估。从而创新建筑学观念,树立更加先进的生态建设理念,要提高资源利用率,探索未来人类的城市建筑新途径。
二、城市建设面临的生态危机
(一)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许多城市在积极建设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完善的理论指导,对土地资源用率不足,尤其是在房地产项目开发时,存在严重的土地供应量过多等问题,迫使城市无止境的扩大,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拆迁安置问题。这不仅制约了新建房屋的继续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如果不积极解决,就会引发农业生产问题,导致农民土地数量不足,占用大片农田,陷入恶性循环。
(二)水资源污染严重
很多城市在发展工业企业时,早期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污染防治工作,大量的生活和工业污水排入河流,给自然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工业污水不仅会造成城市居民用水短缺问题,并且会对渔业造成严重损失,这一系列严重事件会严重危害人们的正常生活。
(三)大气污染严重
一些工业企业在进行生产运营时,产生的工业废气排放到空气中,逐渐引起了大气污染。很多大城市雾霾天气严重,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影响很大,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整治,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工厂周围的地区,长期排放有害气体会导致农田受到损害,国家每年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业赔偿,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工业废气也会对鸟类的生存带来影响,并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生态建筑学的实现途径
(一)完善法制建设,加强执法力度
这一点必须在各级领导与群众中取得共识,以便使美好的城市规划理想变为现实。现在由于经济高速发展,规划设计滞后于建设,因此有的地方出现了先批地后规划,先开发后规划,甚至不要规划的现象,致使经济效益破坏了环境与社会效益.这种现象应该坚决纠正,以便保证城市建设朝着规划的目标前进。同时,各级政府都需要建立环境保护责任状制度,坚决防止环境的继续污染。另外,各地政府及执法部门,应当加大力度,对于占用农田,盲目开发建设的建筑商进行严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提高相关负责人的思想重视程度,从而树立生态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履行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
(二)树立坚定的生态平衡思想
以生态建筑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城镇与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努力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并努力做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尽量做到节约用地,集中用地,在建设过程中就同时考虑到环保措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调整城市功能,真正做到整体有序、设计共生的机制。为了,上述生态建筑学的理论与具体措施能够有效的实现。
(三)树立生态建设的新观念
首先是历史的观点,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发挥城市传统特色是城市的重要标准。如果是历史文化名城则应在不妨碍城市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开发新区,以适应工业建设与居民区的现代化需要;贸易港口城市则要发挥其优美港城的环境特色和现代化的城市功能。例如苏州、杭州、厦门、深圳均能表现出不同的城市性格。
其次是城市的发展必须有整体思想。要明确城市的主要性质,控制城市的规模,调整功能分区,局部服从整体,工业相对集中,把有污染的企业从市区向外搬迁并进行治理,疏通城市交通,增设和拓宽道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有计划地开辟市中心、商务区和商业步行街,例如徐州、张家港、珠海等城市在总体规划的实施方面均富有明显的成效。
最后是共生的观点,整个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丰富多彩的世界,因此人工环境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结台,才能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更加美化环境,使生态环境朝者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之说,西方现代群众也呼吁“回归自然”,尤其最近日本建筑界明确提出了“共生论”的建筑观.这些思想都是异曲同工,表明了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必须共生,必须符合生态规律,使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取得统一,不要非此即彼,要兼容,要正确处理好交通与绿化,游乐设施与风景区,建设与环境,建筑与用地,工业区与居住区,建筑形式的多样与统一等之间的矛盾,例如深圳、南通、大连开发区均有不少成功的经验。
四、结语
以往我国在进行经济建设时,由于缺乏科学完善的理论指导,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城市的生态保护工作,要积极转变生态建筑理念,探讨人类的未来发展途径国家应当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升违法违规成本,提高各类经营主体的思想政治程度。同时,要树立生态平衡的思想,具有长远的眼光,平衡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效益,要构建个性完善的城市建设管理机制。另外,要转变生态建设的观念,树立历史观、整体观、共生观,从而更好地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发挥生态建筑学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贾卫东,候继尧.中国传统生土建筑的生态建筑学研究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04):454.
[2]顾孟潮.建筑学是生态的科学和艺术——《生态建筑学》首发式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J].重庆建筑,2019,8(07):54.
[3]陈晓卫,杨彩虹.生态化建筑——探索21世纪生态与建筑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建筑学报,2020(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