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6月18期   作者:杨晶
[导读] 构建海绵城市是我国未来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主要理论之一
         杨晶
         北京国道通公路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73
         [摘要]构建海绵城市是我国未来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主要理论之一,通过建设出具有海绵作用的城市景观可增强城市的蓄水功能,减少城市内部水分流失的同时提升城市绿化景观水平,对促使我国城市发展、保证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等均有实际意义。基于此,本文结合海绵城市理论针对在城市建设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应用原则及注意事项展开讨论与思考,以期对全面提升我国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水平、提升城市城市形象等有所助益。
         [关键词]海绵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应用途径
一、城市道路基础绿化以及雨水处理现状分析
         在我国,城市道路设计的运行结构主要集中在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人行道,绿化设计主要采取的绿化带划分,三者形成的是互不干扰的模式。道路的绿化带会比路面高,路面雨水几乎不会流入绿化带,虽然建立了基本的纵坡雨水管道,但是对于水资源的二次利用效率没有运行很好的基础机制。在排水过程中也只能针对小型降雨。近几年很多城市发生大暴雨,城市内涝问题日渐凸显,内涝随后带来的就是供水短缺的问题,陈旧的排水系统逐渐被时代的发展淘汰。在产生内涝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是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迅速扩张以及地表不透水面积的逐渐增大,对于雨水渗透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若是基础排水管道不能提高自身管道承载力,就会造成内涝现象的发生。另外,陈旧的绿化雨水处理布局是对水资源的浪费,若是初期雨水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而直接排放,也会对整体水环境造成影响
二、海绵城市理念下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应用改革
         在先进技术的引导下,城市雨水资源的技术更新也迎来了发展的主要阶段,按照城市的降雨流程,城市雨水开发主要涉及到促渗技术、截留技术及调蓄技术。
         2.1截留技术
         截流技术通过提高排水面积有效降低雨水径流速度。通过延长径流形成时间,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初始降雨径流的排水压力,减少地表径流造成的地表侵蚀和水污染。一般来说,在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过程中,下沉绿地设计常被用于较宽的绿化带,这是因为设计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景观和生态净化功能。下沉绿地的立面设计通常比两侧路面低5-10厘米。雨水汇合后,在道路齿间设置排水装置,将雨水排入凹陷的绿地,有效避免下雨和交通不便的现象。此外,雨水可以用来提供新的水来灌溉植物。在城市道路绿化海绵城市的概念中,凹陷的绿地不仅应用于道路两侧的绿地,还利用草沟和缓冲区来实现雨水的预处理。这些方法是为了消除大颗粒污染物,有效地缓解流量。
         2.2促渗技术
         促渗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加快雨水渗入地下土壤的速度,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回灌率。应用措施如下: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改变地面铺装材料的水渗透率,使雨水更快地渗入场地内部。一般来说,促渗技术应用于道路绿化景观设计通过以上两组形式,如果有将水,雨水可以顺着特殊材料的空隙,渗透到土壤中;如果没有将水,材料本身的空隙可以作为道路绿化景观土壤通风换气的通道,进而有效防止城市出现感到效应发生。
         2.3调蓄技术
         调蓄技术可以有效的净化雨水,并暂时储存,通过下渗和处理,对水资源进行技术补充和回收利用,能够有效减轻雨水,洪涝期间的峰值流量可以缓解产生的时间,同时减轻城市路面的污染。一般来讲,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主要采用雨水、湿地和下沉式的绿地等管理设施来实现。在雨水管理设施下方,设置渗透管道或是碎石盲沟,可以将多余的雨水排入城市管道中。能够在干旱的时期向周边的绿地提供水资源,有利于设施内的雨水,通过自身的净化,使原有的原有的污浊地表得到清洁,同时保证地下水源的干净。


3使用海绵城市理论设计道路绿化景观的基本原则
         3.1合理栽植
         栽植树木是构建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基本条件,而在结合海绵城市理论进行树木栽植设计时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方面,为保证海绵城市理论适用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必须选择具有蓄水性、生长力强的树木,并依照当地气候等科学选择树木,严格筛选栽植技术,提升绿化景观的蓄水能力,另一方面,选择植被时必须针对植被在该地区内适应性和生长习性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对比,并注重植物的多样性,优化绿化景观形象的同时保证其符合海绵城市基本条件,优化景观设计水平。
         3.2注重差异性
         我国幅员辽阔,多数地区因分布面积广所处于的气候带不同,例如我国北方与南方的气候差异性均较大,因此在针对我国城市进行绿化景观设计时,除了严格遵循海绵城市理论以外必须注重各个区域的气候、季节温度、湿度以及植物生长环境所带来的差异性和地域性,例如,部分地区在夏季时存在降水量较大的情况,而在针对这些地区进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时必须考虑植物对水分的吸收程度和需求性进行合理选择,而部分地区的气候较冷,因此在选择植物时必须注重植物的抗寒、耐寒性。此外,不同地区的地理海拔高度也有所不同,而水位也存在高度差异,因此在设计时必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保证植物选择的合理性以及城市对于植物蓄水的需求性等,达到全面优化设计内容,提升城市海绵作用。
         4结合海绵城市理论设计道路绿化景观时应注意的事项
         4.1对融雪剂的使用
         我国北方地区在冬季时因受气候影响整体气温较为寒冷且降雪量较大,因此在清雪过程中需要使用融雪剂等对降雪进行融化、清除,确保交通畅通和城市洁净程度,但由于融雪剂本身存在的化学物质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因此在构建海绵城市内部景观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融雪剂的使用计量进行严格控制,对于不必要的运用过程应不使用融雪剂,以免对植物的根部及其以后的生长产生影响。
         4.2建设雨水调蓄池
         部分城市所处气候带属于温带气候,该区域内在夏季内产生的降雨量较大,一旦出现极大降水量则极易导致城市内部暴发洪水,对城市内居民和建筑均产生极大影响,甚至威胁城市居民生命安全。而想要充分利用海绵城市理论构建城市景观,则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在城市内建设雨水调蓄池,一方面可利用调蓄池加大对城市内部雨水及其他水资源的调控,另一方面可利用该调蓄池增加对雨水的蓄积,利用城市景观蓄水的海绵性将雨水利用排水管道送入池内,将雨水全部蓄积,并利用该水池的调控功能对多余的水量从专门渠道排放,控制城市内水资源总量,抗洪的同时保证城市内基本运转,提升城市景观及土地整体作用,加强对城市的规划。
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直到今天,在科学技术的引导下,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应用中逐渐完善。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雨水管控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般而言,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中雨水因素的影响对城市道路影响颇深。城市道路雨洪管控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通过城市道路绿带将城市雨水合理收集、存储、净化和排放,使得城市雨水资源得以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不仅是实现了城市水资源的和谐循环发展,也减少了城市雨水规划的经济负担,从客观角度上讲,它改变了道路绿化景观原有格局,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莉.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初探[J].建材与装饰,2018(18).
         [2]陈萍.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8(06).
         [3]李栋军.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探索[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2).
         [4]王红娟,季婷婷.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运用实践分析[J].现代园艺,2018(10).
         [5]张晶晶.浅论“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体现——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东大路工程为例[J].福建建筑,2016(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