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6月18期   作者:李庆丽
[导读] 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李庆丽
         黑龙江省讷河市自然资源局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土地整治工程一边要对不合理的、影响生态文明的土地进行整改,一边也要加强保护物种多样性、提高景观美观度的生态文明建设。该文就土地整治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策略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分析,以期为土地的整治工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土地整治工程; 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 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控制开发强度, 调整空间结构,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近些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要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同时也强调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这些都表明国家不仅重视国土的土地整治以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的决心, 而且更加注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实现生态文明为主要内容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基本概念
1. 土地整治的内涵
         土地整治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是通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四大工程措施, 以获取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者协调统一的综合效益为原则, 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 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为手段, 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 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 以达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不断建设土地和配置土地的目的。
2. 土地整治工程中生态环境系统的内涵
         生态环境系统是由大气、水、土壤等多种因子组成的复杂系统, 任何一种因子的变化都会打破原来的生态平衡。土地整治工程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打破了原有生态环境系统, 然后重建新系统的过程。由于土地整治工程具有长期性、累积性的特点, 且需要借助一系列生物、工程措施对水、田、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 在此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对项目区及其背景区域的水资源、水环境、土壤、植被、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因此, 充分认识这些影响因素将有助于通过土地整治工程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二、 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改工程对动植物的生存生长、水资源环境、土壤地质结构以及区域地貌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 对动植物的生存生长影响
         土地的整治工程将许多原本有着多种植被覆盖的荒地开垦使用,土地的开发使用以及各种工程建设使得原有的自然植被大量减少,可供人工植被的区域也越来越少,农作物成为了最主要的、覆盖面积最广的植被,区域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动物、植物的种类急剧减少,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如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也会增加,植物、动物的生存生长都不能得到保障,从而不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
2. 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治工程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将许多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改作农业用地或其他,而作为农业用地,就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对其进行灌溉,高效的灌排工程建设使用,地下水位、水质都会被影响,进而当地的水土侵蚀程度以及方式都会改变。

例如,为提高水资源的使用率,在田间修筑灌排工程,这就需要使用到砂石、水泥以及混凝土等建筑材料,而这些工程建筑都有着光滑的表面,不仅会导致地表水因水流速度快而加快蒸发流失,也可能导致地下水位因上部的水流难以下渗而降低。水资源的自然循环遭到破坏,进而也会影响到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
3. 对土壤地质结构的影响
         土地整治工程中开垦原有的荒地、复垦废弃地以及整理建设用地等措施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将原有的土壤结构、地质结构等改变。开垦作为农用的土地为了农作物的良好生长必须将土壤细化疏松,这就容易导致土壤表面水分蒸发加剧引起水土流失,处于干旱地区的甚至可能引发沙尘暴等;修水渠、公路等会改变原有的地表结构以及坡面等,土壤结构被改变,土地的沙漠化、水土流失的程度都会加剧。土地的整治破坏了原有的土壤结构以及地质结构等,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都是其不良后果,更甚则有可能引发地面裂开、地陷等地质灾害。
4.对区域地貌及气候等的影响
         灌排工程、荒地的开垦以及平整土地等土地整治措施对于区域的地貌、气候等都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土地整治措施使得地表更加平整,地形地貌发生改变,植被覆盖率以及覆盖范围都被改变,但也由此改变了原有的地表径流,区域的水循环也因此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局部的气候。此外,在农村的大量建设使得生活、生产垃圾都大幅增多,土壤、水资源等都会遭到污染,给农村的环境卫生治理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三、 生态文明建设的框架下土地整治策略
         在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土地整治,意味着在治理未利用的、利用不合理的以及利用率低的土地的同时,也要加强可持续的、可循环的生态环境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1. 前期研究区域土地现状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由于生态意识的缺乏,导致了包含前期科研到初步设计再到竣工验收的全部过程缺少一套全面的、科学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对于土地的生物多样性、水文地质、自然灾害以及土地适应性等都需要进行严谨的现场勘查研究,对于区域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风险识别,对于有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预测评估,并且采取一定的防治手段,以避免不良状况的出现。土地整治工程的制定必须与区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以维护生态环境稳定为前提,保障其在高效利用土地的同时也保护到生态环境。
2.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
         在制定土地整治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到经济、自然、人文等全面因素,以自然环境为首要的考虑对象,根据当地实际的、经评估后的土地整治潜力和用地需求,制定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将土地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加大土地复垦力度,重新整治利用工矿废弃地、自然灾害受损地以及低效用地等,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的同时也避免了生态环境的再次恶化。在实际的建设中,要注重生态文明环境的创造和维护,加大植被的覆盖率,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另外,还可对土地整治后进行生态环境多方面的评价,效应较好的可鼓励,不完善的要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优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3.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应抓住土地整治的机会,借机大力进行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度,让广大群众意识到生态文明保护的重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保护甚至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
 结语
         在土地整治的进程中,一些不合理的工程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使得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环境、地质地貌以及气候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及时地将这些失误挽回,加大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的保护意识,在对区域全方位评估后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保护好生态文明,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邸玉翠.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9,04(4):168-169.
[2]谢安华,胡良红.浅谈“海绵城市”在池州人民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与建设,2019,33(4):552-5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