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龙秀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14100
摘要:近年来,城市现代化进程在加速,各地的建筑工程数量逐步增加。在不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上,节约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简单介绍了建筑施工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肯定了预结算审核对施工成本管理的意义,并探讨了建筑施工成本管理造价预结算审核的有效途径,希望能给同行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施工成本管理;造价预结算;审查
1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的内容
1.1定额套项审查过程
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完整性进行审查,审查建筑工程是否和规划设计的图纸要求一致,是否出现项目遗漏或者项目重复建设的情况发生。对定额换算的项目清单进行审查,审查项目清单中需要定额换算的内容的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准确无误,同时还要注意,对审查的项目清单进行可行性分析和审查换算单价的正确性。对定额编制进行审查,对定额换算是采用的部分换算还是全部换算,要有清晰的记录,同时要注意小数点和数字单位等细节的问题。对建筑项目进行整体性审查,审查建筑项目没有存在重复套项的情况发生。
1.2费用计取审查过程
对施工材料的预算价格和施工材料在当地建材市场的价格进行对比,确认施工单位规划使用的施工材料的价格和当地建材市场的材料价格的差异是否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没有出现超标准预算的情况发生。对施工材料的进价和施工材料在当地建材市场的价格进行对比,确认施工单位实际使用的施工材料的价格和当地建材市场的材料价格的差异是否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没有出现瞒报价格的情况发生。
对施工材料实际购买之后是否获得建设单位的确认和批准后投入使用,是否将这些施工材料的相关数据和质量报告按规定进行申报进行审查。对取费的费率进行仔细的审查,对费率的取费要严格地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审查,对取费途径、相关责任人、取费过程进行规范化的审查。
1.3建筑施工工程量审查过程
对建筑工程进行整体性审查,确定建筑工程的完整性,和定额套项审查有些类似,都要确定建筑项目是否存在遗漏项目没有施工或者出现建筑项目重复建筑或者出现施工设计图纸中没有规划设计的项目出现,保证建筑项目的预算和消耗合理规划。要对建筑工程的预算编制进行完整性和合理性审查,确定建筑工程的预算机制完善,参与预算规划的人员拥有专业的知识储备,确认预算规划合理并有可行性。
对建筑工程的工程量清单进行工程量的计算方式进行审查,审查计算方式是依据建筑项目的现有特点,根据设计图纸的规划和安排后进行工程量清单的确认。要保证建筑工程符合工程造价预结算中对于定额套项等的审查。
2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的必要性
2.1降低成本,实现成本管理
做好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工作,可以对建筑施工成本管理进行有效地控制,特别是工程前期设计阶段。在进行预结算时,一定要做好工程前期的施工图预算,这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基础,在施工图纸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工程中涉及的工程量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计算出预算定额和施工中所用到的所有费用,包括直接和间接费用。在计算好这些费用的基础上,再编制预算报表,推算出工程的所用成本,然后结合单位的经济技术指标与技术水平,对建筑工程进行整体的成本评估,最后再进行资金的结算与分配。
2.2详细审核施工图预算和工程
做好预结算的审核工作能够进一步确保预结算的精准度,进而更好地控制施工的成本。帮助装饰工程造价的管理;对强化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的约束和规范,进而减少投资;审查主要针对预算的真实价值进行审核,累积技术经济参数,给出精确的数据,然后对比分析相关参数,查找薄弱环节,及时进行修正,改善设计水平和质量;有效确定工程承包价格,进而对其实施有效地控制。
在对工程标底编制中,相关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施工图来进行编写;在承发包工程中,做好施工图的预算是合同款结算的重要基础。
2.3对工程成本管理的全程监督
对于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审查,必须保证预结算报表的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指导建筑工程的施工。为了做好预结算工作,要从三个方面对成本管理进行监督:制定相关的预结算制度,规制单位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与管理,正确地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对于施工承包所涉及的报价与价格,通过预算进行预测,并结合施工过程及时进行调整,防止资金的浪费;通过预算制度对建筑施工进行有效监督,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一些资金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进而合理控制施工成本。
3加强建筑施工成本管理造价预结算审核的途径
3.1 构建完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我国在积极加强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建筑施工单位在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有针对性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机关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对相应管理制度的完善性进行调整,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通过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建筑施工企业明确建筑施工成本管理与造价预结算审核之间的关系,积极构建各部门之间内部联系平台而努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建筑施工成本管理体系,不仅有助于高效完成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创造最大化经济效益。
3.2 实施全过程施工成本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从设计阶段入手,有针对性实施相应的工程造价管理,在施工以及后期竣工结算过程中,详细核查相应的建筑设计图纸,及时发现设计变更现象,只有在获得多方认可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设计方案的变更。在招投标阶段,重视工程招投标管理,对工程造价进行科学确定。在运行阶段中,注重施工材料价格以及工程造价,全面落实成本管理,不断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确保其能够高效完成监督与指标认定工作。更重要的是,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各部门在运行中,也应加大沟通力度,通过全面审核的方式,对企业资金应用合理性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多个维度和角度出发,提升预决算监督管理水平。
3.3 全面落实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
招标单位同业主需要共同完成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编制工作。首先,应对这一计价模式特点以及重要性产生深刻认知,并从这一计价方法的角度出发,进行企业造价管理理念及模式的调整。其次,通过提升企业自主报价能力,在此基础上,企业自主定价中才能够将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的功能全面发挥出来。建筑施工企业运行中,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对企业定额
进行有效编制,对施工预算清单进行编制的过程中,应采用符合企业运行实际的计价模式。再次,积极构建相应的建筑施工成本管理制度。应在科学的工程合同管理办法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综合应用工程合同管理等多种管理措施,最终确定最佳合同管理办法。
3.4 严格审核资金使用效率
要想从根本上实施有效的造价预结算管理,提升成本管理水平,必须详细计算并分析施工图纸,从建筑工期、混凝土标号以及建筑材料用量等细节入手,有针对性进行设计图纸审核,为科学测算相应的定额消耗提供保障。并且,建筑施工企业还应将残值折算、回收处理等措施应用于施工材料以及临时计价工程当中,明确临时工程资金实际使用情况,重视预结算审核中给予工期、材料回收以及施工设备等多个环节,为科学使用各项资金提供保障。
4结语
总之,施工人员需根据自身的专业水平、技能和国家相关政策,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施工成本,提升资源的利用率、推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文英.分析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以及控制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8(50):171.
[2]王晓霞.试论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及控制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8(46):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