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以勉县武侯祠为例

发表时间:2020/10/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王霁竹
[导读] 摘要:勉县三国历史文化积淀丰富,其中勉县武侯祠最具代表性。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  710075
        摘要:勉县三国历史文化积淀丰富,其中勉县武侯祠最具代表性。目前,勉县武侯祠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保存现状一般。为更好地对勉县的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利用,规划针对性的开展保护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完善管理体系、制定展示利用思路,为今后保护好勉县武侯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勉县武侯祠;保护利用;活化展示
        一、勉县文化资源
        勉县,位于汉中盆地的西端,北依秦岭,南垣巴山,居川陕甘要冲。勉县历史悠久,尤其是三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武侯墓位于勉县城南4公里的定军山下。勉县武侯祠旧祠位于勉县县城南,新祠系旧祠明代迁建而成,是全国武侯祠中建祠最早、也是唯一由皇帝刘婵下诏修建的祠庙,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美誉。此外,勉县还有马超墓、万寿塔、古阳平关等重要文物遗迹。
        二、勉县武侯祠现状评估
        2.1历史沿革
        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上表出师,率兵北驻汉中,屯兵石马城(古阳平关),相府设在古筹笔驿(现勉县武侯祠)。蜀汉建兴十二年(234)秋八月二十八日,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病卒于五丈原军中,“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家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蜀汉朝庭按其遗命将其葬于勉县定军山下。后主刘禅于景耀六年春,下诏为亮立庙于沔阳。从祠内现存的唐碑与清嘉庆二十二年“重修忠武侯祠碑铭”可知,勉县武侯祠始建于定军山下的武侯坪,“近墓立祠”,为祠墓合一的古代祠堂建筑。
        后历朝历代对勉县武侯祠都陆续有过维修,明正德八年(1513),都御史兰璋奏“立侯庙沔城东,春秋致祭,距武侯墓十里,即今庙也。”朝庭拨款由定军山下武侯坪迁移至现址,竣工后立碑一通。为全国最早的武侯祠,比四川成都武侯祠早41年,也是唯一由皇帝下诏敕建的武侯祠。
        2.2保护对象概述
        勉县武侯祠坐南朝北,天荡山、雷公山屏障于前,汉水环绕于后,取意于诸葛亮生前不忘“北定中原,收复汉室”的意志。该祠整体呈长方形,七进院落,占地面积4.3公顷。根据查阅相关文献、保护维修资料及现场勘查,“四有档案”中的墨林院、东西回廊、上表厅、碑亭4处建筑为上世纪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修建,故在厘定文物建筑时予以剔除。最终经过认定,勉县武侯祠现存文物建筑为29处。
        祠内主体建筑规模宏大、形式多样、布局规整,沿中轴线从北向南依次分布有山门、乐楼、牌楼、琴楼、钟楼、鼓楼、戟门、拜殿、大殿、寝宫及观江楼等29座文物建筑,充分体现了“居中而尊,尊卑有序”的思想。此外,勉县武侯祠附属文物有匾额、对联、碑刻等各类文物遗存134件,古旱莲、汉柏等古树名木26棵,祠内古柏参天,花木繁茂,暗香浮动,巧融建筑、园林于一体,是陕南地区著名的明清古建筑群。
        2.3保存现状
        目前,勉县武侯祠面临的破坏因素主要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有首先为雨水侵蚀。由于该地雨水较多,导致建筑屋面、地面、墙面排水不畅,部分建筑木基层、梁架、木柱等木构件,因为潮湿,出现槽朽、开裂问题。
        其次,当地的植物根系对文物本体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文物建筑墙基及屋顶多长有杂草、苔藓,造成墙体、屋面潮湿,并进一步产生墙皮霉变、脱落,屋面漏雨等情况,影响文物建筑安全。
        自然风化。勉县武侯祠中的文物建筑以及附属文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风化作用的影响,特别是部分碑刻、石狮、石羊、石水缸等石质文物大部分存放于露天,无保护措施,从而加速了风化过程。
        除自然因素以外,周边的城镇开发建设及人为干预也对勉县武侯祠本体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早期维修方式不当。部分碑刻及石质文物用水泥镶嵌于底座或墙上。另外部分文物建筑出现加建等问题。山门东耳房,戟门东耳房等改造为文物纪念品商店,内部加建天花板,地面新铺设。
        此外,勉县武侯祠消防、防雷、排水设施不完善,导致铺地雨水冲刷、植被生物侵蚀、风化、人为磨损的残损程度进一步加重,保护管理的办公场所分散,无法高效统一管理。加之,勉县武侯祠周边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勉县武侯祠周边建筑缺少统一规划设计,破坏了勉县武侯祠的整体风貌,原本祠外南侧及东侧的农田居民区现已建设为诸葛古镇及陕文旅水上乐园等旅游项目对周边的历史环境有较大影响,破坏了文物本体庄严肃穆的氛围和环境。
        三、勉县武侯祠保护利用方式研究
        3.1以历史研究为基础,合理划定保护区划
        根据历史研究、遗存分布和历史环境构成分析,确定勉县武侯祠的历史文化内涵载体,为实现对勉县武侯祠的全面保护,对保护区划进行重新划定。现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与勉县武侯祠周边的建筑现状结合程度不高,划定过于机械,不能有效的对勉县武侯祠周边环境实施保护和管理。为完整保护勉县武侯祠所包含的全部历史信息以及周边的历史环境。通过保护区划的划定确保整体格局、文物建筑以及历史环境得到有效保护,通过不同区划层级的区分和管理规定的设置,确保勉县武侯祠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得到全面而有效的保护。
        3.2以保护需要为出发,因地制宜开展保护工程
        针对保存现状及主要破坏因素分析,确定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提出必要的保护工程项目。根据不同类型破坏因素的分析,制定不同保护策略和措施,根据破坏程度和速度,按照先重后轻、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保护工程实施顺序。
        通过对环境现状的研究分析,对勉县武侯祠周边的建筑进行拆除及风貌整饬,使其与勉县武侯祠的整体风貌相协调,远期拆除影响历史环境的不协调建筑,对勉县武侯祠山门至观江楼之间的南北轴线进行重点整治,清除阻挡视线的现代构筑物,严格保护勉县武侯祠周边的自然环境要素,保护勉县武侯祠祠内、祠外的整体景观风貌。恢复该区域与勉县武侯祠相协调的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环境。
        3.3以历史内涵为核心,合理制定管理利用对策
        勉县武侯祠作为祭祀类文物建筑的重要实例,有着重要的价值。祠内文物建筑其独特的空间布局、高超的建筑艺术、深厚的历史及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发展潜力。勉县武侯祠的展示利用以不破坏遗存为前提,力求实现保护与展示相结合、文物建筑展示与古典园林展示相结合、文物建筑单体展示与院落整体格局展示相结合,通过设置合理的展示流线,充分展示勉县武侯祠的文化内涵。
        提出管理机构调整建议,加强法规建设,完善管理制度以提高保护工作的成效,提高保护工作的科学性。提出管理调整和完善的措施,提高保护管理的效能和科学性。将勉县武侯祠保护规划纳入勉县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并与勉县武侯祠所在地居民社会调控、土地利用调整、道路系统调整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四、结语
        对于勉县武侯祠的保护,保护的不仅仅是古建筑,更是历史文化的保护,更多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加展示了勉县武侯祠所代表的陕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群凝聚着的古代哲学、历史、风水学、生态学、礼制及美学的智慧。对于古建筑的保护除了对历史的传承外,还有增加了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环境整治。在避免过度商业开发的同时保障当地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延续了勉县武侯祠的活化展示利用。
        参考文献
        [1]张萌. 汉中地区博物馆发展现状调查[D].郑州大学,2018.
        [2]张凌云.勉县撤县设市背后的文化情结[J].新西部,2017(17):22-25.
        [3]安剑华.全国现存武侯祠初步对比研究[J].中国文化遗产,2016(06):11-15.
        [4]康宝祥,符炫,陈文强.谈勉县武侯祠古建筑群[J].山西建筑,2013,39(12):31-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