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祺达盛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住房建设的速度也在加快。由于大量的住宅建设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消耗,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做好住宅建筑节能规划设计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从住宅小区建筑规划和居住区个性化设计以及节能规划设计方面进行论述,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关键词:住宅小区;建筑规划;建筑设计;节能设计
1工程概况
该项目规划总建设用地面积为11245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68159.2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58578.72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209580.49平方米(计容面积为206711.21平方米),容积率为1.84,总户数为2274户。本地块包含2栋8层住宅,4栋16层住宅,2栋16层局部8层住宅,1栋14层局部7层住宅,1栋14层住宅,6栋5层住宅,2栋4层住宅,1栋7层住宅,2座3层商业,1座2层地下车库,9座PT站,2座KT站,1个垃圾站等子项。
2住宅小区平面设计
2.1总体构思
2.1.1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处理好人与建筑、人与环境、人与交通、人与空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统筹考虑建筑、道路、绿化空间之间的和谐,创造一个宜于人居住的环境空间。
2.1.2在总体布局上延续社区规划中住宅建筑组团的宜人尺度,体现住宅空间的人性化、舒适感,强调街道空间的舒适宜人,强调组团空间感。
2.1.3在社区规划景观系统网络的格局下,划分为多个住宅组团。高层住宅沿申港大道以行列式布置;多层住宅在强调街道界面的前提下,以围合式布置,创造亲切宜人的组团空间。
2.1.4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积极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推广新技术。贯彻环保、安全卫生、绿化、消防、人防、节能、节约用地的设计原则。
2.2总平面布置
2.2.1功能分区
整个项目主要由中高层住宅组团和高层住宅及局部公建配套用房设施组成。基地住宅部分由一条连接方竹路和秋涟河一侧出入口(预留)的6.5米宽的车行主干道划分为两大块。道路北侧及东侧为高层区和多高层区域,包含1、2、3、4、5、6、7、8、12、13、19号楼,此区域下部设置,地下机动车库,共地下两层(地下二层局部人防);道路西南侧为多层区,包含9、10、11、14、15、16、17、18号楼。基地住宅东侧为公建商业,包含商业20(A、B区)、商业21(A、B、C、D区)号楼。
2.2.2总平面布置
⑴规划目标
发挥用地的区位、环境优势,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合理利用用地空间营建优美的居住社区,形成独特的住宅组团风格和形象,创造宜人的社区环境。在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同时提升用地的经济效益,使工程达到功能组织合理、用地配置得当、结构清晰、道路顺畅、配套齐全等要求。创造出尊重环境、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空间,同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
⑵规划构思
确定“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指导思想,处处考虑居民的居住生活特点和需求,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尽量建设大面积的绿地,强调小区内景观的合理组织与精心布局,为小区内的每个住宅单元营造高质量的绿化景观,让小区内尽可能多的住户“推窗见景”。在“绿色和环保”成为世界性潮流的今天,通过对总体布局和建筑单体的技术处理,使整个小区建筑和居住对自然界的阳光、风、绿化具备更强的亲和力,远离噪声和污染,为居民提供一个优美、宁静的世外桃源。
⑶规划布局
规划利用建筑围合营造出较大的中央绿地,并且保证所有的建筑单体都能与绿地直接联系,实现较高的均好性。另外,规划也充分考虑到建筑与城市界面的关系,城市道路沿线建筑退让适宜的距离,并以相似的间距排列,形成富有节奏的沿街形象。该围合式住宅项目属于市政府批准的重点地区、重点项目,东西朝向住宅建筑面积比例以批准的详细规划为准。
2.3竖向布置
2.3.1本工程室内标高±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4.800m,室内外高差300mm,整个基地道路中心标高为4.500m,与基地相连道路中心标高为4.2左右,故整个基地室外地面均高于基地周边城市道路≥300,基地纵向排水系统详见给排水设计。
2.3.2整个场地基本平坦,场地内道路纵坡3%~5%,横坡为2%,雨水经有组织收集后就近排至河道内,共设2个雨水排出口,管径分别为DN800。采用城市型双坡立道牙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雨水口设于有道牙的路面时采用偏沟式单篦雨水口,而设于无道牙的路面时采用平篦式单篦雨水口,收集道路及人行道雨水。在地库顶板上的不做落底,采用塑料成品雨水井,其它各处均做落300深落底。
2.3.3地下车库顶板覆土1.2~1.5m,以满足室外管线及绿化种植的需要。竖向设计的原则是合理利用地形、减少土方工程量。所以在设计中首先仔细确定小区道路的走向,再分别确定建筑的入口室外标高、入口室内标高和±00标高等。
2.4交通组织
2.4.1道路结构
小区道路自成系统,沿XX路设2个车行对外出入口,沿XX设置1个人行出入口(兼做消防紧急出入口),XX路设置2个车行出入口、2个人行出入口,其中一个兼做消防紧急出入口,河一侧规划预留通往W-13地块的出入口。
内部道路系统一侧出入口(预留)的6.5米宽的车行主干道将基地住宅部分划分为两大块。道路北侧为高层区和多高层区域,沿用地范围线周边的6.5米宽机动车道形成环形车行道路;道路南侧为多层区,三面设置车行道,并在17号楼东侧设置15x15m的消防车回车场。
在1、2、3、4、5、6、7、8、号楼每个高层单元北侧靠近疏散楼梯一侧设置消防登高面,离建筑外墙距离≥5m,其最外一点至消防登高面的边缘的水平距离≤10m。公建部分沿商业21号楼周边设置车行道及消防车道,主要人行流线设置在20、21号楼的内街,人车分流。局部次干道为4m,住宅组团内部设置2.5米人行道。
2.4.2静态交通
居住小区停车采用地下停车结合地面停车。地下停车库总共设有1700个停车位,3个出入口,均靠近出入口,结合小区绿化布置。地面停车沿基地内道路周边设停车位568个,其中46个无障碍停车位。1、2、3、4、5、6、7、8号楼设置地下一层非机动车停车库,层高2.8米。总停车数为3314辆。非机动车坡道结合小区主要道路,贴邻建筑山墙面,配合景观绿化,做到方便美观节省的设计原则。
2.5景观及绿化布置
2.5.1绿化设计以绿色植物为主,布置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完整绿化系统。植物配置适应气候特点和居住环境要求,形成良好的植物群落。行道树选用冠大、浓荫、常绿、防尘、生长快的乔木。面的绿化为建筑物之间的集中绿地区,以草坪和灌木为主。
2.5.2满足绿地率要求,选择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树木花草进行优化种植。
2.5.3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防止病虫害技术,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2.5.4尽量减少硬铺装,选择具有透气、透水性能的地面铺装材料,既扩大绿地面积,又保证了人和车辆的通行方便。拟建绿化采用广场绿化和小区临街重点绿化相结合的方式。
3住宅小区基于节能的单体建筑设计措施
3.1设计构思
主要设计原则:设计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当今住宅设计领域中的最新理念、最新设计手法和最新技术手段的利用。力争创造现代简洁,流畅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住宅设计:各类套型均考虑到本地区气候特点和居民的生活习惯,合理处理套型内功能布局和套型间相互关系。
风格:体现一种典雅、精致、亲切的格调,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又能凸显现代经济与技术的气质。
目的:创建“以人为本”的住宅小区,表达的是一种等值的均好性,人•建筑•环境溶于一体。
3.2建筑平面设计
户型平面设计中合理组织套内功能空间。做到动静分区,洁污分区,合理处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就餐空间与居寝空间、居寝空间与工作空间、便浴空间与盥洗洗涤空间的关系。各功能空间均具有适宜的尺度,避免了房间形态上的比例失调。室内交通组织短捷,不穿行主要功能空间,符合人的生活行为规律。
在单体布局充分利用景观资源的同时,努力在户型内部创造舒适宜人的半开放空间,大尺度阳台,空中花园等不仅突破了传统户型封闭、沉闷的格局,也使建筑立面形成更为丰富而有节奏的韵律。每户均做到了“明厨、明卫、明卧、明厅”的“四明”格局。
3.3适宜面积标准设计
建筑住宅面积不应盲目追求大面积,居住面积标准应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基础相适应。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所以,我们应该提倡经济适用房。合理的住宅面积可以节省建筑材料、人工和建筑成本,以及住宅维修成本。它是居住区最有效的节能措施。
3.4交通组织设计
7层以上住宅每户设置1部电梯,通达至顶层单元;高层住宅设置防烟楼梯间一部及电梯两部,每层停靠。1、2、3、4、5、6、7、8号楼电梯均下至地下一层非机动车库。
3.5适当的住宅层高设计
在进行住宅设计时要正确对待住宅层高的概念,如果住宅室内层高设计的过低,会减少住宅室内的采光面积,不利于室内的通风,会造成室内空气不畅,并使居住者具有压抑感。如果住宅室内层高设计过高,则会造成建筑成本和能源的浪费。因此,对于住宅室内层高的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一般来说住宅室内层高以保持在2.8m~3m之间。
3.6窗墙面积比的合理设计
在建筑住宅窗面积设计中,应综合考虑住宅建筑所处的地区、住宅的朝向和房间的空间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合理的窗面积。在窗面积的设计上,不能盲目追求过大的窗面积。要注意不同朝向、不同功能用房、多层住宅以及高层住宅,设计不同类型、不同面积的窗户。不要盲目随意设计落地窗、凸窗、矮窗台等窗户。
3.7立面造型设计
本小区建筑立面运用干净利落的体量关系,挺拔的线条,实现立面风格的大气与典雅,表达一种对古典审美的继承和对于简洁时尚潮流的的融汇。当然,体型的简洁大气和细节的精致与细腻,也体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人们对于居住环境品位与品质的诉求。
4结语
建筑住宅规划与节能设计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渗透到住宅建筑整体规划和单项设计的各个方面。所以此,只有将节能理念体现在住宅建筑的规划、建设、设计等各个阶段,才能全面提高住宅建筑的节能效果和居住品质。
参考文献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S]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S]
[3]《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S]
[4]《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