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雨水系统的研究——以徽州民居为例

发表时间:2020/10/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田一农
[导读] 摘要:传统民居是人类利用并改造自然水环境的场所,人们因地制宜对自然水环境进行选择规划,并围绕着水环境形成了一系列的营建原则、组织手法。
        中南大学  410083
        摘要:传统民居是人类利用并改造自然水环境的场所,人们因地制宜对自然水环境进行选择规划,并围绕着水环境形成了一系列的营建原则、组织手法。通过对传统民居雨水系统影响因素的研究,掌握民居营建中结合地形、气候和技术的经验,将历史经验与当代环境相融合,可以更好的传承古代建筑雨水系统;另一方面重新审视当代建筑雨水系统,为在以后的建筑雨水系统设计中提供新的思路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传统民居;雨水系统;传承与发展
        一、引言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凝结出了很多极为珍贵的经验和智慧,是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由于传统民居的营建原则主要是实用和因地制宜,因此,会最大限度地去适应自然,力求方便、实用、合理成为民居设计的重点。在处理雨水系统方面,大多数传统民居常会将其与聚落完善的整体水系进行结合,一并设计。本文选取典型民居——徽州民居进行雨水系统研究时,采用的主要的研究脉络为:建筑屋面的雨水(有组织排水或无组织排水)——天井或院落(收集入渗/明沟或暗渠外排)——沟集(传输、消峰)——池塘、河流(净化、调蓄)。
        二、徽州民居雨水系统的研究
        1、基本概况
        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天井式民居的典型代表。徽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徽州府,如今包括安徽歙县、黟县、休宁县、绩溪县、祁门县以及江西省婺源县六县。徽州山峦起伏、错落有致,地形地貌“宛如覆盆”,形成特有的丘陵地带。徽州古村落独具特色的风格、魅力,是在亚热带地区温暖湿润气候条件和特殊地形、地貌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徽州地区多雨,年平均降雨约达1800毫米。村址的选择讲究风水,建筑以楼房为主,两层楼房的形式居多,后进高于前进。后堂高于前堂,明代以前上层高、底层低,首层与二层的空间高度比为4:6,以后则与之反之。建筑风格重雅、重装饰,从外观上来看,白墙灰瓦、比例和谐、尺度近人。屋顶多为硬山或者是山面出于屋面之上,千变万化、高低起伏,构成层层递进的马头山墙,极富飘逸的动感,属于“五岳朝天”、“四水归堂”式建筑。
        2、民居雨水系统构成
        2.1建筑屋面的雨水排放
        雨水是古代传统民居内部排水处理的主要对象,民居布局的重点通常是屋顶形式、瓦槽、天沟以及滴水的方向。通常情况下,雨水沿着屋檐流下,滴入墙边水沟或天井,之后流到屋前的沟渠。徽州地区居住环境气候,可由天井的通风、采光及对屋面雨水的收集外排来进行调节,这便是最早的“四水归堂”说法。建筑二层长出挑的屋檐主要用于防雨,流水从四周朝向天井内的屋面檐口流入明坑中,被认为是微商“肥水不流外人田”、“聚财气”的建筑外化。部分人家还会将集水槽铺设于檐下,从屋顶直接把雨水排入到天井内。为便于雨水外排通常底层用卵石铺地,用石材砌筑台阶,天井院四边设有一圈排水沟。
        屋檐排水方武通常分为两种方式:有组织排水和无组织排水。传统瓦当滴水为无组织排水,流水路线为:屋面雨水——天井/室外地面——沟渠——水系,地面清洁程度会影响水体的清洁。星檐有组织排水为:屋面雨水——排水设施(横水枧、直水枧)——排入内院水池或暗沟,水系也能保持相对的洁净,大大减少了水体受污染的几率。
        2.2天井的雨水收集与排放
        南方多雨,天井多选用青石铺地,雨水经天井收集后依地势排出院落。降雨经“屋面——天井——暗沟”排至院外,这一过程起到了净化的作用。很多地区将乌龟放养到天井暗沟中,乌龟以暗沟中的蚊虫作为食物,不仅能够有效防治蚊虫,还通过它在沟内的爬行很好地疏通了暗沟。天井池内可设蓄水设施积聚雨水,作以日常浇养花草、防火等。

四合屋结构中,暗沟曲折盘回,走势复杂,为防止堵塞常埋置一口沉泥缸在天井中央,用来沉淀杂质,将天井中的流水汇集于此,沉淀后从暗沟中流出至院落外,而三合屋结构则较为简单,天井中的水由暗沟直接排出院落再汇入巷内的明沟。
        2.3道路沟渠的雨水排放
        徽州民居每逢降雨量比较大的洪水季节,由于其建筑排列错综复杂,地势起伏多变,在村内容易积聚过量的雨水,村落主要的水系泄洪通道是沿街巷网络的明沟暗渠,降水通过沟渠排到村外的天然水体中。沟渠通常位于街道石板路面一侧或中央。例如宏村水圳的结构和走向,为达到村民取水方便的目的,常依据风水理念进行设计。水在民居院落中宜从一侧流入,沿曲径顺流,不宜横穿和八字分流,水在流入时可急,在流出时应缓,出水位置宜在厅堂边侧,切忌从口下穿出:人工水圳的宽窄深浅应处理的合适恰当,注意“九曲十弯”,水位均衡,蓄水、流水均可。在院内水域的一侧铺设供居户取水用水的石步石阶。
        2.4末端水体的调蓄净化
        徽州地区天然水系沿山势自西向东流入村内,这主要受当地多山和西高东低地势的影响。在村子中心形成个大水塘来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水,或者在村口风水位置开挖池塘,再由出口流出,浇灌树木,灌概农田。另外,有些水塘是在地势低洼处由天然泉水形成,还有一些是由人工开凿而成。以宏村为例,村内由天然水池修筑形成月沼,后来又经人工挖凿了南湖。在末端水塘调蓄净化方面,传统民居采用自然的方式,既可以利用生物降解的方式(如湿地、水生植物等)来实现水体的净化,又可以据取水的用途作分级管理。
        三、传承与发展
        1、合理的规划与布局
        传统民居及其周边环境反映了水崇拜的生命价值观,注重人与水、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持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山水格局,使他们成为一个连续的、有机的整体。以此为鉴,现代建筑规划布局时,应着重考虑人与自然水环境的和谐发展。
        2、与地形气候及技术理念相结合
        传统民居与地形主要体现在随形就势与水脉的关系上,由于所处地形的坡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态,传统民居中雨水的主要排水方式都是利用高差实现的自然排水,特殊情况下,可通过人工开凿的沟渠和供蓄水的天然或人工水体达到蓄排结合的目的。现代设计师往往习惯于强调个性,从而忽略了地域文化与地形气候的结合。因此,提倡在不影响建筑功能和生活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遵循土地为开发前的自然状态,根据场地内的竖向坡度,控制建筑、绿地、道路的高程关系,对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合理布置和选择,让雨水可有效汇入其中,构建不同景观特色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系统。
        3、结合环境优化景观设计
        小区内植物配置和透水铺装的设计要根据周围环境综合考虑,做到景观层次丰富,又与周围环境整体协调一致。景观水体的开发应当以与自然资源平衡发展为前提,不要过多地投入外部资源来维持,主要强调保护和水循环。景观水体可结合末端调蓄的渗透塘和雨水湿地来设计,与周边绿地相连通,形成天然的蓄排和净化系统。
        四、结语
        中国传统民居充满了建筑营造的生产智慧,这是一种以实用性为前提的,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场所营造。通过对徽州民居雨水系统的研究,对我们现代建筑设计有着重要帮助,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设计视角。
        参考文献
        [1]华亦雄.水在中国传统民居聚落中的生态价值及其在当代住区中的应用探讨[D].江南大学,2005.
        [2]何颖.徽州古民居水环境空间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
        [3]刘俊.气候与徽州民居[D].合肥工业大学,2007.
        [4]孙贝.中国传统聚落水环境的生态营造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