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监测工作水平提升的对策

发表时间:2020/10/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唐梦
[导读] 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有关农村的改革措施,获得了良好成效,农村经济效益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广西保利环境监测有限公司  广西柳州  545000
        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有关农村的改革措施,获得了良好成效,农村经济效益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同时,农村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对农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贯彻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理念,需要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充分发挥环境分析效用,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本文对农村环境监测工作水平提升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环境监测;生态环境
        1农村环境面临的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污染物总量大、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严重、以及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等突出环境问题。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主要污染物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7.2%、67.3%和43.7%。农业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居高不下,且利用率不高;农膜使用量增长迅速,回收率约为80%,但可降解性不高;秸秆露天焚烧现象依然普遍;全国农村每年产生90多亿吨生活污水、2.8亿吨生活垃圾,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无序排放。这些都直接威胁着农村空气、水、土壤的环境安全,影响农产品质量,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威胁。近年来,尽管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在不断发展,但总体上依然滞后,仍是农村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块“短板”。
        2农村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2.1农村环境监测体制机制不顺
        目前我国环境管理是重城市轻农村,农村环境监测能力普遍薄弱,与农村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相匹配,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农村环境监测任务由市县两级监测部门承担,其大部分监测任务由区县级监测站承担,但农村环境监测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多而杂,涵盖多个领域和多个环境要素,仅靠县级监测机构去管去测,往往是鞭长莫及,不能真正地发挥实际作用。
        2.2村庄监测数量少不具有代表性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农村村庄6000余个,各地农村自然条件、农民生产生活、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化比较大,目前我市按照上级要求每个区(市)选取1~2个村庄开展农村监测,虽然近几年农村环境监测村庄数量明显增加,但相对于全市村庄数量,依然存在覆盖面不广、村庄类型不全、代表性不强,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现状[4]。
        2.3分析评价的手段和水平不高
        目前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只是将按照相关监测规范和评价标准地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编写相关技术报告,简单地对农村环境监测各要素进行评价其是否超标,普遍缺乏对监测数据的深度加工,更缺乏对数据来源的背景、相关性深入分析,手段单一,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大数据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比较分析,缺乏运用综合性数据进行农村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与评价的手段和方法。
        2.4基层环境监测能力不强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涵盖空气、地表水、地下水、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和土壤多个环境要素,监测范围和监测要素在不断扩大,覆盖面越来越广,以我市为例,农村环境监测任务除空气和土壤分析任务由市站负责,其它要素均由各区(市)监测站承担,其任务重、要素多,而区(市)监测站本身例行监测任务就十分繁重,涉及要素多,实际在岗人员少,监测能力弱,我市三级站的监测人员平均在15人左右,诸多监测项目不具备分析测试能力,如土壤不具备分析测试能力,只具备采集和制备能力等。


        3完善农村环境监测的对策建议
        3.1理顺环境监测的机制和体制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工作,逐步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说清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污染趋势,以《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方案》和《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技术方案》为依据,不断推动我国农村监测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逐步实现环境监测“条、块结合”、“上、下协同”的管理方式,通过上级监测部门对下级监测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实现测管协同、功能互补、机制顺畅。另一方面,探索基层政府设置专门的农村环境监测机构,可以在乡镇设置环保专业队伍,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环保企业积极参与,共同研发监测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将环境科学研究与农村环境监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作机制。
        3.2提高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水平
        在获取大量监测数据基础上,对监测结果不能只是单纯地对照评价标准判断是否达标,更要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加工与科学分析,找出各污染物间的关联性,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制作污染物分布图,分析污染物超标是否与农业生活生产、周边污染源、居民生活方式、历史遗留环境问题有关。在分析环境状况时要结合农村村庄实际环境状况,充分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工业与农业、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及经济来源等多种因素。做到农村环境质量分析评价要有点有面,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预见性,既要对环境质量现状分析透彻,又要对环境趋势和规律做出正确判断,还要做到预测预警分析,切实提高综合分析评价能力和水平。
        3.3加强基层监测机构能力建设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主要靠基层区(市)监测机构具体实施,因此必须加强基层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一是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县级环境监测站应根据实际业务工作的需要,按照“因需设岗,按岗设编”的原则,科学合理配齐配足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满足基层环境监测工作需求。二是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环境监测的人才培养机制,注重人才递队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到上级业务部门跟班学习”“到基层体悟实训”等多种形式,储备高素质技术人才,还可以请行业内的专家到现场指导和传授经验,对技术骨干进行轮岗培训,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三是增加投入,将监测能力建设和运行费用纳入各级公共财政预算。建立国家农村监测任务由国家财政统筹安排,地方农村监测运行经费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每年按照一定比例投入专项资金,形成稳定长效的资金保障机制,确保农村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3.4利用社会资源统筹推进农村环境监测
        一是科学有效利用社会市场资源。通过购买具有监测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社会化服务。达到降低监测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同时可以弥补基层监测站在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委托单位做好全程序质量控制,对监测数据要按照技术规范进行审核把关。二是探索利用新技术发挥企业自行监测作用。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工厂向农村地区迁移呈高发态势,城市污染也随之带到农村,使得农村地区出现水、大气、土壤污染等生态破坏事件呈上升趋势。政府环境监测部门可尝试与企业合作,运用企业现有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监控预警和预测预判,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当企业发生污染行为时,能够及时找到污染源,并适时加以管控,使污染范围减到最少,污染程度降到最低,污染损失降到最低,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把污染控制在源头消灭在源头,逐渐减少企业对农村的污染行为。
        结束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农村重点工作,作为地方事权,监测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既要考虑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要从长远出发不断开拓监测思路,科学制定监测方案,合理设定路线图和时间表,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环境监测的现代化、自动化水平,解决农村环境监测新问题,确保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张芳芝.浅析农村环境监测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与生活,2012(16):226-227.
        [2]苟彦平,张有贤.对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深入探究[J].农村环境与发展,2006(4):40-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