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横梁张拉槽口钢筋预留保护技术

发表时间:2020/10/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田方键 龚节美 孙乾隆 熊乙鑫 陈柯然
[导读] 摘要:某城市机场高架桥现浇桥梁张拉槽口位于横梁位置,为保障后期张拉的顺利进行需要把横梁上部1/3的钢筋进行割断,箱梁主体采用C50清水混凝土进行浇筑,在强度达到设计要求95%时张拉;张拉结束后为确保横梁结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必须将横梁钢筋进行二次连接,以往施工经验中需进行凿毛,施工体量大,质量无法满足现场需求。
        中建八局西南公司  成都  610041
        摘要:某城市机场高架桥现浇桥梁张拉槽口位于横梁位置,为保障后期张拉的顺利进行需要把横梁上部1/3的钢筋进行割断,箱梁主体采用C50清水混凝土进行浇筑,在强度达到设计要求95%时张拉;张拉结束后为确保横梁结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必须将横梁钢筋进行二次连接,以往施工经验中需进行凿毛,施工体量大,质量无法满足现场需求。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为实现快速建造,在横梁钢筋割断区域,使用pvc挤塑板进行预留保护,大大的减少了劳力和物力的付出。
        关键词:张拉槽口  横梁  pvc挤塑板  快速建造
        1 工程概况
        某城市机场高架桥,桥梁转换区域采用“独立墩”、“一墩双桥”的方式设计,最大跨度38.2m,全桥共146个张拉槽口位于横梁位置,其中2个竖向张拉槽口基本将两道梁占满;为便于后期张拉,需要将横梁张拉槽口区域钢筋割除,需要割断横梁上部1/3的主筋,特别是2个竖向张拉槽口基本将两道梁上部钢筋全部割断。由于桥梁采用单墩设计,桥梁跨度较大,横梁位置为承力结构,张拉结束后,必须将横梁钢筋进行二次连接。
        2 传统方式及利弊
        因为箱梁主体采用C50清水混凝土,使用传统的经验进行凿毛,混凝土强度较高,导致现场施工时,可操作性不高,耗费较大的劳力和物力。且本工程施工体量大,凿毛质量不可控,容易破坏横梁区域的结构。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不能实现快速建造。
       
        图2 传统方式张拉槽口处理图
        3 pvc挤塑板钢筋预留保护施工
        3.1 施工创新特点
        在C50清水砼浇筑之前,在横梁张拉槽口边缘位置,将pvc挤塑板打孔,并将pvc挤塑板穿过钢筋,预留好钢筋焊接长度(≥10d)。在张拉结束后,把先前预留设置的pvc挤塑板拆除,钢筋再进行多方向连接,保证强度。
       
        图3.1 横梁张拉槽口钢筋pvc预留保护图
        3.2施工工艺流程
        横梁钢筋安装完成→张拉槽口钢筋pvc挤塑板预留保护→张拉→拆除pvc挤塑板凿毛清理→槽口钢筋连接→槽口处模板安装→C50钢纤维混凝土浇筑收面→成型效果检查
        3.3 施工优异性
        (1)资源
        传统方式一个槽口凿毛需要1人一个工作日,一台空压机,采用pvc挤塑板预留保护技术,仅需1人1个工作日完成12个槽口处理及清理,且不需要任何机械的配合,节约了人力和物力资源。
        (2)工期
        全桥共计146个槽口,8个人,传统工艺需要19天完成张拉槽口位置的凿毛及清理,采用pvc挤塑板钢筋预留,只需要 2个工作日完成槽口位置的清理工作,工期节约17天。
        4 施工效果对比及质量验收
        与传统方式相比较,见下表4-1
       
        采用pvc钢筋预留保护技术,现场可操作性较高,施工简便,能实现快速建造,施工后,钢筋表面无混凝土残留,焊接时质量较好。
       
        图4 现场成型效果图
        5 结论
        本施工通过在横梁张拉槽口位置采用pvc挤塑板进行钢筋预留,在后期施工中容易拆除,同时减少了传统的凿毛带来的人工损耗,较大的节约了人力和物力资源,能够实现快速建造,缩短施工工期。该技术还可以用于各类后浇带的钢筋预留保护。
        参考文献:
        [1]孔祥龙.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析[J].低碳世界,2019(9):252.
        [2]黎初猷.高层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9(27):194.
        [3]常林安.现代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及运用[J].建材与装饰,2019(27):33.
        [4]黄元成.浅谈房屋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0(27).
        [5]明竹琴.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09(8).
        [6]马志勇.浅谈建筑工程中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 信息,20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