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 450016
摘要:随着时代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觉醒,对环境问题愈发关注和重视。水利工程建设活动对水环境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因此,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及建设过程中,有必要树立并融入生态理念,针对传统水利工程建设活动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予以反思和改进,进而推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及建设模式的创新,采取新的技术手段和规划设计,将原先的粗放型水利工程建设方式转变为环境友好型水利工程建设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破坏等负面影响,最终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难点;策略
1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
生态水利工程,顾名思义,指的是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强调生态保护、生态修复以及生态治理的水利工程活动。生态水利工程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都江堰水利工程,其所蕴含的生态思维仍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借鉴。而近现代的生态水利工程则是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基础之上逐步演进而成的,现代生态水利工程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现阶段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以生态理念为指导的同时,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一方面用于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则为了维护生态水域的健康。生态水利工程在注重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更强调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对水利工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创新和应用要求。
2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原则
2.1遵循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一直以来,安全性都是水利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的设计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保证工程设计是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有关规定,保证水利工程建设中每步工序都具有规范性。并且,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雨水对河床的侵蚀和腐蚀作用,保证在经受连续性的阴雨天气以后,水利工程依旧具备安全性能,能够平稳运行。同时,在经济上,要遵循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以便能够用最少的资金投入收获最大的效益,并且所承担的风险最小。
2.2遵循空间异质性的原则
空间异质性是表示生态环境在格局在空间的分布上是不够均衡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换言之,空间异质性是指空间的缀块性和梯度之间的总和。其中,缀块性更加具象,是指缀块的构成类型和在空间分布中的位置所在。当空间异质性的指数越来越高时,就表明越来越多的生物可以在这片空间之中实现共存,这项原则对生态水利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2.3遵循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原则
在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阶段,应该将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的原则纳入考虑范畴之内。因此,在水利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进行施工。而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根据地形地貌等客观上的环境因素进行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这样不仅能够减少部分工程建设的费用,还能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作中面临的难点
3.1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法和评价标准不合理、不明确
不同地域中的生态系统会呈现出明显的地理趋于差异性,这就要求生态水利工程能够相应地适应当地的地理区域差异性特点,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满足当地在地质、水文和生物等多生态领域上的功能性需求。
现阶段,我国虽然出台了针对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法和评价标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而言,但现行的方法指标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无法满足具体的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需要,给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作带来了困难。
例如,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区域差异性明显且类型众多,但现行的设计方法较为单一且不合理,且并未针对具体的地理区域制定相应的明确评价标准,导致设计方法和标准在实际的生态水利工程中难以发挥其指导及实践作用。
3.2规划设计人员生态学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匮乏
就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而言,鲜有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人员具备足够的生态学专业技术能力和相关实践经验,我国很多地区的生态水利工程活动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导致其规划设计工作对于工程的生态开发往往只是浅尝辄止、流于形式。例如,尽管有一些水利工程在其规划设计阶段有考虑到生态系统问题,但在实际建成后,依然对工程周边的生态环境和水文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周边水域中的生物群落在工程建成后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不少地方的防洪工程和水坝,没有充分考虑到生态学方面的影响,工程建成后,严重威胁水体中生物群落的生存状态。
3.3水利和生态二者的平衡协调复杂性高
社会发展也好、自然演变也好,都需要遵循各自的运行变化规律,同理,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及建设也应遵循相关的自然规律。水利工程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社会活动,势必会对自然演变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因此,如何平衡协调水利工程活动和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论是水利工程活动,还是生态环境变化,其中所涉及到的影响因素及其变量都是极其复杂的,要实现二者的平衡协调,相关的影响因素及其变量更可谓是海量的。
4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改善对策
4.1转变传统观念、提高规划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第一、可定期组织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人员进行生态水利工程知识的学习培训,学习培训内容可主要以生态学专业知识的讲座和国内外优秀生态水利工程案例的分析总结两种形式进行;第二、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阶段,可组织召开全市、全省范围的专题研讨会或者座谈会,加强规划设计人员之间的技术经验的交流,通过同行分享心得的形式,促进规划设计人员综合能力的提高。综上所述,通过组织培训学习和同行交流,来改变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人员在思想观念以及技术能力上的不足,以克服相关的难点。
4.2提升工程水文和生态水文在规划设计中的融合程度
传统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只用考虑工程水文学领域的内容,而生态水利工程其建设服务目标不同于传统水利工程,需要在工程水文学的基础上深度融合生态水文学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从而提高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更好地实现预期建设服务目标,促进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4.3高度重视并明确生态敏感目标
生态环境敏感目标的明确,是实现生态水利工程服务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所有的生态敏感保护目标进行识别、分类和优先级排序,可以有效指导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形成一套具体可行的设计解决方案。例如,在如今城镇化建设的浪潮下,不少水利工程的选址会位于城市的心城区或者开发区,这类区域是当地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大力投入的地区,可谓是寸土寸金。这就要求生态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阶段,除了水利功能、生态功能的考量之外,还应综合考量该工程与其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协调、该工程的经济价值等等,这里就应充分重视、明确并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敏感目标,最大限度地处理好水利工程活动与生态保护目标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赵丕界.生态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的主要方法[J].山东工业技术,2019 (07):95.
[2]韦光林.对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思考[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42 (05):7-9.
[3]林成,徐建明.对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思考[J].吉林水利,2013(06): 8-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