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县水利局 重庆市 409600
摘要: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发展以及粮食生产,因此应该加强对其规划设计的重视程度。在工作中,要对水利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进行不断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灌溉用水的需要,进而提升我国的粮食产量,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
关键词: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灌溉技术
1、引言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是推进农村节水灌溉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使农业经济朝着可持续化方向不断发展。因此,建设科学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无效耗水,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从而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水平。
2、农田水利灌溉模式分析
常用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蓄水保墒耕作技术、抗旱栽培技术、秸秆覆盖保墒技术、保水剂应用技术、调亏灌溉技术等。常用灌溉方法主要有地面灌溉、喷灌、滴灌和微喷灌等。从水源到灌区、再到田间这个过程中,输送灌溉用水常遇到一些问题。传统的土渠输送灌溉水资源,常常出现严重的渠系下渗现象,使渠系水利用系数降低。因此,部分地区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可以减少渠系下渗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但水面蒸发仍难以避免。也有部分地区采用管道输水技术减少供水设施占用地表土地的现象,而且能最大程度减少水面蒸发量,但造价较高。因此,针对不同地区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满足农作物对水的需求前提下,选择适合当地的节水灌溉技术、灌溉制度和渠道布设方式,这样才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3、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分析
3.1、设计标准
般来说,我国的农田都是用地表水进行灌溉的,而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地表水含量受雨季的影响。所以,灌溉设计标准应结合实际灌溉工程来制定。通常所说的灌溉设计标准是指灌溉水源在灌溉用水过程中的利用率,用p来表示。p是衡量灌溉设计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的判定标准,在水利工程设计概念里,其是指在一定时间里,灌溉用水满足农田需求的时间占农田水利工程的时间总长的占比例。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地区的p值大小因地制宜选择种植作物的种类。根据当地的水源情况,当该地区的p值在0.8以上,表示水源充足,完全可以种植水稻等灌溉量大的农作物;当该地区的p值较小时,表示水源不足,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种植耐旱能力强的农产物。而衡量灌溉设计是否合理的另一个判定标准就是抗旱天数,其是指在连续晴天的状态下,灌溉设施可以满足灌溉用水需求的天数。对于抗旱天数,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不能由设计师自我判断。
3.2、取水方式的设计
农田的灌溉都是选用河流作为水源,所以自流取水灌溉是农田水利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方式。自流取水灌溉可以采取无坝取水和有坝取水两种方式,无坝取水又根据实际工程建设地点分为有建闸和不建闸。然而实际的灌溉中,有建闸的取水方式更能够合理调节汛期河流的径流量,避免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更有利于对灌溉渠道和农田的保护和改善水利灌溉工程。与无坝取水不同的是,有坝取水则是在河流上修建堤坝,提高河流水位,以此来保证自流灌溉。其优点是可以有效解决因地势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地势低而无法进行自然取水的问题,缺点是扩大了工程建设投资。因此,在有坝取水的设计中,如何有效地提高河流水位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有坝取水的设计中,溢流坝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其既能够提高河流水位,也能够在汛期泄洪排汛。溢流坝的进水闸有两项功能,一是引水灌溉,二是控制进入灌溉渠的水流量。为了确保洪水期附近城镇、农田等的安全,还应该设置排沙闸减少泥沙进入灌溉渠。
3.3、灌溉渠的设计
灌溉渠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三方面的原则:(1)坚持自流灌溉的原则。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在地势高的地方修建灌溉渠,地势低的地方修建排水沟。另外,注意对高低和洼地进行小片提灌、提排处理。(2)坚持保护人身安全的原则。在设置渠道时应该尽量避免深挖方、高填方和难工险段。(3)综合利用水资源。在山地丘陵等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应该尽量使用多种经营方式,达到重复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在地形比较平稳的平原地区,可以采取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方式。
4、农田灌溉技术研究
4.1、喷灌技术
作为一种重要的灌溉技术,喷灌技术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可满足农田灌溉要求,因此,在加强农田灌溉成本控制、优化其灌溉方式的过程中,需要对喷灌技术的引入及科学应用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在压力作用下,将水喷洒到空气中形成大量的小水滴,洒在农田和农作物表面,确保农田灌溉效果良好性。同时,基于喷灌技术的农田灌溉作业开展,可通过对摇臂式和旋转式洒水器合理选择及使用方面的思考,高效地完成相应的灌溉作业,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生长质量,满足其产量增加的实际要求。
以小麦为例采用喷灌水利工程开展灌溉后,单位面积的小麦可以增产15%,而节水量可以达到40%,耕地的面积利用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七。通过喷灌技术与低压管道技术的灌溉效果对比可知,喷灌技术的应用具有非常强的节水效果,可以在部分缺水地区开展喷灌水利工程。通过对移动式喷灌进行分析可知,该节水技术的节水效果明显,但设备投资费用较高,因此在推广该技术时,各地相关政府需要权衡该技术的综合应用效果,基于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开设实验基地逐步推广移动式喷灌技术,引导农户逐渐接受该技术,提高我国农业用水的整体效率。
4.2、微灌技术
为了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满足农田灌溉中的节水要求,则需要考虑微灌技术应用。这是一种节水效果显著的灌溉技术,应用中可将流经管道的水转化为小水滴,对农作物根部进行滴灌,有效减少水分蒸发,突出农田灌溉技术应用中的节水特性。因此,在选用农田灌溉技术时,应给予微灌技术使用更多考虑,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良好的管理人员的专业优势,为这类灌溉技术应用效果增强及农作物正常生长提供专业保障。同时,由于微灌技术应用中的成本费用相对较高,需要相关部门能够从现代农业长效发展的角度进行充分考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而提升农田微灌技术应用水平,保持这方面生产活动开展中良好的节水状况。
5、结束语
通过对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应用方面的综合考虑,可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效果更加显著,在技术层面上为其灌溉计划高效实施提供有效保障,避免加大这类工程建设风险。因此,未来在提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优化其灌溉方式的过程中,应给予规划设计工作高效开展及灌溉技术作用发挥等足够的重视,促使具体的建设及灌溉作业开展更加高效、科学,实现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艺馨,尚波.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分析[J].山西农经, 2019(23):121-122.
[2]吴毓平.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15):89-90.
[3]赵静.关于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的核心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07):26-27.
[4]陈雪莲.关于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5,35(22):59.
[5]李继杰.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的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5(0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