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社会福利中心 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老年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服务群体,老年群体的生理心理受诸多因素影响,本文对特殊时期老人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利用社会工作及社会融合概念进行干预,促进老人应激状态下的身心健康,使老人晚年生活更具幸福感。
关键词:老人;社会工作;心理慰藉;互助支持
背景介绍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的节奏。老年人群作为身体免疫功能弱、易受病毒感染的群体备受关注。绍兴市社会福利中心自1月26日起实施养老机构封闭式管理。封闭式的管理,隔绝了老人与外界的接触,导致部分老人因思念亲属而情绪低落,有些老人甚至因为不了解疫情的严重性而对养老院的封院措施有些抵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
一、分析评估
社会工作者通过访谈、心理健康测评和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到,封院期间休养老人特别是以前经常回家的老人,由于隔离期间活动自由受到限制,和社会联系减少,更容易感到孤独和寂寞,进而产生恐慌、烦躁、焦虑的情绪,造成老人之间矛盾增多,老人生活失去原来规律,引起家人担忧和身体健康问题。基于以上的分析,本小组计划定位于有情绪问题的老人成立互助小组,小组关注的焦点在于服务对象的优势及需求上。
小组需求评估主要有以下几点:
组员需求评估:
1.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信息了解的需求。
2.获得情感等方面支持资源,缓解焦虑等情绪的需求。
3.重新建立规律生活,重获自信心的需求。
综上,社会工作者会围绕以上的几点分析情况开展小组工作服务,并在小组工作服务工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工作目标和方法,保证小组工作服务成效。
二、服务计划
(一)小组基本信息
1.类型:互助支持小组
2.对象构成:机构内的休养老人,性别、年龄不限,自愿参与
3.人数:10-15人
4.节数和频次:8节,每周二次
5.活动时间:2020年1月29---2020年2月19日
每周三、周五下午3:00--4:00
6.活动地点:根据疫情防控需要,避免封闭式环境,选择在苑区内小花园凉亭处,活动场地空旷。
(二)理念
1.人际需要理论。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三种基本需要。通过本次小组活动可以帮助服务对象在情感需要上得到一定满足。
2.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这一理论是一组人之间的接触,通过彼此的接触,有助于个人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等。休养员通过参与活动,不仅帮助他们搭建完善社会支持网络,而且有助于减少他们新冠疫情导致的负面情绪,激励他们积极生活的信心。
3.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
“优势视角”着眼于个人的优势,利用和开发个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挣脱不良情绪。增能是个人在与他人的环境互动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通过赋权对话与合作,注重关怀和脉络等帮助服务对象去除环境压迫的无力感,激发服务对象乐观情绪,是他们获得能力。
(三)小组工作模式
1.治疗模式也称临床模式,小组工作是一种为治疗个人问题或矫正个人有问题的行为或态度的手段,治疗模式以行为修正理论和社会化理论为基础,小组是进行治疗的媒介,社会工作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在促进小组成员的沟通和互动过程中,增进自我认识,实现行为的转变。治疗模式关注的是个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矫正而不是社会,其介入的重点是为个人提供一个小组的治疗环境,对个人提供心理康复和行为指导,帮助小组成员达到适应社会生活的最佳状态。
2.互动模式互动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理论和场论,它关注子系统(小组成员)和整体系统(小组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而不是小组成员个人本身、互动模式关注的既在个人也在环境、要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互相影响,以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功能。小组被看作是一个互动的系统,在小组中成员中依靠其他成员作为自己解决问题、实现自己潜能和建立起信心的资源。
(三)目标
1.提升服务对象能力。
2.增强服务对象认识。
3.增强服务对象信心。
三、实施过程
.png)
四、总结评估
(一)评估类型
过程评估、结果评估。
(二)评估方法
1.服务对象填写《小组意见反馈表》
2.过程评估:服务对象参与的投入程度。
3.社会工作者自评。
(三)目标达成情况
1.老人正确理性认识新冠肺炎疫情,支持理解养老机构封闭管理。
2.老人建立互助网络,不良情绪缓解。
3.恢复规律生活,形成积极生活观。
(四)服务对象评价情况
1.服务对象口头表达。
在最后一次小组总结中,服务对象纷纷表示心情好了很多,希望今后还能有引导他们处理不良情绪的宣教活动。
2.意见反馈表
服务对象填写《意见反馈表》,服务对象对本次活动的活动设计、活动内容、给自己带来的帮助、自己投入程度等问题的平均得分4.8分(5分制),可判断服务取得了服务对象的认可。
五、专业反思
疫情期间开展老人心理慰藉活动,并采用互助小组模式,让参加者在知识、技巧及态度上互相交流与支持,建立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及互相关怀,加强了参加者的互动。小组互助网络的建立比预期的效果更好,社会工作者看到了服务对象互助的巨大力量,并认为这种非正式网络的支持对于重视人情的中国社会更为有效,也跟容易被服务对象接受。但是在小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较多关注小组动力及通过小组力量完成个人的相关改变,个体差异化目标关注的较少,由于社会工作者自身能力有限,在设计方面,如游戏与活动目标的衔接,每一节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整个小组程序呈现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毕琼英.老年性焦虑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医药导报2018.5(1).130
[2]高艺丹.老年人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对策[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报,2011(4)78-80.
[3]王群.社会小组工作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探析[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昌凤英.浅谈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13
[5]付再学.小组工作方法在老年人社会工作中的应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作者简介:
应美玲,学历:本科,出生年月:1989年1月,职称:社会工作师,研究方向:老年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