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严钢文 周兴
[导读] 摘要:乡村是现代化、城市化的根基,是人类共有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
        湖北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乡村是现代化、城市化的根基,是人类共有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然而城乡差距却在不断扩大,部分地区农民的生活依然贫困,农业发展缓慢,农村的生态环境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与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影响社会的稳定,而且制约我国“全面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本文探究了在城乡规划指导下,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策略,以便强化乡村建设的水平。
        关键词:城乡规划; 策略; 美丽乡村; 问题
        引言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是提升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手段,也是改善生态宜居环境的主要途径。美丽乡村建设是具有制度性、长远规划性的工程,是要经受历史检验的长期不断建设的工程,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民心工程。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乡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乡村建设也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虽然乡村建设成绩显著,但是在文化氛围以及生活水平等领域还存在不足,需要在规划过程中秉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原则,融合乡村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打造出美丽乡村。
        1 在规划中凸显的问题
        1.1 重发展、轻生态
        为了落实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政策,美丽乡村建设中需要对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现阶段,很多乡村建设模式,主要是将农业、旅游业等相结合开发,构建具有个性化以及特色化的乡村,使得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并且也为农民的增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仍然存在生态环境没有改善以及污染比较严重的情况。首先,生态意识比较单薄,在规划中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对生态的保护有所忽视,加上很多农民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仍然使用比较陈旧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思想认知没有得到转变。此外,目前在乡村规划中,很多都使用对城市规划的方式,并没有切实从乡村的角度出发,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制定出更加适合的规划方案,城市规划的思路和方式与美丽乡村的规划不匹配,导致美丽乡村规划中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乡村的本质属性难以凸显,规划内容不具有合理性。
        1.2 规划特色难以显现
        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要注重乡村的整体景色风貌、人居环境,还需要体现乡村的文化景观和人文景观方面。但是目前在乡村规划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乡村人文景观的挖掘和传承,使得乡村出现了千篇一律的效果,很多乡村原本的气息没有得到保留,乡村的特色不能够凸显出来,破坏了乡村的人文气息。此外,建筑设计不合理,在乡村规划的过程中,人员并没有切实的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生活习惯等有全面的掌握,很多建筑存在不合理性,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住宅的美观性方面,忽视了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比如,推广洋房、城市别墅,小高楼等。
        2 美丽乡村建设的策略
        2.1 秉持绿色环保的规划原则
        城乡规划对乡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能够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将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相结合,秉持绿色生态的规划理念,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在建设时应该对原有的环境以及资源做好保护措施,在设计和规划之前应该深入到乡村,切实感受当地的风俗习惯、人文景观、自然资源、气候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充分挖掘乡村得天独厚的优势,防止对资源的浪费。其次,在规划中还应该让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政府部门的宣传和推广,让村民能够自觉的保护生态,爱护环境,共同营造出美丽、和谐的家园,比如:推广乡村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为村民及时宣传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并将生产以及生活中节约资源的常识进行推广,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同时,在城乡规划中通过成立环保小组,监督村庄的垃圾处理问题和日常环境问题等,调动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积极性。


        2.2 重视文化建设,发展特色乡村
        地域特色文化是当地村民长期以来同自然互动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就是典型的地域文化表现。地域文化可以团结地域农民的力量,更好地凝聚人心。任何创新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同样如此。在很多乡村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同时也蕴含着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规划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建设,还需要充分挖掘乡村中的人文、历史景观,让乡村能够更具文化内涵与魅力,更好的继承并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防止大拆大建,对文化古迹或者历史遗迹等需要加强保护,将乡村特色文化融入乡村产业发展中,积极探索乡村新业态发生,将文化展示、农耕体验等方式构建乡村发展的拉力,吸引城市人群,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比如:浙江安吉的很多乡村规划,都将乡村美食、旅游、采摘、体验遗迹民俗民风等融为一体,为游客带来了不一样的乡村生活体验,让美丽乡村建设的效果最大化,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景观。
        2.3 发挥村民的主体性
        村民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规划的方案也应该展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村民的实际需求和乡村规划的效果,切实符合村民切身利益。在规划中还应该坚持科学规划的原则,不能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要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建设之前,需要借助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全面采集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并对这些建议进行整理,有效融合到乡村建设中。美丽乡村的规划需要站在村民立场上进行思考,系统的考虑当地文化习俗、土地使用以及居住习惯等,防止在规划中出现纠纷,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有效化解规划矛盾。此外,美丽乡村的建设还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外出人员返乡创业,盘活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助于乡村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村民的主体性十分重要,能够提升规划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另外,专业的推广人才、策划人才是美丽乡村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能运用高明的营销手段,将“美丽乡村”的发展成果展现在更多人的面前,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提升美丽乡村的知名度,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进而符合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4推进农村产业多样性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农民的生活,而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拓宽农村产业发展途径,使农村产业系统化、科学化发展成为现实。有机绿色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要坚持绿色农业发展方式。要让乡村动起来,首先应顺应规律选择特色产业,让各地的生态系统形成提供特色产品和服务的潜在比较优势。另外,随着整个世界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单独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发展模式已不符合当下的发展潮流,必须变革传统的发展模式,发展如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现代化绿色第三产业,既可推动经济发展,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又对环境友好,可谓是一举两得。
        3 结语
        城乡规划对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统筹农村资源的有效利用,并通过打造美丽乡村,营造更加和谐与稳定的乡村氛围。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目前规划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全面分析,有效结合乡村未来的发展目标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规划更加合理的建设方案。此外,美丽乡村的建设还需要展现出乡村特色,借助当地的人文景观,并建立适合乡村经济发展的模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动力,引导村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志军,曾燕双.城乡规划中的美丽乡村建设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09):71-73.
        [2]宋志华,陈海涛.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9,(12):89-90.
        [3]张一龙.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9,(12):95,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