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办公室 222000
摘要: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深入推进的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人们对于城市规划问题的关注也在不断上升。现下,由于我国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的缘故,使得房价陆续增长,城市规划问题长期以来都遭受非议。立足于整体而言,我国当前在城市规划中依旧有一系列问题存在,水平相对较低,这也表明规划转型必然是城市发展的倾向。
关键词:转型时期;城市规划;转型策略
一、转型时期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
1.1城市规划编制不合理
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融政治、文化、经济为一体的综合结构体系。一般来说,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合理利用城市资源,方便人们的工作生活、推进城市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创造价值。但是,我国目前的城市编制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其一,城市分区规划不合理。城市分区是为了方便管理,推进企业单位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共同发展。我国的城市分区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分区性质结构不明确,给管理工作带来了麻烦。其二,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地是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影响着城市的整体规划以及发展走向。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快节奏的建设,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土地的利用不合理,造成交通、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1.2城市特色问题
一个城市的特色,是自然地理、历史人文与城市性质、社会结构、经济特点、民俗民风等特色文化结合的集中体现。城市一旦有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就有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就有了一种自己生命的光彩和魅力。当今,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特色危机”。城市失去个性,千城一面,造成“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我国城市特色的丧失有几个表现:
争建国际大都市。提出建设中国的国际性城市、甚至世界城市,虽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正面效应是主要的,但国际性城市毕竟不是人为选择的结果,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动形成的,它的形成还面对着周围其它国际城市的激烈竞争,而且最终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据国外的研究成果表明,国际城市起码具备五个特征:一是全球经济体系的连接点;二是全球资本的汇聚地;三是经济与社会的互动程度非常高;四是具有较强应对技术创新和政治变革等外界冲击的消化能力;五是发展基本掌握在跨国资本家手中。实际上,目前国内前列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距离国际城市尚且还有一段距离,其它城市则更不必说了。
争建(中心商务区)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形成的以商务为中心的一种城市中心地区。上海的外滩/陆家嘴、香港的中环以及纽约曼哈顿的一些街区等,都是逐步形成的商务活动集聚区。商务活动和信息高度集中,是商务神经中枢,应是跨国或全国性经济活动中心,而不是一般商业和购物中心。目前,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到南京、郑州、武汉、宁波等,一大批城市不管条件是否符合,都已提出或正在规划。盲目追求高层建筑和西式建筑。很多地方高层建筑成风,连中小城市也要建几十层的高楼。一时间高层建筑成风,众多城市都扬言要建世界第一高楼。另外就是以洋为美,有的地区欧式建筑成风,不顾环境、条件,在古老的城区里,在居民特色浓郁的地段上,摆上几幢极度不协调的所谓欧式建筑,结果不仅没有增添城市的美,而且破坏了原有的特色和整体协调。
1.3社会极化现象
社会极化即通常所说的社会一定实体内,贫富差距的扩大。这其中包括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发展机会等在不同人群中的差距不断扩大,其涵盖收入极化、居住极化、人口极化等诸多方面。这既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棘手问题。
二、城市规划的转型策略
2.1丰富规划编制内容
我国城市规划包含总体与详细等两部分规划,总体规划主要由确定城市规模、确立性质、定位发展方向、综合利用土地等组成。
详细规划则是以总体规划内容为依据,合理分区城市,并拟定建设项目的具体安排,是以规划中的细节问题作为主要对象。但是,我国城市规划中,目前对于社会问题的考虑仍有缺陷,关于文化方面的研究与调查同样如此。所以,我国城市规划内容必须着重关注内容的丰富性,并对社会、文化及生态建设予以高度重视。
2.2加强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色规划
目前,公众对城市规划表现出了比较大的兴趣,特别是在城市文化以及文化的保护方面,有着极高的参与热情。我国城市文化和城市特色的规划编制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总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文化事业与公益文化的建设
城市的文化不仅仅是体现在建筑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居民工作生活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形态。对此,文化规划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加强文化事业以及公益文化的推广,着重体现居民的文明风尚和精神观念。
2.2.2保护城市文化资源。
历史建筑、自然人文、风俗传统,这些都是最能代表一个城市文化特色的文化资源,但是,因为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文化资源大量被破坏,导致城市特色的流失。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健全相应法律法规,加大文化保护力度,还可以设立文化保护组织,专门负责文化资源的保护。
2.2.3协调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
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城市的发展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城市要发展,就必须建设好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建设,又会阻碍发展的相关速度。对此,应该正确认识城市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以文化促进发展,以发展推动城市的文化建设,二者相互支持,构建新的文化发展结构。
2.2.4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现代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城市要想规划好文化特色,必须要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使其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发光发热,在建设中最大限度的展现城市的文化内涵
2.3平衡社会极化现象
由于现代社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极化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造成极化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学历、经验、能力、价值观、等等,都会拉大不同人员的各方面水平。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型建设:第一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从教育及社会宣传多方面着手,全面树立人们正确的、良性的价值观。第二点,推行就业新观念。鼓励年青人树立新型的、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就业观念,在工作中不断寻找自己的价值。鼓励创业,支持新型企业的发展,丰富市场结构。第三点,应该健全相关法规,为低收入、低素质、病残等人员提供更好的进步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第四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例如:医疗保险、就业保障、劳动保障等等,最大限度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三、结语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与国家的长远利益息息相关,城市规划面临诸多问题。当前中国文化特征等往往追求当下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规划和先进的设计。其重要性极大地阻碍了其发展进程。归根结底,城市规划是一种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平衡机制,而规划转型则是在处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满足社会生活的各种需要,使城城市更适合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必须遵循客观世界发展规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陈锋.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J].城市规划,2014 (8):9~19.
[2]黄立文.探究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J].低碳世界, 2014(11):27~28.
作者简介
王利民(1981.4.6),性别:男;籍贯:江苏灌云;民族:汉;学历:本科、学士;职称:高级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