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硕隆混凝土有限公司
摘要:混凝土材料是一种混合型材料,人们对其要求比较多,如不透水、抗冻等等,但是从整体来看混凝土材料最大的作用就是承受荷载、抵抗作用力,因此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就显得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混凝土材料的强度越高、其结构刚性、抗腐蚀性、抗侵蚀性就会越突出,因此想要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最主要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升混凝土的强度。
关键词:混凝土强度;因素;提高措施
引言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混凝土材料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建筑材料,也赢得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其主要有水泥、砂石骨料、水、外加剂等材料组成,将这些材料按照特定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即是常见的混凝土砂浆,而经过浇筑养护等步骤处理并硬化以后就成为工程的主体承力材料之一。其用途相对特殊,因此它的质量必然会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混凝土企业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措施提升混凝土的强度。
1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1.1水泥强度等级和水灰比
混凝土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水泥的强度等级和水灰比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力最大的决定性因素。水泥是混凝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水灰比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水泥强度越高混凝土材料的强度就越大,就越能胶结其他砂石骨料,最终制成的混凝土质量就越好。相反地,在水泥强度等级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强度一般由水灰比决定,水灰比越大、混凝土强度越低,二者成反比例关系。当然也有一定的特殊情况,那就是一旦水灰比被控制得过低,拌和就会难以进行,混凝土材料的混合效果会大受影响,反而会导致混凝土质量问题。
1.2骨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第一,细骨料的影响。细骨料的细度模数、孔隙率等等,都会给混凝土材料强度带来影响,细骨料越细、其总体表面积就越大,需要与之配合的水泥砂浆就越多,孔隙率越大,需要填充的空隙就越多,需要的水泥砂浆量同样会比较多,根据上文所述水泥影响因素来看,水泥砂浆量过多会影响到混凝土强度的耐久度。另外,细骨料中含有的无用杂质越多,就会给混凝土材料造成越大的侵蚀,最终导致混凝土强度、抗渗透能力、抗冻能力大幅度下降,特别是活性氧化硅的存在,更是会导致混凝土材料在凝结过程中发生开裂。第二,粗骨料的影响。粗骨料的级配和最大粒径对混凝土材料强度的影响最大,级配越高、就证明粗骨料的孔隙率越小、表面积越小,这样一来所需要配比的水泥砂浆就会越少,混凝土材料的拌和效果、强度等就会越突出;与之相反地,如果粗骨料最大粒径过大,那么就需要更多的水泥砂浆与之配合,进而使混凝土的收缩量成倍增加,强度随之下降。
1.3养护温度及湿度的影响
混凝土强度的具体水平也受到水泥水化情况的影响,而水泥水化程度又受到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这两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混凝土成型以后需要确保其周边环境温度及相对湿度的稳定性,保证水泥的水化效果。在湿度达标的情况下,养护温度就成为混凝土强度的最大影响因素,温度越低、水泥水化作用就越慢,混凝土强度增长速度就越慢。而湿度则可以看做是水泥水化作用是否会正常进行的影响因素,如果混凝土材料周边的环境湿度不合理,那么水化作用就无法正常进行,混凝土强度就难以得到保证。
2混凝土强度的控制措施
2.1加强对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首先,应做好水泥的质量控制。在水泥进场的过程中,对其质量证书进行检查,明确水泥材料的品种、强度等级、出厂批次等,如水泥材料质量存在问题,或出厂时间过长,可以由专业人员进行采样并对水泥材料的抗压强度、安定性进行准确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此批水泥材料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厂家、同一个品种、同一个批次进场的水泥,每批次袋装重量不可超过200吨、散装重量不能超过500吨,每批次抽样不得少于两次。
其次,需要做好骨料的质量控制。为尽可能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工作人员应对骨料技术性能进行合理控制:要确保其有害物质含量在标准内、确保骨料颗粒形状等符合要求,同时还需要控制其颗粒级配等,并确保其表面粗糙程度,保证骨料能够与水泥砂浆顺利粘结。砂石骨料每一检验批次的体积应低于200立方米,特别是细砂更是需要特殊进行检验,如果使用的是海砂则需要对其氯离子含量进行检测,避免其在后续拌和中给混凝土强度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应合理添加混凝土外加剂。工作人员需要控制混凝土外加剂的添加,根据国家《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合理选择和购进外加剂。需要对其质量证书进行检验,并确定其氯化物、硫酸盐含量,不符合应用标准的外加剂应坚决杜绝应用。
2.2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首先,应该做好数据的调整,根据实验室配合比例确定实际混合比,实验室的配比建立在各项原材料都保质保量的基础上,因此和实际应用必然有一定的差异,工作人员必须要考虑现场应用时周边环境、材料自身情况等因素,合理调整混凝土材料配比。其次,务必要加强原材料计量管理工作。对混凝土材料进行拌和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好各种材料的投入数量,并根据确定好的混合比、利用质量过关的原材料进行拌和,需要根据不同材料的性质选择数量单位,不能用体积比代替质量比,严格做好原材料的数量计量及换算工作,保证混凝土材料的强度。
2.3合理确定混凝土的搅拌工艺
第一,要合理地控制拌和时间。拌和时间的长度对混凝土强度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果拌和时间太短,混凝土的各个原材料就无法顺利均匀地融合在一起,强度必然要受到影响;反之如果拌和时间太长,整体生产效率又会大幅度下降,部分粗骨料还会出现破碎、脱角的情况,最终导致混凝土材料强度的下降。另外如果拌和时间过长,加气混凝土材料中的气泡会减少,也不利于后续应用。从实际经验来说,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可按表1确定。
.png)
表1混凝土搅拌最短时间
第二,必须要合理安排投料顺序。一般可以采用二次投料法进行处理,也就是先将水、水泥和细骨料拌和在一起,而后向其中投放粗骨料,这样一来混凝土上层下层的强度就能保持一致,水分就不会被水泥材料过分吸收,有助于提升混凝土材料硬化后的致密性,最终达到提升其强度的目标。
2.4规范混凝土的应用过程
混凝土材料的运输和实际使用时间总长度,应该小于混凝土初凝时间,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需保持混凝土材料的流畅浇筑,及时采取分层应用策略,也需要在初凝时间之前完成整体操作。而如果涉及到特殊位置的应用,工作人员可根据设计方案和混凝土材料的性能,确定操作时长,避免混凝土材料强度受到负面影响。
2.5健全混凝土的养护制度
混凝土材料的强度最终必然会受到养护效果的影响,工作人员应根据混凝土材料的性能和特征,确定混凝土养护标准流程,从而为用户提供最佳的使用体验。一般来说,在实际应用中,浇筑结束后的12小时内都需要进行保湿养护,养护整体时长一般可控制在七天左右,如果混凝土生产中添加了缓凝剂等,则应将养护时间延长到14天左右。另外,在混凝土强度达到每立方毫米1.2牛之前,应避免安装踏板等。
3结语
混凝土材料是一种由水泥、砂石料等组成的混合物,它在建筑工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可以说混凝土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建筑工程的最终质量。而混凝土材料的性能,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强度,因此混凝土企业必须要尽一切可能提升混凝土的强度。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健全混凝土的养护制度、规范混凝土的施工过程、合理确定混凝土的搅拌工艺、加强对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从而达到提升混凝土强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卢喆,冯振刚,姚冬冬,纪鸿儒,秦卫军,于丽梅.超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与强度影响因素分析[J].材料导报,2020,34(S1):203-208.
[2]江宏玲.混凝土材料性能检测影响因素分析[J].节能,2020,39(03):100-102.
[3]刘延涛,林志斌,李东旭,周立毅.混凝土早龄期回弹强度影响因素数值分析[J].云南水力发电,2019,35(S2):179-183.
[4]高昱.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及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9(3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