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玉林工务段 广西玉林 537000
摘要:在铁路工务维修系统中“天窗修”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在优化铁路运行组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铁路线路“天窗修”实施阶段影响铁路工务“天窗修”利用率的因素,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提高铁路工务“天窗修”利用率的方法,以期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铁路工务“天窗修”效率,确保生产安全。
1.影响“天窗修”利用率的因素
1.1设置的“天窗点”的时间段不合理
针对于“天窗点”的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天窗点”时间段设置不合理,一些地方为了赶时间点,将“天窗点”设置在凌晨零点至五点间,而此时不但照明条件不好,而且相关工作人员也容易犯困,这将会大大降低“天窗修”利用率;而在冬季,凌晨因为霜降等原因又是一天中最冷的时间段,由于轨温过低影响维修效果,引发安全事故。加之有时因为车流调整无法准确确定天窗时间,所以根本无法快速完成现场的工作,而大大增加安全风险。
1.2“天窗修”病害分析问题
在铁路工务“天窗修”作业中,通常需使用轨检车、机车车载检查仪、轨道检查仪等检查工具及设备,科学查找线路存在的病害问题,但由于病害检查安排不当,常常是哪里出现病害问题才会对其进行相应的病害处理。加之相关的检查工具及设备每天会统计出大量的数据及问题,由于相关工作人员不重视这些数据的收集、整理,尚不能认真分析相关数据信息,所以根本无法及时发现病害真实情况,上述问题的存在,也将会影响“天窗修”检修效率及检修质量。
1.3“天窗修”管理考核问题
由于缺乏相应有针对性的考核机制,业务部门不重视管理人员的考核,一些基层人员不够了解铁路运输过程中“天窗修”的重要性,计划安排混乱。在实际工作当中,经常会出现计划时间太过富裕,而实际工作量不足问题,进而导致“天窗修”时间浪费;或者现场调查不仔细导致工作量不确定,又因车流调整已经安排好难以追加计划等问题。“天窗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由于一些单位自身不重视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问题,所以,一些工作人员甚至没有熟练掌握“天窗修”的相关基础,这一问题的存在终将会大大降低“天窗修”利用率。若要有效提升铁路工务“天窗修”利用率,则需不断完善“天窗修”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作业计划,并广泛要求管理及现场人员学习和掌握。
2.提高铁路工务“天窗修”利用率的建议
2.1科学设置“天窗点”的时间段
相关业务部门应细致分析维修任务,并制定具有创新意义的“天窗修”计划,协调优化列车运行图,确保运行图的目标及任务能够充分体现于“天窗点”中,以便根据列车运行图科学设置“天窗点”时间段,有效防止“天窗点”被取消。针对于运输任务较为繁重的路段,或者需要特大施工的地段以及各种突发事件时,各部门之间应做好协调配合,以便能够及时补点。若出现“天窗点”变更问题,应及时联系调度值班员,及时补充“天窗修”计划,有效避免人力、物力浪费。
设置“天窗点”时间段时,应充分考虑相关维修人员的人身安全、需求及维修效率,并根据季节的变化情况应及时调整“天窗点”,夏季尽量不要将“天窗点”时间设置在9:00 PM到12:00 PM间,冬季“天窗点”时间不宜设置于2:00 AM到5:00 AM间。此外,还需合理优化生产方式,为有效提升维修效率,降低“天窗修”对列车运行的影响,应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集中作业。结合铁路运输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某些特殊路段及设备病害较为严重的区域,在确保铁路运输的基础上,可适当延长“天窗点”时间。
2.2病害对比分析
要认真对比、分析重要线路病害,并深入现场查找病害原因及病害的严重程度,在完成上述检查工作后,还需对比分析轨道检查仪及轨检车的数据,根据实际情况,比对分析轨检车与现场的参照物,确定图纸和现场的里程核对方式,进而在根据轨道电容枕的位置将波形图数据化,即根据现场病害所在位置以及电容枕的位置精确定位病害具体位置,并分析汇总所获取的病害数据,以准确判断病害程度。只有相关维修人员清楚了病害程度,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害维修顺序。铁路线路的病害种类通常较多且数量庞大,维修过程中,应根据病害的严重程度以及对运输线路影响的大小来确定“天窗修”顺序,以确保维修效果及维修质量。通过比对现场调查结果及检查数据,清晰梳理、汇总病害类别,病害大小;根据病害的类别及大小制定相应的“天窗修”措施。在此期间,可使用轨检仪、轨检车等设备收集相关数据信息,通过比对分析,确定病害轻重,并根据病害的严重程度进行现场调查,以有效保证“天窗修”计划的合理性,确保能够彻底处理病害。线路病害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任何病害都会引发其他意想不到的病害,所以,在维修病害的过程中,则需采取多元化手段,同时还需高度重视影响病害维修的各种因素,以便能够从根本上提升病害维修效果。
2.3建立健全“天窗修”考核制度
“天窗修”计划的实施,能够有效保证铁路运输安全及设备的质量,对于工务系统而言,其必须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并不断优化、改进自身的思想观念,重视“天窗修”组织管理,并通过多元化的方法及手段,严格控制组织实施关、过程控制关以及结果控制关,以全面提升“天窗修”利用率,并明确划分各维修人员的工作职责。现场也可通过各种动、静态资料,提前了解现场各种病害资料、重要设备以及机车车载的运行情况等等,以便能够合理规划整治地段,增加维修针对性。同时,还必须详细了解各维修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以及相关设备的运行情况,根据其工作经验、技术水平及设备的运行状况合理分配维修人员,以确保各维修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体现自身价值。让不同的维修人员负责不同区间的防护维修及道岔作业,以有效保证整体的整治效果。此外,各技术人员也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严格监督指导维修工作,针对于人员分工、物料分配及未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维修等问题,应及时予以处理、整改,以保证“天窗修”的效果及质量,做好相关验收工。“天窗修”任务结束后,验收人员应立即对维修路段进行验收,以确保线路质量及作业效果。科室、车间必须高度重视“天窗修”分析机制的建立,并做好“天窗”给点统计工作,在此过程中,若发现问题应及时予以处理,以有效保证“天窗修”实施效果及质量。
结束语
“天窗修”计划的实施,不但能够有效提升设备的质量,也能够有效保证运输安全。针对于铁路工务部门而言,其则需不断优化自身观念,积极调整生产布局,改变作业方法,科学设置“天窗点”,对比分析各类病害并制定相应的病害治理措施,严格把控“天窗修”的三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铁路工务“天窗修”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赵兴寨,陈鹏.如何有效提升铁路工务“天窗修”利用率[J].铁道建设,2018,52(8):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