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环境地质勘查院 510080
摘要: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是难以避免的,而且其发生也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并且,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展开,也会对地质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一定程度说明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人类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为此,需要采取相应的优化与改良措施,实现对地质灾害问题的有效避免。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水李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技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用研究
引言
水工环地质既是自然灾害治理的基础,也是进行地质灾害分析的基础条件。而其在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需要通过其在工程地质环境勘探、现场勘查与调查的加强、提高人员及时能力、保障地质环境勘察的质量、提高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调控,实现对自然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
1、水工环地质的相关概述
1.1水工环地质应用
水工环地质应用主要包括矿区气象特征调查、矿山含水层、隔水层及其水文地质特征调查,矿区构造对水文地质条件影响调查,矿区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调查,含水岩组间水力联系及矿床充水因素分析,以及矿坑涌水量预测等内容。
1.2水工环地质发展
水工环地质的发展必将引进更加科学的水工环地质勘探技术,通过水工环地质勘察的关键技术直接影响地质工作中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精确程度,进而影响整个矿区工作的合理开发以及未来规划。可以结合分析区内及邻区已有的水工环地质信息以及矿产资料,初步了解区域内的水工环地质条件。运用大数据以及云技术设计水工环地质模型。在构建水工环地质二次开发环境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贯穿模型实施的三个阶段:开发、二次开发以及发布。为提高地质工作中水工环地质勘查数据的精准度,要求运用水工环地质测绘技术,选择适当的测绘比例进行。这一点也是水工环地质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要求测绘人员对矿区水工环地质的条件有深度的了解,并对地质工作中矿区的地质条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在实际进行水工环地质测绘工作的过程中,测绘人员要注意适当的增加对矿区内部水工环地质测绘的管理力度。通过对矿区内矿产资源开采的线路确的掌握,并利用先进的勘查测绘技术,将其与测绘工作有效的结合起来。
2、常见地质灾害活动的特点
2.1地震灾害
我国是地震发生的高频国家,尤其近几十年,地震的破坏性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地震发生的主要起源于地壳的剧烈运动,当地壳运动达到临界值的时候,地震便发生了。广义来说,地壳的任何震动都可以被称之为地震,只是存在破坏能力大小之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震的勘测也不断进行着研究,但到现在仍然还不能对地震的发生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地震灾害仍还是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
2.2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大多是因为地质的紧密程度不够而造成的。而造成此现象发生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地面或地基工程的不合理施工,导致了地质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地质内部的内应力发生了变化,最终导致了地面塌陷的发生。同时,我国并不重视地面的监控工作,并没有对地面工程进行风险评估,也会在地面塌陷发生时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安全事故,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3、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3.1工程地质环境的勘探
在水利设计、矿产开采、隧道发掘以及管道设立等工作的展开时,其工程环境往往是需要在山野等环境中进行展开的,而在此过程中,相关技术单位需要加强其对应水文范围内的勘探效果,并注重当前工程的开工位置,对其所涉及到的地理地质环境进行深入的探究,实现对动工范围的准确分化,而且要在多个地域环境中,确保地质环境勘察工程的精准性,根据工程的具体策划内容,实现对地理环境的精准勘察,从而对工程中出现的地质灾难进行实质探究,最终通过结合工程中的具体内容,完成当前地区的地质环境勘察危害估量笔记。例如,在某一通道开掘的过程中,为了保障其工程质量,相关测量人员就要对当前工程所经过的山岳环境进行精准的勘察,并对其当前工程中的岩石、土体等材料进行记录,对山体中是否有地下水系,其硬度差异的土质的形成,能够承受的振动范围进行调查,将其具体的环境状况以及基本数据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在工程地质的震动范围内进行工程的策划,降低灾害以及相应漏洞的出现概率,并且确保地质灾难危险性评测笔记的精准构成。
3.2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加强核心技术的开发力度,要把科技工作放到首要的位置,把解决水工环地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研攻关,增强科研能力。同时,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信息化的高精度的二维、三维地质资料及地质数据库,使得地质情况显示更加直观,给水工环地质工作带来了便利。
3.3加强灾害综合性研究、预报预警
我国地质环境异常复杂,自然灾害呈现区域性分布。比如,水土流失更容易在丘陵地区产生;沼泽化和盐碱化土地出现在华中平原;海水入侵可能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地面塌陷和沉降则可能出现在东南平原;岩土冻融及沙漠化更倾向于出现在西部区域。为保证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长期健康发展,要不断深入地研究自然灾害,深入地开展地质灾害检测和预警研究工作,完善地质灾害数据库以及地质灾害风险填图,建立动态的地质灾害信息服务系统。
3.4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大家都知道,液压环的地质调查范围如此之大,以至于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时,后续的维修工作变得非常困难,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和财力。由于这些原因,建立生态补偿系统是当务之急。将为参与研究工作的所有各方有效地建立生态补偿系统。调查之后,水文地质调查的所有参与者都有义务恢复生态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5水工环地质在地面塌陷治理中的应用
地面塌陷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地质松软造成的,因此在进行水工环地质技术应用时,要充分对其地质进行勘察,充分分析其变化情况,分析其出现灾害的几率。同样,也应充分的对其地质情况进行预警,将重点放在地质的结构变化状态上,并对其进行应力上的分析,保证不发生危险,或者能够预防灾害的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工环地质工作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关乎民生的重大工程,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但我国水工环地质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该项工作的持续发展,且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针对水工环地质工作存在的问题,应该追本溯源,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加大技术创新和开拓力度,缩短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高效开采和利用资源,降低损失和贫化,减轻环境污染问题,同时重视新生人才的培养,建设梯队建设,为水工环地质工作持续稳定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绿色、健康、环保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旺扎.水工环地质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及防治措施分析[J].智能城市,2019,5(23):103-104.
[2]王东.水工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策略浅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9(18):217-218.
[3]李彦杰.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金属通报,2018(08):153-154.
[4]陈耀均.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策略分析[J].城市地理,2018(08):145.
[5]吴义勇,安建国.论当代水工环地质现状及勘查技术[J].工程技术研究,2018(05):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