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空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人们日渐提高生活质量,城市对水的需求量逐步提升,当前的城市排水系统已经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城市的基础功能性取决于市政排水设计。而海绵城市能够较为有效的应对洪涝灾害,具有优秀的弹性空间,有利于完善城市的整体生态。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意义,随后从四个方面讲述了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
引言:
社会持续进步的环境下,我国环境保护意识也在持续推进。海绵城市这一新概念理论,能够较为有效的解决当前城市排水问题。利用水资源的循环解决供应短缺,以此可以达到生态系统与人工系统互相平衡。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市政部门加强对道路基本建设的管理,需要在实施前设计与实际相结合的进水口与路基坡度等,同时也应注意绿化的建设与动车行道与人行道的规划,在完工后,应注意维护频率与力度,以此提高海绵城市的持续收益。
一、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意义
海绵城市理论在实际建设中体现在能将市区规划成不同的区域,利用吸水性较好的材料作为海绵,滞留自然水资源,将其进行净化,并进行有效利用,在降雨时充分吸收自然水,在之后将收来的水分用于树木灌溉与工业用水等。
当前的地面硬化有效提高了市政工程的建设水平,但也导致了城市的道路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城市内暴露在外的土壤面积逐渐减少,降水无法有效的达到地面被泥土吸收,阻碍城市中的水循环运转,在雨季会造成城市内部洪涝现象。水资源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原动力,对于城市内动植物成长与物质能力的转换都具有重要作用。城市内正常的生态系统运行,需依靠较为科学的水循环。为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在新型市政给排水工程中有着重要意义。海绵城市在一种程度上能够体现城市的弹性,像海绵一样对自然水分进行吸收、储存、净化,降低城市内洪涝灾害的隐患,可以确保自然水资源得到良好的循环[1]。
海绵设施可以吸收储存,并净化自然水资源,协调了城市内的自然生态,借助于降水改变城市内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可以有效应对旱灾,使城市用水得到基本保障。
海绵城市理念在净化生态系统的同时,可以改善热岛效应,良好的水循环能够增加绿化,使城市内的绿植得到较好的生长,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
二、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一)人行道部分设计
人行道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定便利。当前市区道路基本采用不透水的硬质材料铺设,在雨季容易出现道路湿滑和积水的现象,不利于市民方便出行,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提升道路的安全性与舒适度,设计人员可以展开透水铺装施工,使雨水可以通过人行到地面渗透至地下,这样就可以减少市民出行时的安全隐患。在铺设道路时选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铺设地面,使雨水落下之后可以尽快被吸收,这样不会造成积水,也可以较为有效的调节路面湿度与温度,及时补充了地下水储存量[2]。
(二)绿化部分设计
绿化带的主要目的是,借助绿植调整土壤质地,使土壤变得松软,在较少人为干预下即能完成疏通降水。因此城市中绿化带的建设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后续及时护理灌溉绿化带,可以提升其整体效用。绿化带在与路面分离时可以保持较良好的工作状态,这样布置也能减少对于绿化带的损伤。通过透水路面的影响,可以使地面径流逐渐汇聚到雨水口,绿化带应设置在路面下方十五厘米左右,均匀地分布雨水沟[3]。
降雨需得到有效的过滤才能拥有一定的清洁度,为达到此目的,首先应铺设一层种植土,此后设置砾石层,最后安装渗透管。通过这种铺设方法,可以保证雨水以更快的速度渗透到地面之下,也能有效的进行雨水的过滤,进而使城市地下水得到充分补给。
分析绿化带的结构特点,可以对导流系统进行进一步设计,保障降水能深入城市地下。在设计时,应以沉淀雨水为主要目的设置雨水口位置。在雨季利用雨水口,可以使水体在绿化带中滞留。在有丰富的降水情况下,雨水沟可能无法解决大量的雨水,通过设置地势较低的绿地可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雨水的储存,并且在此同时,可以通过溢流系统引导降水,使其进入市政管网中,进而排出多余的降水,防止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
(三)路基排水设计
全面设计市政道路之前,规划设计部门应对城市道路路基进行全面的了解,针对路基情况,制定相对合理合适的排水设计方案,进行符合实地考察的针对性调整。在路基透水性不良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路基的预处理,在施工前晾晒或碾压等。如果以上两种方法无法改变路基的排水性能,也可以通过换填技术进行处理,从而可以提高路基的透水能力。如果在软土层进行施工,需要采用真空处理法对该地区的土质进行处理,以此来满足对地基强度的要求。
在设计时,即可选择排水沟在增加储存降水的功能,借助交错设计排布的排水沟,使土壤能做到及时地完成蓄水,保持降水的可循环性,提升城市土壤含水量。通过设置路基排水泵,可以减少城市内出现洪涝灾害的情况,也有利于保持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4]。
(四)车行道部分设计
动车行驶道是城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市政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重视车行道的设计。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车行道为柏油路,其透水性非常差,在雨天极易造成积水,严重时还会因渗透性较差,导致城市地下水供应不足的情况,由此引起热岛效应。在规划车行道的建设中,应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采用与人行道采用同样的设计思路,使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进行铺设,使雨水在降落到路面时可以被及时吸收,防止车行道上出现积水的情况,提升了地下水的补充效率。但建设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透水材料的上层应当铺设一层沥青,防止过量的雨水对吸水材料造成一定的损耗影响。
在使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后,雨水可以随着材料排入道路两旁的雨水口,随后可以进入绿化带。但雨水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污染,对绿化带与地下存水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可以使用管道将降雨收集并统一流入指定的处理工厂进行化学检验,在水质合格的情况下,即可将其排入排水系统,如果降雨的水质不合格,即可以在工厂内经过一定处理,在此以后再进行排出。在设计安装管道时,也需要注意其安装角度,确保雨水可以较为顺利的排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城市设计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海绵城市理念,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于市政建设工作中,具有极大功效。设计部门应把握正确的设计方向,结合每个城市的不同情况与现场的环境,灵活运用海绵城市理论,取其优势,有助于提高城市的降雨资源利用率、减少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内部的整体生态环境、降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对城市中的人行道、车行道、绿化带等基础设施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理论在给排水设计中的优势,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化。
参考文献:
[1]尹浩明."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No.497(12):122.
[2]宋旭升,王辉霞."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v.36;No.380(07):134-136.
[3]高梅,黄涛."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设备工程,2018,000(007):198-199.
[4]杨杰,李倩.论"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8,No.133(03):1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