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防洪与排涝问题之深层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邱利梅
[导读]
        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办水利所  528000
        近年来,我国南方城市暴雨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多处城市内涝频发,暴雨中后期给城市防洪安全造成较大程度影响,城市出现洪涝混合现象,暴雨过程区域性强、雨水量大,局部甚至出现极端暴雨。一些中小河流及城市内河涌洪涝灾害多发重发,近几年区域性暴雨洪水重于常年。特别是长江流域和珠三角沿江沿海城市,一些低洼路段,积水无法直接排入河涌,渍涝严重,呈现出“因洪致涝、因涝成洪、洪涝混合”的趋势特点。城市内涝后,排水管网不通畅,城市交通道路受阻、桥涵积水严重,持续降雨过程,反复遭受暴雨侵袭,极宜造成暴雨洪涝,城市渍涝灾害发生。
        各地根除城市内涝问题,已经成了城市发展的“顽疾”之一,如何根治内涝、防御洪水倒灌,推进城市排水系统综合整治,成为城市建设者所研究考虑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内涝呈现出新的特点
        近年来从城市内涝的资料分析来看,城市内涝黑点集中出现在旧城区,未经管网改造的旧城区洪涝灾害相对严重;各地新城区建设基础设备配套前期不完善,新建工程施工区域段排水不畅,致使内涝发生的集中点;城乡结合地区和城中村也都存在防涝短板,这些地区虽然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建设,排水管网未及时优化提升,其实施主体不同,管网建设推进速度未同步,属于管理盲区真空地带,甚至有的没有完整的地下管网,一旦遭受强降雨天气,容易发生内涝,同样也是内涝暴发的集中点;镇街内涝呈上升趋势,持续出现高于规划预期防洪排涝标准内涝灾害时有发生。
        二、城市排水系统的运作现状
        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是如何运作的,目前很多城市排水标准偏低,部分城市达到“三年一遇”或“五年一遇”标准,与部分发达国家地区排水标准“十至十五一遇”,还存在较大差距,而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地下与地上比重达1:1,而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城市发展问题上喜欢搞面子工程、地面形象工程,长期忽视投资大、受益见效不明显的地下工程、隐蔽工程,所以造成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排水管网难以满足城市防洪排涝要求。
        (一)城市管网排水标准偏低。排水管网系统规划滞后、标准低,住建部新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国当前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一般为1年至3年,特别重要地区为10年。先天规划不足,致使城市内涝顽疾难除。造成许多城市建设的排水网管、水渠流量偏小,一旦持续出现大到暴雨天气,排水功能跟不上,极易造成城市内涝洪灾发生。
        (二)设施老化,维护管养跟不上。排水管网设施的正常运作,离不开日常的管养维护。排水管网系统缺乏日常维护,也是城市内涝发生的重要原因。

在日常检查中,排水管网集水井雨水口位置常常被树叶、烟头杂物、塑料袋等垃圾杂物淤塞,常年处于不通畅、半通畅的状态,极易造成排水不通畅堵塞现象。另外,排水涵闸、排水泵站等设施设备年久失修,管网系统排水管与检查井衔接驳接口沉降错位等复杂问题,都能造成本来就无法匹配的排水管网,更加无法满足排水分洪功能要求。
        (三)城市防洪和排水系统建设跟不上城镇化建设进程。近30年来城镇化集中大发展,城市化建设急剧扩张,不少城市河涌用地被蚕食,河涌被填埋或被改造覆盖,河涌淤塞,水体黑臭水环境被破坏现象,进而影响城市防洪排涝功能的正常发挥。近年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不断增加,在城市内涝治理方面有所加强,但城市的内涝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缓解,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建设单位验收环节把关不严、过程建设监管不到位,建筑材料垃圾清理不彻底,新旧管道驳接有错位,排水不顺畅,人为导致排涝能力下降。
        三、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举措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要检验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一场暴雨足矣。要彻底解决城市的内涝防洪工作,还需要从源头开始。
        (一)城市防洪排涝治理工作,需要从制度法律法规层面完善,加快与城市建设规划对接,推动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需要尽快推动完善规划,理顺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排水系统综合防治。
        (二)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同时加速推进市政排水管网配套建设,摸清底数,收集完整数据资料,提供准确有效的设计基础资料,适度提高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加大对河道湖渠进行清淤疏浚,提高地下管网排涝能力,发挥其最大排涝功能作用。
        (三)修建城市管廊,修筑深层隧道排水工程。现有对城市排水管网的解决方法都受城市地上,浅层地下空间高度的开发限制,而修建深层次隧道排水工程可作为现有浅层地下空间排水管网的补充和兜底。
        (四)考虑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概念是伴随着城市防洪排涝管理应动而生,旨在让城市像吸水海绵那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情况具有良好的性。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一般都采用透水性材料,增加透水地面、增大地面透水性,增加自然土壤吸纳雨水的能力;还可以采用下凹式绿地等方式,让城市变成像海绵一样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或实现再利用,减轻城市排水压力负荷,从而达到减少管网排水量,增强地下排水系统抗灾能力,对减少区域性城市内涝确实有效。
        城市的建设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而遇到过一场百年一遇的暴雨洪水,就能浇醒我们重新把目光从高楼大厦再度拉回到城市的地下。要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需要从源头开始抓起,大力发展生态水利,恢复水利原生态,综合整治河涌水环境,改善河涌水质和水岸环境,田园式海绵化城市建设,用基于自然的理念,系统解决城市洪涝问题。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效果理念,优化城市生活生态格局,在改善人们居住条件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