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45233019730603XXXX
摘要: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促使工程领域的建筑施工要求不断提升,工程测量在其中发挥出更加显著的作用。测绘技术有效提升了工程测量的质量效果,更容易满足设计或标准中规定的各项参数指标,对于提升施工效率、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为了避免测量方法和测绘技术与时代脱节,当前需要积极探究具体的应用策略,将各类新技术与新设备应用到工程建设之中,推进行业快速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林业测绘;信息化管理;发展方向措施
引言
随着测绘相关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现阶段的工程测量方式逐渐由传统的人工就地测量转变为远程的自动化、数字化测量。当前工程测量应用受经验和技术影响无法明确具体的发展方向,与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难以适应。为此,专业人员需要积极分析测绘技术以及工程测量在林业测绘工程、公路建设等各类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方式,便于为行业指导方向,有针对性地发展相关技术,不断提升工程测量效率和质量。
1、工程测量在工程中的应用
1.1在施工前的定位
工程测量在施工定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施工人员获取设计及标准中所要求的各类位置、尺寸参数,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升施工进度并节省建设成本。比如,通过工程测量可以确定公路的建设位置、提升公路的路面平顺度;确定工程的最佳规划,合理避开影响施工的区域;通过工程测量可以快速计算、测设点位精确布置等。在施工前按照工艺要求,严格规范测量工程,对放线施工等相关内容进行严格管控,可以有效提升工程的建设精度,避免测量误差导致后续质量降低或者返工影响工程建设进度等,对于保障工程质量、效益具有重要意义[1]。
1.2对施工过程的指导作用
工程测量是工程建设的基础,起到指导各项施工的作用,尤其在进行工程主体建设的过程中,测量人员需要及时根据工程建设进度,提前为后续的施工环境测量好相关参数并进行现场布置。为了避免因测量失误导致工程建设失误,测量放线等相关工作完成后需要进行检验测试,避免与设计标准不符。同时,建设单位需要安排专人对现场施工情况进行监督反馈,及时对工程测量问题进行沟通解决,避免影响施工进度;建设单位也需要确认施工人员明确工程测量的具体应用方式并且具备识别放线位置的能力,有效提升各环节的工程建设精度。由于部分工程建设的周期较长,为了避免外界环境变化导致测量结果失效,需要安排人员持续改进测量数据,不断优化工程建设质量。
1.3竣工阶段的观测
工程测量也用于对建设质量进行检查。比如,在工程竣工验收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对地基沉降情况、路面平顺度、建筑尺寸等进行测量,将测量数据与设计要求进行比对,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对于严重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修复处理,避免工程投入使用期间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
2.林业测绘技术的发展方向
2.1森林资源信息管理
用GIS 的数字地形模型(DTM),地面模型,坡位、坡面模型可表现资源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利用栅格数据的融合,再分类和矢量图的叠加,区域和邻边分析等操作,产生各种地图显示和地理信息,用于分析林分、树种、林种、蓄积等因子的空间分布。
使用这些技术,研究各树种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现状与形式,根据不同地理位置、立地条件、林种、树种、交通状况对现有资源实行全面规划,优化结构,确定空间利用能力,提高森林的商品价值。
2.2森林分类经营管理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做到以林班、林场、林业局、地区及全省为单位的森林分类经营管理,能够做到分类更为科学、更为客观,为各级领导及林业管理部门、生产部门提供可操作的森林分类经营方案及科学依据。
2.3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及封山育林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两类三划分”必须要落实到可操作的地块,并可进行动态管理。只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才能真正做到科学经营管理,否则很难将天然林保护工程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封育区域的确定涉及一些地理地貌和社会经济及人为活动等因素。GIS 的分析设计可兼顾多种要素,采用DTM和森林分布图及专题图叠加,区划出合理且更易实施的封育区域。[2]
2.4森林限额采伐管理
借助于GIS,制定详细的采伐计划,确定有关采伐的目的、地点、树种、林种、面积、蓄积、采伐方式和更新措施。制定采伐计划安排,制作采伐图表和更新设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清楚地把握各地、各林业局及林场,乃至各林班、小班的森林资源状况,下达森林采伐限额指标可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可以确定各小班的森林经营及采伐方式,实现以小班为单位的动态经营管理。
2.5森林结构调整
用缓冲分析方法进行河岸防护林,自然保护区,林区防火隔离带等公益林的规划,确定防护林的比例和相应的分布范围。根据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和自然、社会经济分布特点以及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空间属性分析可以确定不同林种的布局。一方面根据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利用地形地貌、立地条件分布特点林木生长各个阶段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特点利用GIS 和相关的技术确定合理的龄组结构;另一方面指定相应的森林时序结构的调整方案并落实到具体的山头地块,在大力造林、绿化、消灭荒山的同时,按照龄组法调整龄组结构,加速林木成熟,使各龄组比重逐步趋向合理,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3]
3、提高测绘质量的相关措施
3.1关注程序和数据质量,加强相应监督监管
测绘结果的精准度对于施工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建设单位需要在施工期间安排专业人员加强对测绘工序等相关工作执行情况的检查频次,利用专业设备进行二次测绘,通过对比分析测绘数据的精度是否满足需求。监督检查的专业人员系统由监理单位、业主以及测绘单位三方分别进行,通过交叉检测提升测绘质量。为了避免仪器设备质量影响测绘精度,测绘单位需要定期安排人员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在施工前、施工期间以及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测绘工作需要受到严格的监督把控,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有效提升测绘质量。
3.2合理控制工程测绘过程,确保操作规范
工程测绘以及应用都需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标准来进行,技术人员在测绘之前需要对高程测量、地形测量、距离测量、设施变形测量等相关测量的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确认,避免测量过程与实际要求脱节。在现场规划化管理的过程中,测绘需要避免仅由一人操作,可以安排专人进行监护、监督或者配合,提升测绘效率的同时也可以互相提醒以降低失误概率,在多人配合的情况下对测绘输入、操作以及输出的各个环节进行高效管理,获取真实有效的测量数据。
3.3收集测绘工作资料,做好后续整理服务
测绘资料需要有专人进行保存,建立相应的管理档案以及存储标准,将测绘产生的各类信息资料进行整理以及存储,用于后续的施工参考以及竣工验收等相关工作。测绘资料主要包括设计图纸、测绘数据、测量结果报告、测绘仪器检测报告、检查资料、项目合同、任务委派联系单等相关资料,结合现场工程实际情况将数据以电子版的形式存档,确保后续资料提取过程更加简便。
结束语
随着测绘技术水平的提升,当前的工程测量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极大地降低了工程测绘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降低了复杂环境对于测绘精度的影响,后续不断加强对测绘技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完成工程测量的各项工作,推进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同时在林业测绘基础数据库建设、林业通用测绘技术模块、林业行业数据标准和林业测绘海量数据支持等方面报道较少,这需要广大的林业工作者共同努力,促进我国林业测绘事业的快速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涛.工程测量与测绘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07):111-112.
[2]任海鹏.GPS在林业测绘中的应用[J].内蒙古林业,2011(6):14-15.
[3]路旭东.林业信息化建设难点及解决对策探讨[J].南方农机,2015(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