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济南 250013
摘要:田园综合体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的一大方式,基于田园综合体建设理念,在城市近郊连片村庄规划中,从区域统筹角度考虑各个村庄的“人”“产”“貌”“文”“地”等方面的发展关系,增强村庄规划的实施性。本文以济南市西丝峪村、大龙堂村、三泉峪村连片村庄为例,构建三村“大同小异”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共同缔造、多方参与”的人才振兴战略,通过文化、风貌上一脉相承,用地整体控制,从而解决城市近郊村庄发展问题,为山东城市近郊村庄规划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村庄规划;规划策略;田园综合体;城市近郊村庄
1.引言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的“下半场”,开始从量的城镇化向质的城镇化转变,但乡村地区仍存在供给侧不平衡、人才匮乏、设施落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1]。为此,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村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
田园综合体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的一大方式,围绕“农业+”农业产业体系,开展休闲文旅、田园居住、综合服务等活动,对村庄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希望从田园综合体视角入手,为山东城市近郊村庄规划研究提供借鉴,促进山东省乡村振兴的发展。
2.城市近郊村庄存在问题
我国城镇化经过70多年的发展,村庄的发展出现诸多问题,特别是城市近郊村庄受城市扩张影响严重,村庄建设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村的主体衰退
人是村庄的主体,城市近郊村庄受城市“虹吸”效应影响,村庄内青年、壮年等劳动力到城市打工、生活,造成村庄人口老年化、空心化现象,导致村庄自治水平滞后,村庄逐渐衰退。
2、乡村的生产危机
城市资本进入乡村,粗放的占用农用地进行工业生产或开发建设,导致村庄农用地减少,土地污染,可耕种农业空间下降 [3];同时由于村庄农业种植收益远低于城市打工收益,大量农田无人耕种,传统农业生产经济逐步走向瓦解。
3、乡村的风貌消褪
城市近郊村庄乡村建设受城市化影响严重,原有的“田园-村落”意向逐渐弱化,村庄内民房建设欧式化、别墅化,景观营造生硬单调,打破原有的村庄肌理,村庄风貌逐渐消褪。
4、乡村的文化断层
乡村文化的主体是村民,伴随着城市近郊村庄人口的流出,乡土文化出现断层,一方面乡土文化、民俗无人继承,传统礼仪瓦解,村民之间的亲缘关系也逐渐消解;另一方面村庄忽略对历史建筑、传统公共空间的保护,缺少对自身文化特色的挖掘和提取,文化承载空间出现缺失。
3.田园综合体视角下城市近郊村庄规划规划策略研究
3.1 研究思路
本文以济南市近郊的西丝峪村、大龙堂村、三泉峪村等相邻村庄为研究对象,从田园综合体视角入手,对村庄的“人”“产”“貌”“文”“地”等方面进行综合协调,产业上三村“大同小异”协作发展,文化、风貌上一脉相承、互为补充,人员、用地整体控制,推动村庄产业复合、土地高效利用、城乡之间人的双向流动,从而有效解决城市近郊村庄发展问题,为山东城市近郊村庄规划研究提供借鉴。
3.2 案例概况
济南市西丝峪村、大龙堂村、三泉峪村三村(以下简称三村)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彩石街道驻地东南侧,属历城区彩石街道大龙堂管区,三村村域面积共875.36公顷。
(1)区位优越,主城边缘交通便捷
三村位于城市边缘,距离济南市奥体中心20分钟车程,京沪高速于大龙堂村东侧设置高速出入口,彩西路(县道)从大龙堂村北侧穿过,三村区位、交通十分便利。
(2)产业联动,龙头企业引领
旺盛集团是上市大型民企,山东园林行业优秀代表企业和龙头企业,旺盛集团桃花岛亲子研学旅游度假区位于大龙堂村内,已经初步形成集农业种植、观光研学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
(3)山环水绕,生态禀赋良好
三村北侧紧靠狼猫山水库,南侧群山环绕,山体植被茂密,山内多泉眼;三村整体地形呈山环水绕态势,资源环境禀赋良好。
(4)村庄悠久,历史资源丰富
西丝峪村南侧玉皇山顶玉皇大帝庙曾是附近村落庙会朝拜的主要场所;山下“西丝峪泉”泉水充沛,相传为清朝村中善士修建;三泉峪南部山区内有三泉,分别为上泉、北泉、南泉,自岩隙中流出,常年不竭,三村历史资源丰富。
3.3村庄规划策略实践
3.3.1脉络连通,产业立村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从区域统筹的角度出发,对三村进行整体考虑,以实现连片村庄的产业发展。首先,连片村庄产业发展“大同小异”,即依托三村产业资源禀赋,以现有农业资源为基础,结合旺盛桃花岛亲子研学旅游度假区、西丝峪村环山抱水的景观资源优势及三泉峪三泉等特色资源点,借力田园综合体模式,通过亲自研学核心区、山林漫步观光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乡韵旅游服务区等不同板块建设,形成大龙堂村以亲子研学为主、西丝峪村以乡村旅游接待为主、三泉峪以休闲农业为主的“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主题,实现三村协同发展,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庙会、山泉等特色资源点与亲子研学板块、休闲农业板块、旅游接待板块进行巧妙串联组合,形成点、线、面紧密联系的旅游框架,增强文旅休闲体验。。其次,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二十一世纪是互联网时代,通过“线上+线下”农场乐园模式,使农业更容易的跟城市居民发生互动,从而带动村庄产业发展。
3.3.2多方参与,人才兴村
人是乡村的主体,三村借鉴田园综合的组织模式,积极探索“政府+企业+村民”、“企业+合作社”等多种组织管理模式,使村集体、企业、政府积极参与到村庄建设中去,通过伴山民宿、创意工作室等项目,吸引具有乡土情怀的企业家、创客青年等人才回到乡村;以“共同缔造”为原则,号召不论是身处本村还是身居外地的村民为家乡建设踊跃发言,唤醒村民自主当家意识,主动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为村庄建设、旅游业发展提供思路。
3.3.3生态先行,环境优村
田园风光是乡村有别于城市的一大特色,三村生态本底非常优越,但同时也存在着部分闲置地、农用地转非农、污染土地等问题,本次连片村庄规划在以“底线管控(土规)+集约节约(三调)”为原则,对村域范围维护田园肌理,对乡村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旅游容量做精准判断,确定建设用地开发边界,明确生态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范围,精准构建合理的生态格局。本次村庄规划划定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缓冲区,控制建设活动,禁止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减少人类干预,构建绿色通廊。三村村庄规划共调整土地32.23公顷,最终确定三村建设用地62.85公顷,生态保护红线244.00公顷,永久基本农田243.73公顷。
3.3.4载体再造,文化塑村
三村目前仍拥有着鲁中地区的地域民俗文化特征,特别是在饮食、节日民俗、农耕等方面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在村庄规划编制中,保留这些文化的空间载体,通过旅游线路、旅游活动策划,将其融入到休闲旅游当中,充分展示当地民俗民风,展示村庄文化;结合村民意愿,修复极具历史价值的玉皇大帝庙,建设成为附近村落节日庆典、敬神请愿的活动场所,重塑村庄精神文化,唤起乡愁,忆起乡情。
4.结语
本文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等背景下,从田园综合体视角入手,以人的振兴为核心,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以环境优化为支撑,以文化复兴为灵魂,对村庄规划设计策略深入探索,并以济南近郊的西丝峪村、大龙堂村、三泉峪村等连片村庄村庄规划为例,进一步进行探析,村庄规划以“产业立村、人才兴村、环境优村、文化塑村”为策略,对于协调各村产业发展,解决用地矛盾,促进乡村人才回流,接续文化传承,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尚武.乡村规划:特点与难点[J].城市规划,2014,(02):17-21.
[2]《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3]陈莹.苏南“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