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摘要: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正值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发展新时期以及乡村振兴发展关键期,文章将以协调村域空间发展与村庄建设规划为重点,解决村庄规划中土地规划、产业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特色文化保护、人居环境整治、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建设实施等方面现存问题。遵循“以人为本”全域全要素系统规划原则,为村庄规划实现“三生”空间和谐、“三产”融合发展、满足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提出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以人为本;村庄规划
引言
为了推进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在村庄规划中全面落实,并且响应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全域管控的要求,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通知明确了村域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编制了“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1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建设现状分析
城乡经济的均衡化发展是乡村战略中的关键,但是,城乡结构、人口规模、土地开发与利用、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这导致城乡差异比较明显,而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乡村建设与规划仍然是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础,但是,长期重视城市规划,导致乡村规划处于落后的阶段中。虽然从2008年开始,已经将乡镇规划纳入城乡规划中,但是,由于乡村基数比较大,导致乡村建设与规划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中。此外,在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下,乡村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出现乡村建设过程中,盲目吸收城市建筑文化符号的情况,乡村特色文化被破坏,这对乡村振兴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与落实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过程中,2017年开始,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为核心,在实现乡村生态化、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以脱贫致富、补短板、项目建设为中心,以此实现乡村城镇化建设与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规划建设以及共享、开放、幸福的城乡一体化服务机制,需要从经济、文化、信息、服务等多角度进行完善,这对进一步落实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方面有积极作用。
2村庄规划问题梳理
2.1村庄土地规划布局混乱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市发展快速扩张,城市建设过程中占用村庄土地建设指标现象严重。从而,造成村庄内部大量土地资源流失、村庄产业建设困难以及村庄区域整体发展落后等困境。于此同时,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村庄规划中土地规划布局混乱。而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以下3点:
管理体制缺失:我国村庄规划与村庄土地规划分属于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门与国土资源部门,两部门之间存在缺乏沟通以及政策对接等矛盾问题突出,导致村庄规划建设落地实施困难。与此同时,土地管理体制的缺失造成村庄宅基地建设缺乏管控,村庄内私搭乱建现象严重。村庄规划中土地规划指标不明晰、土地权属不明确、村庄内部空心化、村庄土地荒芜等,增加了村庄土地流转难度。技术底图不统一:以往在我国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常以比例为1∶1000的比例尺为标准,其规划比例精度较高,而村庄土地规划常以遵循乡级土地规划1∶10000的比例尺,对于村庄土地规划比例过大。从而,导致村庄土地分类布局精度不够。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下的村庄规划将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为基准,采用不低于1∶5000比例尺,对于村庄的居民点布局仍然无法精确把控。土地分类不明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以来,对于实现村庄发展全面振兴这一总目标,各地村庄规划设计方案提出了许多新的发展建议与思路,其中包括村庄特色民宿、商业集会、农业观光体验园等,以及各类村庄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其用地皆尚未在村庄土地规划明确划分,使得村庄空间布局规划落地难。
2.2村庄产业结构单一
当前,我国多数村庄产业布局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主要包括粮食种植、畜牧养殖等,其次为第二产业制造业,主要包括食品加工厂、轻工业制造等,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开展较少。这种单一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下的村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以农耕为主的村庄建设产能较低,劳动力缺失,导致村庄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建设发展缓慢。)(2)缺乏村庄全域整体长效性规划布局,村庄居民生态保护意识缺失,村庄生产生活造成环境污染严重。(3)盲目追逐经济效益,造成村庄特色历史文化流失。
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
3.1科学布局村庄土地规划
完善管理体制:开展村庄规划与土地规划“两规合一”是落实建设“多规合一”实用性乡村规划的关键。加强与民协商,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村庄土地流转机制,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政策,有效推进村庄土地规划,防止村庄土地资源浪费。统一技术底图:遵循科学规划为指导,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准,统一使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结合村庄资源禀赋各项数据调查结果,构建村庄全域实时数据信息平台,加强村庄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在此基础上绘制村庄规划“一张蓝图”。精确划分村庄土地分类:严格遵循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的划定,坚持“底线思维”,节约集约村庄土地,建立村庄“留白”机制,保障村庄新兴产业用地以及各类村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用地,加大村庄利用弹性空间,科学布局村庄土地规划,优化村庄空间格局。
3.2划定村域管控空间
村空间管控主要落实上级国土空间规划下达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代表重大基础设施的黄线控制线的面积和管控要求。生态保护红线:根据藤县生态红线布局,禤洲村未涉及生态红线保护区,不存在国家规定应划未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生态用地。
3.3发挥优势产业链条效应
“脱贫致富”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以,挖掘乡村优势产业,重点对乡村农业、畜牧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培育乡村区域产业的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这对提高乡村振兴的多面性以及区域竞争优势方面有积极作用。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对农业、林业、渔业、小型工商业等方面进行优势划分,以区域性的优势产业链为基础,并以经验共享与推广的方式,实现乡村振兴的多元化发展。政府主导下的乡村规划设计,需要重视乡村产业发掘、研究以及规划,通过对乡村产业进行专项探索与研究,实现乡村经济的最大化发展,这对进一步提高乡村经济竞争力方面有积极作用。例如,乡村本身畜牧业的发展大于农业,那么,则可以从畜牧业的角度,针对家畜饲养、规模化发展以及产销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整,这对进一步拖动畜牧业的创新发展有积极作用。为进一步实现农村经济产业的创新发展,则需要根据区域经济的侧重点,对经营模式、经营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整,这对进一步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有积极作用。发挥优势产业链条效应,需要结合乡村本身的产业特点,以规范化发展产业体系的方式,对产业链条进行优化与调整,这对实现乡村产业的系统化、规范化建设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村庄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系统框架下的详细规划,梳理村庄规划现存问题,以“多规合一”科学布局村庄土地规划——合理引导开发村庄特色产业链——“以人为本”加强村庄规划村民主体地位为路线,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的村庄规划实施具体路径,对于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EB/OL].2019.
[2]范凌云,徐昕,刘雅洁.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南乡村生态营建规划策略[J].规划师,2019(1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