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邑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省临沂市 273300;2平邑县交通运输局 山东省临沂市 273300
摘要:在信息化背景下,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思路逐渐显现,智慧国土空间规划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或者大数据等新兴的信息技术,将整个社会的国土空间规划信息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整合,通过数据分析应用,创造更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关系,以达到平衡环境保护和发展两个需求的目的。在完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思路的过程中,需要兼顾当前新兴的信息技术以及各部门工作实际,这样才可以保证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思路能够符合当前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视角;探索;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思路
1对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解
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初各级各类规划自成体系、规划编管部门分治,到多地积极试点“两规合一”、“多规合一”,将多个规划融合,再到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历经几十年时间。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形成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对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提出了明确要求。
国土空间规划侧重空间结构和功能整体安排,是将规划区域全部国土空间为对象,以“三区三线”为约束,并提出优化重构路径,提出国土空间规划标准,进行国土空间的使用和分配,促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规划。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不仅提出了“五级三类”的新时期规划内容体系,还综合考量了包括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测、评估、预警和修改完善等在内的业务环节间的承接关系,形成不断循环和动态的、反馈的、完备的管理流程;不仅提出要从法规政策层面规定国土空间规划的管理对象、管理办法和管理程序,保障空间规划有效编制和实施监督,还从技术层面提出包括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标准、制定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办法和技术规程,以及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支撑手段。
近年来,国内学者进一步深化对空间的理解和规划,从生态系统,土地价值函数,以及生产、生活和生态的角度来评估国家空间格局,并提出了优化重建路径,提出了国家空间规划应以人的规模来衡量,使用和分配的空间,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内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和国家空间规划的内在逻辑入手。然而,由于地域空间系统的复杂性、认知能力和技术局限性,对地域空间的认知难以满足全面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的要求。信息技术支持和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深刻揭示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全面反映的土地关系的协调和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水平,并提供技术支持部门、空间布局、规划、实施、监控和动态评价的领土空间功能区域。因此,必须依靠以人为本、以技术为本、以数据为本的三轮驱动,提升国家空间规划的综合创新能力,推动新时期国家空间规划的智慧化。
2我国目前的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现状
早期各级各类规划时,因受技术条件限制,规划都是纸质的,仅限于尺规作图,不便于存储和共享使用。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脑、作图软件的普及,利用GIS、CAD等软件制图越来越普遍,各类规划信息化开始起步。各地规划部门有针对性地依据工作中的具体需求建设规划管理系统,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建设使用“多规合一”一张图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地方各级国土、规划部门也应工作管理需要建设了规划审批、修改系统。从各地国土规划信息平台建设情况来看,目前信息平台建设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信息平台孤立:各部门管理各自的信息平台,针对业务具体问题搭建平台,缺乏一张图数据汇总管理与在线支持平台,数据共享难实现,协同工作不便。
2、统计口径不统一:不同部门现状、规划数据分类有差别,例如土地规划中林地与林业规划中林地的认定标准不同,城市规划中城镇开发边界范围远远大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允许建设区边界,导致图层不一致,数据难融合。
3智慧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思路探索
新时期,应进一步结合机构改革,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改革等工作,形成满足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要求、全覆盖、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其需要以国土空间规划业务体系和信息技术支撑能力两方面新的要求为驱动,通过信息化顶层的合理统筹和精心设计,将不同的信息资源、工作环节、业务流程和系统功能等进行集成、融合,使得国土空间规划各项工作能够在大平台上有条不紊地开展,促进多元信息的有效积累、动态更新、充分共享和挖掘利用,促进技术标准统一、数据资源整合、工作机制协调,促进规划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1)有效整合数据资源。利用GPS、GIS技术及空间数据技术对规划管理工作中涉及的各种空间数据进行标准化整合,在统一的数据基础、资源目录、建库标准与资源管理的框架下构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将基础地理数据、规划现状数据、规划成果数据、规划实施管理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等逐步纳入“一张图”的数据体系,实行同一的存储、管理、查询、浏览、入库、更新,破解当前存在的数据分散问题,改变以前分割的、多系统零散的管理方式,以相互关联、统一的视图为规划业务开展提供全面、准确、动态的信息支撑。
(2)多层面促进规划融合。基于统一空间标准,集成发改、国土、规划、环保、林业等部门规划信息,进行“多规”冲突检测,包括空间上与指标上的冲突检测,实现自动标注多规存在的差异,并通过台帐跟踪记录相关处理意见和决策信息。根据多规冲突处理结果,为各级政府及各部门的成果审查提供对比分析及意见录入,为规划审批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促进不同行业规划之间的协调和衔接,提高政府对城市空间综合管理的效力和效率。
(3)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主要研究在数据流程、业务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分工、管理职责、对接方法和标准规范等工作机制,形成完整、长效、协同的工作环境,串联规划编制-审批-监督-评估各阶段成果,对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监管、评估优化等过程精准发力,进一步提高规划治理的科学性、先进性、操作性。
(4)建立部门协同公共平台。一是在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将整合的数据和有效的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部门协同公共平台。各部门通过公共平台将本部门专题规划数据及行政审批交换到数据中心,以实现各部门资源共享,提高办公效率,各部门负责更新维护本部门所提交的规划数据,公共平台负责动态维护更新;另一方面,提供空间查询、属性查询、几何拓扑分析、专题图制作和信息挖掘分析等功能服务,使规划“一张图”的数据服务于日常应用,发挥其数据价值。推进空间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协同化、集约化。
4结语
国土空间规划是为满足国家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需求开展的统一区域空间治理规划,是数字化、智慧表达、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规划,将引领我们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瓶颈,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在不远的未来实现生态文明、生产给力、生活美好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喻文承,李晓烨,高娜,等.北京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实践[J].规划师,2020(02):59-64.
[2]吴启焰,何挺.国土规划、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及功能分析[J].中国土地,2018(04):16-18.
[3]林坚,宋萌,张安琪.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定位与实施分析[J].中国土地,2018(01):15-17.
[4]周小平,赵萌,钱辉.协同治理视角下空间规划体系的反思与建构[J].中国行政管理,2017(10):10-15.
[5]祁帆,邓红蒂,贾克敬,陈宇琛.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考与展望[J].国土资源情报,2017(07):10-16.
[6]甄峰.从信息化赋能到综合赋能: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思路探索[J].自然资源学报,2019(04):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