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城市服务技师学院 山东烟台 2614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美术教育是以培养美术审美、表达及创造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形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美术教育关乎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因此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公众的关注,而美术教育应该如何高质量的展开,应循着怎样的路径方向去发展,也有了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色彩教学改革;路径解读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装饰装潢设计等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生产和企业发展对美术相关人才的需求和标准也在不断提升。从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来看,一方面,高校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与社会生产相对对接,不断提升美术人才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从另一个方面看,高校美术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色彩教学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
1概述
美术广义上泛指具备美学意义的所有活动,狭义上特指创作平面或是空间的可视性艺术,包括绘画、设计、雕塑、建筑等。美术教育主要是指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美术知识或是技能指导学生学习美术。在我国教育体制深入改革的当下,各大高校逐渐反思与完善本校的教学模式和教育体系,力求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方式,不断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与核心竞争力。在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教育也致力于教学改革。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校美术教学要求学生除了具备美术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审美素养,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和欣赏美,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教师在高校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高校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探究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校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2.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色彩是美术表现手法中重要的基本元素,直接影响着美术作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色彩教学也是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关键一环,直接影响到美术相关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高校美术教育的目标也在进行深度调整,从面前来看,美术教育不仅仅要提升学生对美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要从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不断强化对技法、色彩等艺术表现能力的重视和提升。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加强对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革新,有针对地探索色彩教学的方式和途径,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2.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需要看到的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高校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美术艺术的创造性人才,也要致力为社会生产培养大量美术实用性人才,比如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室内装潢等等。而这些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非常扎实的美术基本素养,更要具有适应社会生产的综合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不断强化高校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色彩元素在艺术装饰装潢领域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不断强化色彩教学,可以不断提升学生对色彩元素的感知和应用能力,为学生们更好地开拓艺术视野、提升就业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3高校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改革的路径解读
3.1培养学生美术自主学习的能力
无论从事何种学科的学习,具体的学习活动均是遵循着自低向高、从浅到深的进路,由此可以说,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不能急于求成,而是应当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确保自身的学习目标得以达成。
作为高校美术教育活动而言,其不仅应当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扎实的美术知识、能够娴熟地运用美术技巧进行创作,同时亦要求授课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样方才有助于其在美术的知识过程当中获得更好的进步与提高。有鉴于此,高校美术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制定适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案,方案应当具备实操性与可行性,以便使学生在执行方案的过程当中能够扎实地学习美术知识。同时,在平日的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高校美术教师亦应当采取有助于学生养成自学意识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从而避免学生对于课堂过于依赖,而是能够结合自身的美术知识掌握情况开展自主学习。
3.2整合学术资源
新时代,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以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整合美术资源,融入日常教学,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以突显美术教育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时,除了要重视学术指导,还要通过通俗而直观的教学语言,将搜集到的学习资源融入美术创新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艺术史或艺术心理等理论内容,帮助学生增强美术创新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人才。高校的学术资源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此,教师要正确认识高校学术资源的作用,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走进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搜集和学习课堂教学以外的美术知识,挖掘具有创新价值的学术资源,进而为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3.3积极推进教学体制的改革
基于提升高校美术课程教学效度的考虑,高校美术课程授课教师应当结合高校美术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对教学模式加以创新,以便确保课程的内容以及知识体例安排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高校亦应当对美术专业的课程开设情况进行梳理,以便达到对课程体系的科学配置,进而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逐步提高,并且学生的美术创新意识得到进步,最终确保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变得扎实且丰富、美术创作技巧亦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在具体的高校美术课程体例设置上,必须做到课程设置精细化,并突出实践课程,也就是说,高校美术专业应当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美术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亦能够借助实践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得到提高。除此之外,从教学有效性方面考虑,高校美术专业应当改变以往大班授课的情况,原因在于,大班授课的最大不足在于: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授课教师的指点,为此,小班授课模式应当成为主流,这样一来,通过20人以内的小班授课方式,每一个学生的美术创作活动都可以得到来自授课教师的悉心指点与帮助。
3.4加强美术课程创新建设
为了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高校美术教学要建设和完善配套的创新教育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认识到美术教学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包含“教”和“学”的双向过程,“教”是基础,“学”是关键。高校美术教学的创新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师要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人爱好,组织专题性教学活动,增强美术教学的针对性,加强美术课程创新建设,调整不合适的教学内容或活动环节,为学生创造创新空间和创新机遇。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为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创新能力奠定基础。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实际水平,设计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营造积极、自由的创新教学环境。
结语
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明确创新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教师要意识到创新教育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整合学术资源,加强美术课程创新建设,丰富美术创新思维活动,强调开放式教学的价值,进而实现高校美术教学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宋阳.高校美术教育的弊端与未来发展方向探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77-79.
[2]王宏恩.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模式的反思[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