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问题

发表时间:2020/10/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李宴军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迅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济效益不仅能为后续建立与土地市场发展需求相对应的经营模式奠定基础,还能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科学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郓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菏泽  2747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迅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济效益不仅能为后续建立与土地市场发展需求相对应的经营模式奠定基础,还能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科学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了使土地资源具有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之间互相统一、平衡,不仅需要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的资源条件展开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分析,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还要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济效益进行深入分析。文章针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济效益的提高途径展开了详细分析,旨在为我国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问题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开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为了满足城镇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土地需求,并且保障农业用地不受影响,需要对全国土地资源进行全面整理。土地整理主要针对一些未利用、低效利用以及不合理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登记,然后重新进行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对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这是目前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土地供需矛盾的最有效也是必然的选择。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土地整理工作已经实行了多年,土地整理模式以及目标也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最开始我国对土地进行整理主要是比较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模式,慢慢发展为施行对大片农田、水利、道路、村庄的综合性整理,土地整理工作内容由原来简单的实现土地数量的增加转变为在增加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土地整理目标由最初对农耕用地的补充转变为既要保护耕地也要加强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多个方面。传统土地整理工作为解决我国面临的土地资源紧缺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存在效率较低、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因此需要推进土地整理工作信息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优化我国土地整理。
        1土地开发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1.1生态多样性受到破坏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不断增长,人均土地资源占有率不断下降,建设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在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政策之下,促进土地资源的精确利用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与积极的意义。但在这一过程之中,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就会忽视生态环境,出现乱开垦土地的状况,并缺乏恰当的生态景观设计规划,在进行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的状况下,有可能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规划无法和土地开发整理统一协调的发展,主要次生植物种类和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一些不尊重自然的人类生产活动很可能破坏当地的自然发展规律和生物链,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导致生物资源单一,生态恢复能力差,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1.2土壤性状发生变化
        土地开发整理影响着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的生态环境。开垦荒地改变了原有的土壤结构,使之遭到破坏。农田耕作使整个地表的紧密土层和地表的土壤质量暴露于作物耕作和废弃经营的实现之中。许多生长素用于农作物的栽培,这些物质不仅对土层造成轻微污染,而且破坏了土层之中的养分,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
        2提高土地整理开发经济效益的途径
        根据大量实际调查研究能明确了解,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不仅关系群众的利益,同时也与其他部门及人员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要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创造更多经济价值。通过对不同类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展开的对比分析可知,要有效提高我国目前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济效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1进一步优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规划
        土地开发项目通常需要多个单位及多方人员的协作开展,才能确保项目的稳定进行。在项目开展前,要针对土地的开发整理工程进行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规划。

在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时,虽然要将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目标之一,但也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等原则。对区域性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来说,需要重点结合该地区的土地特征以及当地风土人情、规章制度等进行调整。
        2.2优化种植结构,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范围内未经利用的土地进行开发,将其转变成有效的耕地资源,使具体的土地通过合理、有效的整理,转变成能发挥实际作用的成熟农业灌溉系统以及田间道路交通系统,彻底改变传统耕作不方便的情况。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引进客土,使耕作土地的厚度逐渐增加,进一步提升耕地的保水能力、保肥能力、种植率。除此之外,要对产量偏低的田地进行综合治理,结合改造沟渠、引入水源等措施,保证地下水的浅水层被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完善耕种技术、增加土壤肥力等措施,使耕地的质量和产量进一步提升,从而将原有的地产田地转变成产量较高的肥田。进一步优化具体的种植结构,引入现代化的新型经营模式,合理、科学的种植结构能使得土地资源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3统筹规划,统一领导
        土地整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并且土地整理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大量工作人员的努力和付出。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整理工作的效率,有必要对土地整理信息化建设施行统筹规划,统一领导,既设置专业的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土地整理系统的开发以及维护工作,及时更新最新的信息技术,保证土地整理人员开展工作时使用的信息技术符合规范要求,促进土地整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土地整理信息化建设需要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划,让由专业人员组成的部门负责土地整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这样才能贯彻落实中央政府关于土地管理工作制定的各项规划措施,实现我国土地整理信息化建设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促进各地方、各部门在实施土地整理工作时相互协调配合,切实提高土地整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际效果。
        2.4保护农村水资源
        农村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一定要对开发的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控制好农民门自己进行开发的行为,更好的利用组织开发,并提高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开发时要考虑到水资源的供需关系,保证水资源的均衡利用,大家日常生活中所饮用的水一定要是无污染,安全的。而对于灌溉区域的水资源来讲,需要加大这方面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管理好工业用水,合理的处理好污染源,以防水体被污染,保护生活环境和水生生物多样性。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土地整理管理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但目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土地整理信息化建设的宣传普及、人才建设、制度建设等内容,进一步完善我国土地管理工作,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率,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艳.土地开发整理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J].南方农机,2018 (8):210.
        [2]冯国清.浅谈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中生态环境问题[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3):250.
        [3]赵燕.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23.
        [4]徐翠兰,朱成立.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7):3837~3839+3842.
        [5]田素锋,胡金叶,杨保才.浅析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58~61.
        [6]李岩.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规范化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