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储备管理的信息化提升分析 李晶

发表时间:2020/10/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李晶
[导读] 摘要:土地储备管理信息化是土地储备机构以国有土地(收)回购、储备土地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供应等业务流程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使新时代国有土地储备管理与互联网新技术相互融合,形成开放型现代化的国有土地储备管理信息系统,为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可实现国有土地储备信息的有效共享利用,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济南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0
        摘要:土地储备管理信息化是土地储备机构以国有土地(收)回购、储备土地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供应等业务流程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使新时代国有土地储备管理与互联网新技术相互融合,形成开放型现代化的国有土地储备管理信息系统,为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可实现国有土地储备信息的有效共享利用,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房地产市场;国有土地储备;土地储备管理
        1998年,住房制度货币化改革使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和繁荣,满足了老百姓对住房的需求。土地供应方式也由传统的划拨方式向土地储备市场化供应发展。土地储备管理的信息化,可实现国有土地(收)回购、储备土地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供应等全环节可视化管理,科学指导土地储备机构开展国有土地(收)回购、储备土地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供应等工作。政府建立的土地储备方式,进一步增强政府对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调控和保障能力,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为改善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及服务城市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各级政府过渡追求土地的经济效率,甚至部分地区土地出让收益占据着GDP的大部分,国有土地开发利用效率低,开发利用方式粗放、过渡,导致国有土地资源开发不合理不科学。大数据时代,让从事国有土地储备工作人员,可以更好地运用大数据共享等信息技术,准确掌握国有土地收储的进程,提升国有土地收储的质量和速度,更好的调控房地产市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土地储备管理信息化提升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杜绝国有土地资源交易使用中的腐败
        国有土地的收(回)购、国有土地置换、国有土地房屋征收等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这些国有土地储备过程中涉及的环节多,涉及的政府部门也多,完善土地储备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后,都能在大数据的运用下进行规范操作,使利益方获得公平对待。这种公平对待的结果直接实现国有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合法化、规范化。当国有土地合法收购后,作为储备资源来保障国民经济,这一过程能够在大数据的公开监督约束下有效减少腐败、渎职行为,使原土地使用权人主体得到保障,确保入库土地合法合规。
        (二)培育规范房地产市场,优化投资环境
        国有土地储备是土地资源管理宏观调控的平台,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土地储备库加大土地市场供给,市场需求萎缩时候,土地储备库供给土地减少,有力的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科学发展。国有土地储备是各级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蓄水池,做到了国有土地资源与财政收入有效融合,同时也盘活了土地资源的调控能力,提高了国有土地供应的调控能力。国有土地储备管理系统有利于摸清国有土地储备现状,掌握国有土地储备加点,更好调控房地产市场,使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的适应,增加财政收益,有效的保证国家对国有土地资源的合法收益。
        (三)有利于充分发挥国有土地储备的效能
        国有土地储备信息化将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进行数据可视化,能进一步保障国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科学发展,保障城市扩张化发展过程中的居住、工业等功能性土地需求,确保城市规模扩张对大自然生态影响降低到最低点。国有土地(收)回购、储备土地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供应等业务环节涉及国土管理、规划、住建、区、镇(街)等单位(部门),各行政职能单位(部门)缺乏有效衔接,沟通协调不顺畅,数据统计标准不一致,储备相关数据难以融合,国有土地储备工作重复繁琐,国有土地储备管理混乱,甚至会造成国有土地储备决策失误。土地储备信息化系统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对国有土地(收)回购、储备土地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供应等环节各类数据分类统计,并实现各类报表的自动化图形数据处理及自动导出功能,优化土地资源合理科学配置,提高土地高效能利用。

国有土地储备信息化为各级政府科学研究房地产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确保土地储备机构有土地(收)回购、储备土地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供应各环节高效有序衔接,为大项目落地、为惠民工程、招商引资等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轻有力保障。
        二、国有土地储备管理信息化管理提升的方案
        (一)搭建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互联网+”时代,国有土地储备信息化管理是新时代国有土地储备管理的必行之路。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基础上,加快政府规划部门、住建部门、国土资源等部门大数据共享,确保土地储备平台开发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可拓展性,能够随着土地储备管理业务的升级实现再次开发接入。还要保证国有土地储备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与国有土地收购储备管理的各工作环节相呼应,数据库建设完善与安全,保证国有土地收购储备数据能够在大数据的技术作用下提高应用效率。
        (二)建立新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子系统
        为防止土地融资带来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国家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四部委规定自2016年1月1日起,各地不得再向银行业金融机构举借土地储备贷款。各级地方政府摆脱单一土地融资模式,将部分土地收益作为国有土地收储专项资金,适度安排土地储备的债券发行,拓宽国有土地储备资金融资方式。资金审批管理单位多为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未纳入国有土地储备管理系统。要建立与新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子系统,拓宽国有土地收储财务子系统的收集面,提高国有土地收储相关业务单位(部门)的财务数据共享程度,保障国有土地储备工作的顺利进行,降低国有土地收储财务风险。
        (三)加快国有土地出让信息化平台建设
        加快财政、国土等政府职能部门数据整合共享力度,实现多源数据库网络共享。加快国土相关部门的信息数据整合,将国有储备土地相关数据录入国有储备数据库,再与规划等政府部门的相关国有资源空间数据进行对接,逐步将各级政府的土地储备工作相关数据编织成一张网,形成一张图。完善国有土地储备出让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建立信息化和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加强自身的工作能力。整合资源信息,完善工作体系,保障交易国有土地出让信息平台的平稳运转,提高工作效率。
        (四)搭建国有土地储备管理档案子系统建设
        国有土地储备管理业务环节涉及国土管理、规划、住建、区、镇(街)等单位(部门),各单位(部门)都按照自己的标准建立档案管理标准、制度流程规范。要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国有土地储备档案管理的需要,统一制定档案管理的标准,将收回购合同协议、不动产权属证(土地证、房产证)、建设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地籍调查、政府批文、财务签批、抵押注销等各类档案进行分类,制定统一的国有土地储备档案管理标准、制度规范,为国有土地储备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强有力的需求分析。为便于国有土地收储管理档案资料的快速精准查询,建立国有土地收储、储备土地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供应三个档案子数据库。
        结语
        国有土地储备信息化管理既为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又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国有土地储备信息化只有在政府各职能部门充分高效的大数据共享下,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国有土地储备效率,使房地长市场逐步走向健康规范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王玲玲.土地储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国土资源导刊,2018,11(05):34-36.
        [2]葛秀历,李丽.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9,20(6):97-98.
        [3]冯昌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储备及其模式选择[J].地理科学,2019(06).
        [4]吴东仙,罗思荣.完善土地储备制度的法律思考[J].杭州商学院学报,2017,(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