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工时制定以及应用方法

发表时间:2020/10/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9期   作者:邹丽凤 马慧
[导读] 摘要:标准工时是工厂管理中最公正客观的计量化基准,作为制造系统全球化的语言,有助于系统化的改善和对制造效率的价值认同,可以把人员稳定性、物料质量状态、设计可制造性等进行量化评价,标准工时的制定方法有很多方法,下面介绍一些关于计算方法以及应用方法,希望给相关工作者一些建议。
        杭州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标准工时是工厂管理中最公正客观的计量化基准,作为制造系统全球化的语言,有助于系统化的改善和对制造效率的价值认同,可以把人员稳定性、物料质量状态、设计可制造性等进行量化评价,标准工时的制定方法有很多方法,下面介绍一些关于计算方法以及应用方法,希望给相关工作者一些建议。
        关键词:标准工时;制定;应用方法
        引言
        现阶段管理水平越高的企业,越懂得利用计量化的管理方式。在计量化基准数据中,标准工时一直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产计划管理、生产绩效管理、生产标准成本分析、新产品管理中都需要用到标准工时。在企业中,标准工时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它具有相当高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标准工时的作用包括预估工厂负荷产量、制定生产计划的基础、增减机器设备的依据、保证流水线生产的平衡、效率分析的基础等。
        1 标准工时的含义
        标准工时这一概念最早由泰勒提出,指“公平的一天工作量”。国际劳动组织对于标准工时的定义为:“在适宜的操作条件下,用最合适的操作方法,普通熟练工人以正常速度完成标准作业所需的劳动时间值”。
        “标准工时”这一概念主要包括“适宜的操作条件”、“最合适的操作方法”、“普通熟练工人”、“正常速度”四个要素,其中“适宜的操作条件”强调掌握有相关技能、可以进行熟练操作的工作人员在自然环境下可以感到舒适并心情舒畅的环境下正常工作,依据给定的工作规定设备进行规范操作,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持续工作的状态;“最合适的操作方法”意为在科学研究所规定的操作条件下能够长期操作,具备相应的操作程序与正确的操作方法;“普通熟练工人”旨在强调规则的普遍适用性,即标准工时的规定适用于与水平相当的每一位从业人员,而不是针对专业特长或者专业能力不足的个别人制定的;“正常速度”是指标准工时的制定是根据相关从业人员在正常情况下的劳动状况决定,适合大多数从业人员的时间。
        标准工时的特征包括:客观性、可以测量性、普遍适用性。客观性是指标准工时的测定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员工的真实能力进行测定,是科学量化分析的结果,并且企业是依据测定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规则制定。可测量性指的是,在适宜的工作状态下,通过测量工人的操作时间,可以得到正常的操作时间。普遍适用性指的是制定的工时标准,普遍适用于公司岗位上的每一位从业人员。
        2 标准工时的制定
        2.1 标准工时计算方法
        标准工时是指依据时间定额标准制定的工时。它是以具有平均技术熟练程度的工人,在标准作业环境和条件下,以正常作业速度和标准的程序方法完成某项作业的总时间。
        标准工时=正常作业时间+宽放时间=正常作业时间×(1+宽放率)=观测时间×作业速度评定×(1+生理宽放率+管理宽放率+疲劳宽放率)。
        经大量数据研究表明,标准工时T的组成=正常工时t×(1+总宽放率16%)=1.16×正常工时t。正常工时t是指完成某项工序一个加工周期实际所需的时间,一般采用秒表测时法。总宽放率16%是指人的生理需要、疲劳需要、管理需要等而使正常工时无法严格遵守不得不附加一些工时。它们占正常工时t的百分率就是总宽放率。
        2.2 宽放时间计算方法
        观测正常生产时间,经过评定后按照标准时间中构成的宽放时间的种类进行估算,带入标准公式计算。一般按照总宽放率16%=生理宽放率3%+疲劳宽放率5%+管理宽放率8%。其中生理宽放率3%是指喝茶、上卫生间、擦汗、更衣等的工时,占正常工时t的3%。疲劳宽放率5%是指疲劳是指操作者在一段时间的连续工作后,有疲劳感或劳动机能衰退中途休息时间的工时,占正常工时t的5%,严格讲每道工序的疲劳宽放率是不一样的。管理宽放率8%是指作业前的培训、零件自检、作业标准计量等的工时占正常工时t的8%,严格讲每道工序的管理宽放率也是不一样的。另外吃饭时间、搬运时间、调换产品的准备时间不包含在标准工时T内。


        3 标准工时的应用方法
        3.1 生产管理应用
        (1)生产计划制定:生产计划处可以根据产品标准工时的历史数据,大致确定本月内可以完成的产品清单,并制定适宜的生产计划安排生产。
        (2)生产进程安排:依据标准工时,可以更加合理地调配和使用作业人员、设备、工具及工作场地等资源,及时组织生产,对于近期无法完成的项目,安排外扩或者外协,确保合理的生产进程的实现。
        3.2 新设备新工艺应用
        在车间购入新的设备或者实行新的生产工艺时,由于没有相关的历史工时数据,可以授权一线生产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开展测时工作,按照测时单元的工时计算标准开展测时工作,通过误差限界法确定各测时次数﹑连续观测确定观测时间。工时定额管理人员完成各产品的工时标准数据的收集与统计汇总工作,根据相关公式制定合理的标准工时。
        3.3 工艺改善应用
        (1)工艺文件改善:通过标准工时制定,可以有效地规范工艺文件里的工序工步划分、作业步骤、技术要求等,可以逐步推动标准工艺实施。
        (2)工艺方法改善:在车间观测工时的过程中,可以对产品的操作时间进行分析,对损耗和无效时间进行研究,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动作浪费,制定更为合理的操作流程,提高现场作业效率。
        (3)工艺装备改善:可以优化和改进现场作业的设备、工装、工具等工艺装备,逐步推动效率高的工具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装备应用,相应提升产品质量和作业效率,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
        (4)操作人员培训改善:通过作业方法研究生产程序作业标准,通过时间研究优化标准工时,然后用优化后的作业标准去培训员工和改进作业,这种研究可以循环地进行的,从而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
        3.4 计件工时制度运用
        近期为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各车间正在逐步推进按照计件制来分配工时。考虑不同车间不同岗位的操作难度﹑劳动强度以及工作环境等差异程度,设置相应的权重比例,通过车间实际考察,各车间各个岗位各工序的实际操作时间,根据各项援用分析和权重比例确定各工序计件工资的工时的调整系数。计件工资计算公式:计件工资=工时定额×工时调整系数×n元/小时。
        目前,部分车间率先开展计件工时分配制度,已经初展成效,初步实现了工序与产品间工时的平衡,逐步实现提升公司的工时定额管理水平的目标。
        3.5 标准工时检验与分析运用
        在标准工时运用的过程中,可以用定期检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检验,来验证标准的合理性。
        标准工时定期检查:标准工时的检查是工时管理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各个车间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通过抽查测定各个现场数据、检查作业流程等方式对标准工时准确性进行检查。实时检查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是否能够正确指导现场生产;检查现场作业过程是否符合文件要求;检查作业时间是否与标准工时一致。
        标准工时分析运用:生产管理部门通过报表进行生产饱和情况统计分析,结合生产任务制定生产计划。工艺技术部门对工序实际节拍时间进行统计分析,作为工序功效提升的依据。计划处通过报表进行作业人员日完工的工时统计分析,并结合各车间的每周生产计划作为制定人员需求计划的依据。
        4 结语
        标准工时的建立,是合理制定工价的重要依据。没有标准工作时间,就无法准确的衡量利益分配,只能依靠经验来评估工价。工时制定标准体系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制定的,需要各级人员的支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不断细化,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体系。这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使用信息化技术和信息系统,将数据进行汇总,从而分析,总结数据,确定可行的定额标准,供以各行业使用,维持各行各业的稳定资金投资工作,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合格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可以促进优化调整机制与动态应用管理的结合,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诸葛霄璐.定额预算管理在国有企业预算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8(32):60-61.
        [2]陈艳莉.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及运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9(12):36-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