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与监测数据库建设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9期   作者:许净 杨春菊 吕桂明
[导读] 摘要:土地调查与监测数据库的建设,对调整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山东国建土地房地产评估测绘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101
        摘要:土地调查与监测数据库的建设,对调整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城乡一体化土地数据库建设技术路线入手,进而对一体化数据库建设方案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工作的效率,为缩短建库周期、保证建库质量提供科学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土地监测;数据库建设
        前言
        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与监测数据库建设是实现土地调查成果一体化管理的重要保障,能够有效满足共享城乡土地调查利用数据资源的需求。土地调查与监测工作涉及到众多项目数据,不断发展的科学信息技术为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对提高数据精准性、完整性、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城乡一体化土地数据库建设技术路线
        土地利用状况随着近些年经济的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土地利用调查结果已经无法满足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管理国土资源、建设生态环境对数据的个性化需求,主要由于城乡土地利用数据调查与监测不到位、调查技术手段与体系落后、土地权属界限不清等原因造成的。根据土地分类新标准,运用现代空间技术、网络技术、观测技术对土地资源展开内外业调查,形成完整的、详细的、精准的基础土地数据,经过传输、处理、储存等过程最终完成土地数据库更新过程,以此降低工作量,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城乡一体化土地数据库建设具体技术路线如下:第一,利用信息技术校准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地形图、遥感影像,并采用人机交互方法提取图像中错误的图斑,为外业调查地图的制作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根据土地调查技术标准,明确图斑界线、地类,同时明确从实地调绘中提取出的图斑是否存在变化;第三,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外业调查结果,结合MAPGIS软件,更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图与城乡一体化土地数据库,保障土地调查成果一体化管理,有利于调整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结构。
        2一体化数据库建设方案
        2.1数据检查分析
        2.1.1坐标一致性检查
        土地资源基础数据是城乡一体化数据库建设数据检查分析的重要基础,主要是对农村与城镇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库建设标准,处理二者之间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基础数据的一致性。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规范,城镇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库建设均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按照1.5度分带,比例尺为1:50;县区按照“街道—街坊—宗地—地块”原则组织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以青神县农村土地调查为例,农村土地调查与城镇土地调查都采用的是3度带高斯-克吕格投影坐标系统,前者使用西安1980坐标系与1985高程基准,后者使用北京1954坐标系,然后根据坐标系统转换处理以及数据处理标准,统一农村与城镇土地调查坐标系统[1]。
        2.1.2数据组织一致性检查
        在整合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与监测数据时,要按照“市—区—街道—坊街—村民小组”的原则,规范行政区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同时,考虑到城乡随着社会发展会逐渐扩大,需适当扩大调查与监测范围,对城乡一体化未覆盖的区域进行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的补充调查,完善土地调查子区范围,以此实现土地资源数据库的全覆盖。此外,分开调查城镇与农村的土地试点数据,调整行政区代码重复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有利于建设的数据库更加规范。
        2.1.3地类系一致性检查
        地类系一致性检查通常采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规定,对全国试点土地数据进行分类,同时根据20种地类情况,对城镇工矿与宅基地用地情况进行调查,并细化工矿调查与宅基地调查发证。


        2.2数据转换
        2.2.1格式转换
        基础土地数据的转换格式分为两类,一种是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无需转换两次上报的标准土地调查数据格式,可直接上传到城乡一体化调查与监测数据库中。另一种是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需要对建成的SQL数据库进行扩展,按照结构与编码规则扩展标准数据格式,以维护土地数据信息完整性。此外,在配置城乡一体化调查与监测数据库时,要按照土地要素标准与标准数据转换标准,重新分层导入数据库的基础数据,以此实现城镇土地空间数据的转换。
        2.2.2坐标转换
        坐标转换的目的是将具有不同坐标的土地数据转换为一致的数据,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与监测数据的整合,其中一部分是城镇土地资源利用数据,另一部分是乡镇土地资源利用数据,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规范,均采用背景1954坐标系,经过坐标转换成为西安1980坐标系,使得农村与城镇数据坐标一致。
        2.3基础数据入库
        基础数据入库采用的是Oracle数据库管理软件,对调查试点土地数据参数的大小进行设置,同时利用软件中的程序管理对公共土地数据、空间土地数据、土地属性数据、土地登记数据等进行相应配置,使其符合基础数据入库标准。然后,对数据库中的“实例名称”进行符合参数的设置与配置,采取Oracle命令将基础数据导入建成的数据库中,便获得了备份数据库。随后再对基础数据进行矢量分类与叠加分析,以此解决图像中地类图斑、现状地物等问题,再经过整合,为最终建成数据库奠定扎实的数据基础。
        2.4空间数据接边
        我国已经开展了两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时期的数据库为1992年与2005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库,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时期的数据库为2009-2013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库。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时,主要采用标准分幅的方式对外业开展调查,并进行图件编绘,使得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由于相邻图幅边缘要素不一而在属性与空间上出现不连续的现象,而空间数据接边能够有效解决相邻图幅边缘要素不一致的问题。空间数据接边主要根据相邻图幅要素的差异性,对图幅接合表界限几何匹配与属性匹配参数进行设置,使得相邻图幅的接边方法与参数获得匹配。其中,通过设置接边线缓冲宽度、距离的参数匹配阈值进而实现设置几何匹配参数的目的;通过设置接边线属性字段实现设置属性匹配参数的目的;平均、直线、平滑等方法均属于接边方法,可有效减少数据出现差异情况的几率。当完成空间数据接边后,要对数据各时期的空间要素拓扑关系、图形属性等进行检查,以此为一体化数据入库奠定良好的基础[2]。
        2.5一体化数据入库
        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农村土地整体图斑调查为201或202,城镇土地调查包括05、06、07、08、09地类,同时还要结合城乡一体化建成区差异的管理方式,对规划、地籍、利用等部门进行界定,便于后期数据库建设工作的开展。地类图斑、线状地物、权属界线等均是数据库建设中的矢量数据问题,采用分层、分区域、分图斑对一体化矢量数据进行检查与分析,可为矢量化的基础数据入库做好铺垫。此外,利用土地监测系统对土地面积与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由此生成的土地利用报表、城乡地籍报表、土地利用现状报表等,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与监测数据库的建设进程,极大地减少了土地调查工作量,提升了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
        结论
        综上所述,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与监测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具有工作量大、周期长的特点。因此,针对当前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库建设实际情况,结合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对原有数据库进行修改与补充,进而制定一套更加完善、科学的数据库,不断总结土地利用数据变化规律,以此实现城乡土地调查利用数据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胡海,赖典典.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及相关技术分析——以九江县为例[J].建材与装饰,2018(42):216-217.
        [2]刘碧霞.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过程控制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7(32):225-2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