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晋源区职业中学校 山西省太原市 030025
摘要: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学校的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应高度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本文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含义,分析了当代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提出了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
引言
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是“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需要,是我国产业升级、企业转型的需要,是我国消费者追求消费个性化、品质生活的基本需要,是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中职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因此,在中职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显得极为重要。
1工匠精神的含义
本文所指的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表现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协作共进、无私奉献等五个方面。爱岗敬业指的是忠于职守的事业精神,这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具体来说,爱岗敬业是指对所在岗位具有责任感,对所从事工作具有事业心,要保持对所从事事业的初心,一分一秒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职业要求。精益求精是指从99.9%到100.0%的过程,本来已经做得很好了,但还要求做得更好。即从业者关注所出产品的细节,以追求产品的完美与极致为追求,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勇于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创新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制造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支拥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而“独木难成林”,新时代工匠需要有团队合作精神,才能担当重任,创造奇迹,且只有发挥集体的潜能才能完成目标任务。无私奉献是指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默默奉献,执着信念,以淡泊名利的情怀书写人生新时代。因此,大力弘扬新时代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应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不被困难所阻挡,让广大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学生真切地感受和体悟工匠精神内涵,自发将工匠精神融入自身专业素质,从而成长为一名真正具有职业精神与专业技能的劳动者。
2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困境
2.1社会工匠文化的缺失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大家普遍追求“付出少,来得快”的经济效益。受此影响,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都不想去一线工作,甚至轻视技术工人。虽然近几年工匠精神得到广泛传播和一定传承,引起各行各业的重视,社会各界对于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印象有了些许改变,但是公众仍然不能从心里尊重技术工人,更不能深刻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
2.2经济全球化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双重影响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中等职业学校的方方面面依然是特别落后,没有根据时代的转变与时俱进,包括德育体系方面,学校不能做到和时代一同发展进步,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方面更是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动力,德育教育的效果差强人意,发挥不出它全部的潜力。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许多弊处,它带来了许多不好的现象,引领了许多不好的风气,时时刻刻考验着人们的道德品质,对人们的是非判断能力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导致一些自律能力不强、心理不成熟的人群,特别是中职学生的各种不成熟观念有时候会导致偏离正规轨道。
2.3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
中职学校的教师很多都是刚刚毕业就进入了学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多是重理论说教、轻实际教学技能教学,教师可能自身对工匠精神的内涵都缺乏认知,更别提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导给学生了。这就需要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让教师了解其内涵,从而更好地教授给学生,进而培育出真正拥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3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实现路径
3.1弘扬工匠文化,营造文化氛围
工匠文化最开始出现在日本,他们将拥有特殊技能的人称之为“匠人”,“匠人”都有极高的艺术追求,力求每一件作品都尽善尽美。现在对于工匠文化内涵可扩展到各行各业,从业者对自己所从事行业怀有认真、敬畏的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首先,国家应结合时代特征重建工匠文化,并利用媒体宣传将工匠文化融入到公众社会生活中,推广“职教周”等相关活动,激发人们劳动最光荣的荣誉感和崇尚感,逐渐转变人们根深蒂固的鄙视工匠、职业教育的观念。其次,学校应结合企业以校企合作为连接构建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对工匠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并践行。学校可定期邀请本地著名企业的优秀职工来校进行经验分享,拉近学生与优秀员工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企业工作的了解。创办“大师工作室”,利用“名师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工匠精神培养效率。企业还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根据本土文化特征发展企业文化,形成自己不可替代的特点。在进入企业实习或者正式工作后,学生会受到深厚的企业文化感染。良好的企业文化熏陶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理念,从而加深中职学生对于所在企业的认同感,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责任感。
3.2专业课程、实训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职业学校要以实践活动平台为契机,以职业素养评比为抓手,为学生搭建各种有机会参与实践或实训的活动平台。由于工匠精神的学习与实践需要在真实的情景中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而这种情景必然是在劳动的第一线———生产技术岗位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岗位能力水平提升的追求,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引企入校在校内开展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等环节,营造真实的情境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强调“做中教、做中学”,这样边做、边反思、边提升的技能培养机制使学生能更快适应岗位需求;在专业课程、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务实严谨的作风、尊师重教的品格、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律自省的精神,这些都是工匠精神所倡导的。
3.3校企合作的完善
首先,为确保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操作知识,要有规范的岗前培训,让学生对要做的工作有相应的了解。其次,企业要配1~2位实践指导的熟练员工作为师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一定的帮助与指导。最后,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企业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规范来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完善的制度标准,学生才能在企业实践中进一步成长。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也要重视学生工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设置与培育工匠精神相关的评价指标,比如学生的职业品质、职业道德等。具体的评价标准有:学生是否经常迟到、早退,工作完成过程中态度是否认真、积极,团队合作中是否主动配合等。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像其理论内涵所诠释的那样,需要持之以恒的重视及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一味只依靠于学校的培育,也要注重企业培育乃至国家政策的扶持。通过各方的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培育工匠精神,更好地为社会培育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技术性人才,对我国的各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作用。目前,我国的企业发展除了看重毕业生的技能水平、专业素养之外也同样看重学生的精神素养。所以,中职学校的学生如果想要获得理想的工作就一定要注重自身工匠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如俊.职业教育更需要培养“工匠精神”[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6(5):32-33.
[2]刘志彪.构建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J].中国国情国力,2016(6):19-20.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