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共党史话语体系的创新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杨敏
[导读] 摘要:基于论新时代中共党史话语体系的创新这一题目,结合新时代背景,从党史研究话语体系创新的基本逻辑、思想资源以及实践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此促进现阶段中共党史话语体系研究与创新的更好发展。
        陕西省延安市凤凰山革命旧址管理处  陕西省延安市  716000
        摘要:基于论新时代中共党史话语体系的创新这一题目,结合新时代背景,从党史研究话语体系创新的基本逻辑、思想资源以及实践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此促进现阶段中共党史话语体系研究与创新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中共党史;话语体系;
        就历史的角度而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同时也是伴随着中共党史研究话语体系建构的过程。尽管中共党史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 年代前期,但由此而形成为一门现代新分支下的学科学历史,在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如何研究中共党史》、刘少奇的《论党》、周恩来的《关于党的“六大”研究》以及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党史文献【1】,既是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产物,也是开展党史
        教育的结果,还是建构具有中共特点话语体系的基础。从话语体系建构维度的视角,来推进党史研究话语及其话语体系的研究。这不仅对构建具有中国气派和
        中国特点的学术研究话语体系具有积极意义,而且,也能为完善党史学科建设提供思路。
        1 党史研究话语体系创新基本逻辑
        首先,在分析党史研究话语体系构建基本逻辑的前提下,应清晰界定党史学科性质与早期历史学科性质之间的相互关联,而针对于这一领域,早在上世纪初期,我国的众多历史学家就开始对其科学性的实质进行问题分析。当时的中国,由于受现代实证主义的影响,很多的历史学家都将“自然科学”的研究特性作为历史学科中的建设榜样与规划方向【2】,随后,在现代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的康德主义与新思想也不断涌入中国,这也使得史学研究思想,在论述讨论方面受到了相应的冲突。
        从这一角度来看,虽然史学研究的思想冲突与西方近代史思潮涌入有着必然的研究关联。但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上世纪30年代的逐渐兴起,中国资产阶级的史学家也再次感觉到了危机意识【3】,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中国资产阶级为主要代表方向的史学家,也逐渐意识到要先解决历史学科的性质问题,就要在理论上进行反思,并且逐渐清晰,以此找到新的研究出路,而这一过程也为现代的党史研究话语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基本逻辑发展规律。
        其次,则是从党史学科的性质而言,虽然在学术界的讨论中党史学科,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出现过教科书式的现象,然而这也是当代党史研究话语体系,创新重构的基本逻辑之一。由于受早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形势影响,党员以及知识分子的教育,通常需要在满足校本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后续的学习,因此也就导致对于当时学科在教学方面,也过早的出现了学科中的教科书。而教科书的出现也就意味着在相关的党史学习上,拥有了一定的模式性,这也就使得创新与重构,必然会受到一定性的困难与阻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党史学界也逐渐重视到深化党史研究与相关学科建设的理论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正如马其山教授所指出的一样:“作为一门历史学科,从社会的发展角度而言,当时研究其实内在本质更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理论课程【4】。”因此在新时代下对党史研究话语体系的重构及创新,同样需要重视这样的基本逻辑。
        2 党史研究话语体系创新思想资源
        在研究党史话语体系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到从历史学的研究成果中吸取相应的研究话语经验,同时还要注重于跨学科,甚至是多学科融学角度下的研究成果,而在这一过程中,则应该积极的通过学习借鉴,得到有效的理论学习方法与实践规划途径。在现代的众多学科发展中,进行综合学科的融合或跨学科领域的重新认知,则是学术界的重要发展趋势。因此也有相关的研究学者指出:“所谓的跨学科研究则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以正确的理念方式、思想形式、进行实际行为的重构与创新【5】。


        从这一点也就能够看出,对于现代各学科理论与知识的长效性发展,不断吸取与探索则是其思想资源的重要发展途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创新的思想资源途径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则是不同学科在研究领域或研究内容之间的相互融合;其次,则是各学科之间以理论基础、实践方法为代表,通过借鉴与运用,促进相互之间的科学发展。因而,党史研究的跨学科理论和方法,就是要通过吸收、借鉴和运用相关跨学科的基本知识、研究理论与学术范式,不断获取新的研究视角,以深化对党史问题研究的探讨与阐释。在党史研究中可以使用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大致包括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心理学、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与知识,通过跨学科的会通来不断深入推进党史研究的进展,以丰富对中共历史进程的认知。
        3党史研究话语体系创新实践途径
        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尽管在党成立后不久就开始了对于中共历史的研究,但是系统地阐述和揭示党的发展历程,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1年,胡乔木著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开启了党史通史编撰的历程。而 而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则注意汲取和运用了《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撰史体例,并积极吸收了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6】。
        总的来看,推进了党史学通史编撰的进程,其撰史理念的嬗变也折射了党史研究话语的变迁。党史学界还对这三部“党史正本”进行比较研究。比如,有研究者就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和《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在各自的撰述上形成了风格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间的发展既蕴含着学术演进的内在逻辑,又凸显着外在的社会激情,显示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推进了党史研究的创新。因此,关于党史通史编撰成果的评析,不仅成为透视党史学研究进展的窗口,也能凸显党史话语体系演进的轨迹。
        从实践的角度而言,党史研究话语体系的创新,不仅是基于理论角度的命题规划,更是具有实践性的综合性课题。因此,在实际的属性上,既然党史学科作为一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学科,那相关的科学研究体系,也就能够成为其内在的整体组织结构。因此可见,党史学科的整体结构在实践过程中,与一般史学学科的主体部分也都具有着充分的全过程代表性。因此,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对于党史研究话语体系的创新路径,也要深刻的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全过程深入研究规律,从而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其积极的效用,以及党史的社会功能。
        4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于新时代下中共党史话语体系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过重要的论述,在论述内容中则指明了新时代下的党史研究以及话语体系重构方向。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思想,新时代下的党史研究及话语体系重构创新,应遵循党史学科性质界定的基本逻辑,并且在创新过程中也应具有跨学科性的思想资源,并且以当时通史著作的编撰为实践途径中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汪兵.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话语体系建构的维度[J].甘肃理论学刊,2019(04):44-49.
        【2】董洁,任伟,沈传亮.二〇一八年中共党史研究综述[J].中共党史研究,2020(03):134-149.
        【3】殷路路.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历史契机、价值原则与建构路径[J].理论导刊,2020(07):17-24.
        【4】夏远志.从《新华日报》和《大公报》的论战看中国共产党话语权的建构(1941-1948)[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20.
        【5】徐亚清,于水.论信访的治理之维:断裂的历史与重构的话语[J].湖湘论坛,2020,33(01):90-101.
        【6】夏益娴.新形势下历史虚无主义的话语特征、实质及应对[J].教育评论,2020(03):107-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