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中的湿地规划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王美臻
[导读] 摘要:生态理念崇尚对自然的尊重与维护,注重人与人、自然、社会间的和谐发展,构建持续、健康的消费方式,让人与自然环境实现和谐、持续的发展。
        身份证号:21050419911005XXXX
        摘要:生态理念崇尚对自然的尊重与维护,注重人与人、自然、社会间的和谐发展,构建持续、健康的消费方式,让人与自然环境实现和谐、持续的发展。在对湿地公园的景观进行实际设计的时候,基于生态理念而开展,同时一定要制订切实合理的工作方案,强化湿地公园景观的设计水平,实现预期的设计目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中的湿地规划建设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湿地规划
        引言
        城市水系修复包含有湿地建设、植被恢复等内容,这和湿地规划建设息息相关,所以运用水系修复辅助湿地规划建设,可以显著提升规划效率及质量,从而改善城市整体水生环境,营造生态城市。
        1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生态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生态设计的目标与原则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具体内容:首先是生态设计的目标。湿地公园的设计一定要把自然保护、开发当成是目标,让区域中的交通系统、水岸、门户效应与空间层次等能够获得有效优化,推动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与发展。设计工作当中依据已经提取出来的文化符号、水文、地质、生态形象等,把其应用到湿地景观中,对自行车道路、休闲园、遗迹等进行合理的连接,构建更为和谐的湿地景观。在对节点进行设计的时候,融入生态理念,在这个区域当中可以规划出休闲、绿化的空间,设计出绿色生态、湿地景观、文化旅游、经济活动等诸多区域,在湿地景观设计当中融入生态理念,将生态设计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其次是湿地公园景观进行生态设计的原则。主要有两个原则:一是自然显露原则。伴随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与生活节奏也在不断提升,日常生活、工作等离大自然也越来越远,自然过程、自然元素正在逐渐消失。为了能够对湿地公园进行生态设计,要把自然元素进行合理显露。比如,设计中基于树叶的摆动方式,让人们对自然风进行感受。设计花落花开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四季的变化。二是促进性原则。人类的日常生活、工作等会干扰到自然生态环境,依据生态理念开展设计工作,能够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影响,推动能量的有效利用,强化提升生态物质的利用成效,让生物实现多元化发展,对自然环境、生态格局等进行有效维护。在湿地公园景观的相关设计当中,一定要对当地地形、生态环境等进行有效保护,在湿地公园当中设计休息园、艺术院、运动园等,降低人为形式的干预,强化提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效利用。
        2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生态设计的有效措施
        2.1湿地植物的选择
        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生态设计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湿地植物的选择。湿地中的水生植物对氮、磷的去除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地选择水生植物是确保表流湿地处理效果的关键。通过对湿地植物的调研以及结合项目环境的需要,对湿地植物有如下选择:选择芦苇、香蒲、菖蒲作为表流湿地的挺水植物先锋物种;选择莲和睡莲作为浮叶植物;选择狐尾藻、苦草、金鱼藻、轮叶黑藻、龙须眼子菜等作为沉水植物,构建“水下森林”生态群落结构;选择芦苇、黄花鸢尾、再力花等净化能力高的植物作为潜流湿地植物。
        2.2具体生态设计策略
        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生态设计的有效措施之二是具体生态设计策略。以江滩湿地公园为例,进行分析:江滩湿地公园建设的生态约束条件是指在江滩湿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受到生态环境及为维持该流域生态环境的安全稳定等方面的相关约束和限制条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实地调研,得出其生态约束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江防水利的安全、江滩湿地的脆弱性、江滩湿地环境的复杂性及江滩湿地生境保护。1生态设计:江滩湿地公园的建设受各项生态约束,在设计过程中应运用生态设计的手法。生态设计要求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遵循最小干预,循环利用的原则,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江滩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保护——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减少能源消耗;保护江滩湿地的重要生态区域;使用生态友好型材料,降低建设对江滩湿地的影响。(2)再利用——江滩内残留的工业遗址或废弃的工业垃圾服务于新的功能,如景观功能和建筑功能,作为工业小品和建筑材料。(3)生态实践——借鉴生态学相关理论与实践,组织道路、水体、植物等景观要素,提升场地的生态效益,增强场地的综合服务功能。2.弹性设计:生态学领域的“弹性”指的是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的干扰后仍能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能力。弹性设计不同于生态设计,弹性设计更强调生态系统对动态变化和干扰的适应性。江滩湿地公园在设计中可以运用弹性设计的理念,增加湿地弹性,使江滩湿地应对外界干扰时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和抵御能力,能够自我适应,自我修复,自我再生,并呈现出景观性。在总体布局规划上,根据生境保护及堤岸保护等要求,明确各类保护区,建立江滩湿地缓冲空间和各保护区的弹性缓冲空间并增加生物多样性,以形成多层次防御体系。在景观规划上,可根据水位结合地形设置阶梯型景观,增加游憩弹性。在材料选择上,运用海绵型材料,使江滩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湿地渗水,储水的海绵功能产生最低的影响。总之,弹性设计需要设计者保持动态的观念,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江滩湿地的防御、利用的层次和能力。
        2.3打造生态文明试验区
        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生态设计的有效措施之三是打造生态文明试验区。湿地作为城市最具特色和优势的生态资源,是城市参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最大本钱和重要依托。以海南为例,当前海南正在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进程,城市作为省会城市和“海澄文”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将发挥无可替代的引领辐射作用。城市设立江东新区,目标就是要打造海南自贸港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集中展示区,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纵观香港、新加坡以及迪拜等高标准、高水平自由港,尽管其各有特色,但无一例外都具备国际一流的生态环境,这成为吸引跨国公司和高端人才入驻的重要条件之一。特别是,湿地景观更是成为国际知名自由港的重要生态资源和亮丽名片。例如,香港的米埔—后海湾湿地、新加坡的双溪布洛湿地、迪拜的杰贝阿里湿地等,都是全球知名的湿地以及国际游客与本地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具有极高的美誉度。城市依托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和新境界,可谓在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征程中下了一步绝妙的“先手棋”,实现以生态环境为重点,率先对标国际一流自由贸易港,打造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相匹配的生态环境名片,从而将极大地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城市吸引力。
        结语
        总的来说,伴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水系修复和维护必然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将生态修复和保护作为核心进行湿地规划,除了可以满足水系修复的基本需求之外,还能够有效完善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促进生态系统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祁喆.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规划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8):75,85.
        [2]霍达,段广德.生态修复下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滇池生态湿地公园为例[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6,42(3):53-57.
        [3]赵一臣,王焱,张君卿.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探析[J].绿色科技,2019(21):29-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