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深圳市 518057
摘要:随着“城市病”的加剧,城市的弹性化建设逐渐发展起来。当前,城市的排水和用水问题,在很多城市的公共系统中都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在街道景观设计上,我国很多城市都在不断努力进行海绵化建设,通过收集、渗透、过滤和储存雨水资源,以使其在城市市政建设上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所以,只有不断探索海绵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和方法,才能在城市建设中有效落实绿色街道设计。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街道;景观设计
1、海绵城市背景下街道景观设计现状
1.1混凝土的不透水性问题
城市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大量应用到混凝土施工材料,这种材料因为自身的特点,导致铺装地面在大雨天气中出现排水困难等问题,较为严重时还会导致街道内部环境的瘫痪。为了能够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让街道景观得到更好的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做好雨水接纳-排放工作。例如在一些街道的建设中,可以通过加大绿色植被面积比例的方式来改善地面的基质,让雨水在收集、渗透的过程当中,不仅能够被植物吸收转化,还能在层层过滤后得到净化和储存。
1.2生态气候条件问题
气候条件对于人类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都是非常明显的,对于街道景观也是如此。在我国不同区域中,建筑风格的形成都有气候因素的影响。例如在我国的华南地区,街道两旁的建筑会加入一些连廊、骑楼等构架,这就是因为当地的气候炎热多雨,这种街道建筑不但能够为人们提供遮阴避雨的廊道,也能够方便人们全季候地开展户外活动。因此,在街道景观的设计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充分考虑温度、湿度、阳光、降雨、降雪等因素对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街道景观的设计工作。
2、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原则
2.1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因地制宜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缓解洪涝灾害,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所以在进行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城市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来进行设计,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要根据城市所在地的雨季和降水量等气候条件来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是街道上的植物经常会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受到车辆尾气和垃圾、践踏等影响,所以我们在进行植物品种选择的时候,要选择一些适合立地条件的本土植物品种,这样才能让城市街道景观海绵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2.2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兼具生态功能和人文关怀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要使城市街道具有生态功能。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提升人们出行的幸福感。同时,良好的生态功能还要求城市街道有良好的绿地条件和透水地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内涝问题,调节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二是要使城市街道具有人文关怀。城市街道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在进行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进行环境细节的推敲和优化,使得城市街道更具人文关怀,让人们在路上的时间享受轻松、惬意的环境。
3.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景观设计分析
3.1竖向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从根本上改善街道沿线的地表水汇集,让雨水可以真正通过透水路面及绿地、种植池渗透到土壤当中,设计人员必须要设定科学合理的竖向关系,从而处理好地面铺装和绿地、种植池之间的关系。要保证绿地、种植池比周围道路及地面铺装低。具体的下沉深度可以按照项目所在地区的实际水文情况以及土壤渗透率等加以分析,明确雨水、洪涝灾害等控制目标,通常可以控制在50-100mm的范围内,最大一般不超过200mm。
3.2构建水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充分打通地下与地上联动的水循环,实现街道雨水资源循环再利用的目标。可以归纳为:
(1)利用城市街道污水渠道,采取雨污分层收集处理的方式,对受地面轮胎、尾气附着物等影响有一定污染物的先期雨水进行弃流,排放到城市污水管道中;
(2)利用街道两侧面积较大的绿地,设置雨水花园、湿地花园及地下雨水净化、收集模块,按照区域绿化浇灌及造景的需要,在区域内调配收集的雨水,实现城市街道中雨水资源的有效调节与利用;
(3)利用街道周边城市河道、水体,构建更具生态、人文气质的水资源利用循环体。如借助河道进行雨水引流调控等打造亲水街道。
4、福田中心区项目实例分析
4.1福田中心区项目概况
项目主要针对福田中心区5.3km2区域内的道路及公共空间进行提升改造设计,街道总长约43km。该项目已于2018年8月开始建设,并将于2020年8月竣工。
4.2海绵城市设计内容及实施情况分析
该项目海绵城市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下沉式绿地、自行车道透水混凝土铺装及环保型雨水口。其中下沉式绿地约3400m²,透水混凝土自行车道约35950m²,环保型雨水口约2070座。
(1)下沉式绿地设计及实施情况
该项目中,设有下沉式绿化带的路段,机动车道雨水优先通过开口路缘石汇入绿化带,人行道、自行车道雨水直接漫流进入下沉式绿化带,再通过下沉式绿化带进行下渗。超出下沉式绿化带渗透及蓄积能力的雨水则通过溢流口进入雨水井,就近排入市政雨水管道系统。
福中路两侧下沉式绿化带,以及鹏程一路、中心七路等点状布置的下沉式绿地已陆续实施完毕。历经一年多的雨季、旱季检验,运行良好,环境优美。
(2)透水混凝土自行车道设计及实施情况
该项目中,流经改造后的自行车道的雨水会通过透水混凝土进入下方的碎石排水层,部分雨水继续向下方土壤层渗透,超标雨水通过盲管收集后进入市政雨水管道系统。
透水混凝土自行车道主要集中在主、次干道上,目前已全部实施完毕,运行良好,并大大改善了雨天骑行及步行带起雨水打湿身体的情况。
(3)环保性雨水口设计及实施情况
该项目中,地表径流通过环保型雨水口分层截污弃流,能够有效分离不同阶段的雨水,大幅减少进入绿地及市政雨水管网的污染物,控制面源污染。
环保型雨水口先进行了对内部雨水分层设施的样品制作与试用检验,然后修正了局部参数及规格,现已全区敷设完毕。经过一年的雨季检验,运行良好。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海绵城市是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及雨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对于现阶段城市街道建设,是十分有效的补充,效果比较理想。在海绵城市背景下的绿色街道景观设计,要综合考虑上文中所提出的各种因素,不论是道路设计、街道设计、还是植物设计,都必须要以立地条件为基础,才能有效提升生态、生活环境,提升人们的出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陈霞.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的运用[J].现代园艺,2020.
[2]温小雄,随晋,张莹莹.多视角下的城市事件性街道景观设计方法——以上海桃浦智创城街区环境品质提升为例[J].中国园林,2019.
[3]王焱,曹磊,沈悦.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景观设计探索——记天津大学新校区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