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貌提升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单王乡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规划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19期   作者:曲建1 张薇2
[导读] 依据《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导则》对六安市裕安区单王乡政府驻地建成区进行整治规划编制,

        曲建1 张薇2
        安徽艺源建筑艺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22

        摘  要: 依据《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导则》对六安市裕安区单王乡政府驻地建成区进行整治规划编制,实现美好乡村建设,在编制提升工程这一篇章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乡镇居民住宅都是由各家私人建设,公建也是没有统一规划和标准,更没有档案图纸,在建筑风貌提升的过程中不利于梳理整治措施。根据不同时期建筑的特点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建筑在整治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整治措施通则,意在通过建筑风貌的提升来传承当地的传统风貌建筑文化内涵[1],尽可能多得保留建筑本味[4],实现建筑风貌的完整性和统一性[5],从而更好得构建美好宜居的乡镇。
        关键词: 美好乡村;建筑风貌提升;建筑时期划分
        0 背 景
        为建设美丽中国、增强小城镇的功能,深入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在2014年3月国家住建部开展了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的示范工作。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总体部署,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推进会于2016年1月在合肥召开,全面推进美丽乡镇建设、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统筹推进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工作目标。同年4月,六安市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六安市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和美丽乡村中心村规划编制要点》(六美办【2016】6号)对六安市美好乡村建设提出了总体原则、成果要求、审查要求和规划编制要求。其中包括六安市裕安区单王乡在内的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启动编制整治建设规划,实现美好乡村建设,在编制提升工程这一篇章的过程中,对建筑风貌提升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1 建筑风貌提升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探索
        随着我国农村建设进入美好乡村建设的新阶段,农村生存环境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上一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的局面,而美好乡村建设则更进一步,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也强调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村庄人居环境。更对建筑风貌建设[4]过程中农村传统风貌建筑文化内涵、建筑特色、历史风貌的保护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建筑风貌所在的范围是一个由天空、建筑、道路、时间所构成的四维空间[3],因此建筑风貌的提升不应该是孤立的,应该以时间为主线,划分建筑建成的时期并综合其他因素如建筑的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适用性、符号性等等进行宏观、近观、微观这三方面的分析:
宏观方面应该对建筑所在区位进行项目背景和历史文脉的分析,建筑风貌的提升体现地域特色;近观方面对建筑的风格、界面、色彩、空间等进行设计,增强总体建筑风貌的协调性,提取地域建筑要素,加入建筑语言符号[6],准确提炼地域文化精神,延续村镇传统风貌,提取出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构件、装饰、色彩和材料等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形式因素,运用于建筑风貌的提升;微观方面建筑风貌的提升要体现在建筑外立面的整体性和统一性[2],整治的要素主要表现在现状屋面、雨阳蓬、外墙门窗、阳台、防盗网、空调室外机等等,此外,临街的店铺也可以进行标准化设计,通过统一店招、色彩选取[7]加入具有当地特色的装饰元素等方法实现店铺立面的标准化,全面提升乡镇的整体品位。
建筑风貌的提升不仅仅可以使得乡镇能够彰显地域特色[8]和历史文化特征,还能弥补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的一些与当地环境格格不入的建筑对现有的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对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建筑时期划分在建筑风貌提升中的作用
        由于乡镇居民住宅都是由各家私人建设,公建也是没有统一规划和标准,更没有档案图纸,在建筑风貌提升的过程中不利于梳理和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根据不同时期建筑的特点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建筑在建筑色彩、建筑材质和立面构成上制定相应的整治措施。通过多次现场调研、现状分析及全面了解单王乡建成区的建筑特征按建筑所处时期对现状建筑分为五类:“美好乡村”时期的建筑[见图1(a)];“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建筑[见图1(b)];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筑[见图1(c)];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见图1(d)]和近百年以来的建筑[见图1(e)]。


(a)“美好乡村”时期的典型建筑  (b)“新农村”时期的典型建筑         (c)八、九十年代的典型建筑
         



                  (d)五、六十年代的典型建筑                                  (e)近百年建筑火神庙
                                                          图1  现状建筑时期划分

        每个时期的建筑都有其相应的特征,“美好乡村”时期的建筑都是经过系统规划设计过的居住小区,配套设施也比较完善,建筑以现代风格为主,简洁而富有韵律感,整体宁静、温馨,无需再做建筑风貌提升;“新农村”时期的建筑形象比较完整,也曾对一些老旧居住区的建筑进行过美化改造处理,主要方法是白色粉刷的外墙面,沿街建筑主要以两层为主,建筑业态分为商业和居住两种形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筑,有现代建筑的风格,强调横向线条,有着简约、典雅的建筑形象,是有尺度把握的建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单层为主,清水红砖黑瓦、坡屋面,设有门楣、窗楣、墙裙、散水等;近百年以来的火神庙,以徽派建筑为典型特征,保留了完整的马头墙。
        划分好时期的建筑在整治的过程中可以制定通则,降低了重复性的工作,也有章可循,需要专门设计改造方案的,单独列出进行建筑外观整治。
3 建筑风貌提升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
        乡镇建筑最主要的特性还是“生活的延续性”,整治和改造都要建立在不影响居民的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单王乡政府驻地建成区的建筑风貌整治主要以“简装修”为整治策略,保留“建筑本味”。在居民自由生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得保护建成区较好风貌,最终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具体在整治的过程中是采取分类整治的规划策略。从建筑的色彩、屋面、墙面、门窗、散水、勒脚、空调外机、店招等方面对建筑进行具体的整治,“美好乡村”和“新农村”时期的建筑主要为普通整治类,建筑外墙重新粉刷,有砖面的重新填缝清洗,脱砖的部分重新补砖,屋面、门窗重新清洗、翻新,统一设置符合建筑风格的空调外机罩、店招等招牌标识系统;八、九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的建筑为重点整治类的建筑,这些建筑都建成了几十年,有的成为了危房,有的搭建了违法建(构)筑物,有的需要外墙修复,上色等。根据实际情况,拆除搭建的厨房、杂物间等,畅通建筑前道路,对建筑质量尚好的并且可以改造的建筑重塑传统风貌,对危房可以拆除重建符合周围建筑风格的房屋;百年以上的建筑将采取保护式整治,有历史积淀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应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单王乡火神庙是历史风貌建筑,
反应了徽派建筑的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也反应了时代特色和历史文化民俗传统,可进行复原式修复。
        4 结语与思考
  “美好乡村”建设中的建筑风貌提升作为提升工程的一个重点,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在整治乡镇最基本的“脏乱差”的局面下,应该思考,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提升建筑风貌,不同时期的建筑应该有其相符的整治措施,相符的整治措施要依据不同时期建筑的不同特性,而不同的特性来自于建筑的历史,所以建筑风貌的提升应该站在传承当地历史文化这一高度,才能更好得构建美好宜居的乡镇。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过,无论是巍峨的古城楼,还是荡满蛛网的旧庭阁,无形中都在述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寻的变迁,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常常于潜移默化之中触击着人们的心灵,历经时代的变迁,而凝结成为一种是思想文化的象征,甚至成为时代精神的标志。足以说明建筑能最大程度上能体现历史,不同时期的建筑或多或少都凝聚了时代的特征,在整治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期的建筑特性对建筑风貌进行整治才不会破坏建筑的本味,才能还原和保留乡镇建筑最大的特色。单王乡地处皖中片区,建筑风貌即可以有皖南民居的特点也可以有皖北民居的特点,也可以是一幢现代建筑,建筑风貌如果能和谐统一,就没必要大拆大建,从细节处寻求统一也不失为一种方式,防止在建筑风貌提升的过程中过度整治。                                         


[参考文献]
[ 1 ] 王 翀,姜琳琳. 保护历史风貌建筑,提升城市文化品味[ J ]. 城乡规划,2014(29):6.
[ 2 ] 江仁菊. 漫谈农村建筑风貌整治现象[ J ]. 建材与装饰,2017(4):104~105.
[ 3 ] 何 依. 四维城市——城市历史环境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D ].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6.
[ 4 ] 毕宏伟. 承德市域乡村建筑风貌整治研究[ D ].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 5 ] 高 钰,陈楠林. 建筑立面整治初探[ J ]. 环境卫生工程,2011.
[ 6 ] 关聪聪. 城市建筑立面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J ].理论科技,2013.
[ 7 ] 梁雪,刘阳. 浅谈沈阳路建筑立面整治修复[ J ]. 房地产导刊,2015第31期.
[ 8 ] 刘海燕.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住宅规划设计问题[ J ].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