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长山列岛国家地质公园砣矶岛景区地质遗迹资源类型及评价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卷第18期   作者:韩明智
[导读]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是地球发展史的物证,是现今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韩明智
        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山东        264004
        摘要: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是地球发展史的物证,是现今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长山列岛国家地质公园砣矶岛景区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类型典型。该文详细介绍了砣矶岛景区地质遗迹类型,并进行了定量评价、属性评价和综合评价。
        关键词:砣矶岛  地质遗迹  定量评价  综合评价
        砣矶岛景区位于渤海海峡中部海域,长山群岛中部岛群的北部,是山东长山列岛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景区之一。砣矶岛北邻辽东隆起,南连胶东隆起,西邻渤海坳陷,处于胶辽隆褶带内。受区内岩性、结构与构造、断裂活动、海水侵蚀、风化剥蚀与重力崩塌以及气候、植被等因素形成独特的地质遗迹与地质景观。
一、主要地质遗迹类型
        根据国土资源部编制的《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2010试行稿)等有关地质遗迹的分类要求,砣矶岛景区地质遗迹可分为构造地貌类、地层剖面类、重要岩矿石产地、地质灾害类、岩土地貌类、海岸地貌等6类9个亚类。
(一)构造地貌类
1、断裂构造亚类
        砣矶岛景区断裂构造较发育,因构造作用形成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点主要分布在西海岸沿线。该地质遗迹点附近,由于受南北向断裂控制,海岸笔直陡峭,大部分陡崖为断层崖;陡崖上多见牵引褶皱和次级小断裂,在构造切割、海浪侵蚀和重力作用下,石壁上色彩绚丽、图案万千,形成了天然的艺术回廊,令人叹为观止。
2、褶皱构造亚类
        褶皱(褶曲)构造是地质构造的一种,是岩层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砣矶岛出露地层为新元古界蓬莱群,是一套浅变质岩系。主要岩性为板岩、千枚岩,约6~8亿年前形成。有近水平的地层,也有70~80°的高倾角单斜地层。调查区内观察到的褶皱(褶曲)以层间小褶皱为主,也能观察到断层带的牵引褶皱。区内砂质板岩(灰白色)与泥炭质板岩呈韵律性互层产出,后期遭受挤压变形(韧性),形成奇特的地貌景观。褶皱构造具有观赏价值的主要有吕山口西北海岸虾石、蛟龙升天等,西海岸潜龙入海。
3、不整合面亚类
        该地质遗迹位于磨石嘴小学东,为地层不整合接触面。在大约距今780Ma的新元古界蓬莱群豹山口组(Zp)板岩、千枚岩地层裸露于地表,到了近代,大约距今0.126Ma的上更新统由于构造运动导致海陆交替,陆地变成海洋,黄土经过风力搬运覆盖于板岩之上,形成地层不整合剖面。
(二)地层剖面类
        砣矶岛景区该类地质遗迹仅包含地层剖面1个亚类,典型事件地层剖面为黄土剖面,以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最典型,厚度最大可达20m,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可见钙质结核,局部有砂砾夹层,从性状上看,酷似我国西北地区马兰黄土所具有的特性,李培英等(2008)将其命名为“大连黄土”。本区黄土与内陆黄土堆积不同的是,黄土堆积中发现了个体极小的海洋生物化石,如有孔虫壳体等,说明它们有一部分来自于海底,冰期海面下降,沧海桑田,海底出露,海底细粒物质连同有孔虫被风吹扬到岛上。
(三)重要岩矿石产地类
        砣矶岛景区是砣矶砚的原产地,为保护有限的资源,当地政府已禁止开采,对原开采区作为采矿遗迹进行保护,并作为“金星雪浪”景区对外开放。该地质遗迹点出露岩性为含炭泥质、砂质板岩,韵律互层,主要矿物成分为绢云母、绿泥石、石英、长石、白钦矿等。其中长石、石英富集形成白色条纹,绢云母具丝绢光泽,在阳光的照射下,如点点金星嵌入岩石中。通过海浪的冲刷、剥蚀,形成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天然彩石画廊,当地人称“石林”,极具观赏价值。
(四)岩土体地貌类
        砣矶岛景区上更新统马兰黄土超覆在离石黄土及其它地层之上,自海面至海拔100m范围内均有分布,厚度最大达15m以上。呈灰黄、浅黄或褐黄色,质地均匀,无层理,疏松多孔,垂直节理极发育,易发生崩塌,形成黄土崖。顶部发育灰黑色古土壤(黑沪土),厚0.5~1.5m。马兰黄土中含有晚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属于干旱草原环境中的生物群,如:安氏驼鸟蛋(Strnthiotithus),赤鹿角 (Cervuscanadensis),梅花鹿角(Cervvsmppon),象门齿和猛玛象腿骨(Manmuthus Primigenius)等。 区内黄土在流水及重力作用下,发育成多种形态类型。主要有黄土台地、黄土坡地、黄土冲沟、黄土陡崖等。
(五)海岸地貌类
        1、海侵地貌类
        砣矶岛景区内海蚀地貌发育,主要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洞等。由于砣矶岛海蚀崖多由两种硬度差异较大的岩石(板岩和石英岩)组成,且岩石倾角较小,所以在海蚀崖下部极易形成海蚀穴,尤其是西岸和东岸。海蚀穴一般高1~2m,深0.5~1.0m,成龛状分布于崖面上。一般位于高潮线以下,退潮后露出水面。
        2、海积地貌类
        砣矶岛景区海积地貌主要发育在海岛凹进的岸线段,主要有:大口湾、后口湾、砣子湾、井口湾、吕口湾等。海积地貌既具科研价值,也具极高的观赏价值,是科研、教学和旅游度假观光的好去处。同时也是码头建设、海水养殖的优良之地。
(六)地质灾害类
         砣矶岛景区内岩体地质年代久远,节理裂隙及其发育,岩石风化强烈,在地质历史时期发育有多处崩塌地质灾害,在西海岸、北部海岸发育有多出崩塌堆积物,是典型的由海浪或重力因素引起的崩塌灾害。此外,区内绝大多数海蚀崖分布有危岩体,高耸凌空,遇外力作用有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的隐患,是研究自然重力地质灾害的理想之地。其中位于吕山口东南方向的“半劈山”极具观赏价值。
二、地质遗迹综合评价
(一)定量评价
         地质遗迹作为一种特有的景观,既有科学意义,也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参考国土资源部提出的《地质公园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并结合调查区的实际情况对本区地质遗迹的旅游美学价值进行定性和半定量的评价。
         地质遗迹资源的定量评价工作,是对区内9处地质遗迹及其它旅游景观进行评价。根据对地质遗迹价值与条件的要求,结合调查区的实际,选取了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安全性、遗迹规模、环境质量等8项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并分别对各评价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表2-1),按地质遗迹点的综合属性特征分项赋分,并计算累计总分;同时,建立等级特征标准,并以此确定各地质遗迹点的价值等级。以100分为滿分划出3个等级;分值在85分以上者列为最优级(Ⅰ级),85-70分者列为较优级(Ⅱ级),70-55分者列为一般级(Ⅲ级)。定量评价结果,地质遗迹调查区内列入最优级的有4处,较优级1处,一般级4处(表2-2)。

         表2-2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表

        (二)属性特征评价
        自然属性特征的评价,是地质遗迹价值因子评价的主要目的内容,它体现了地质遗迹本身价值的高低和等级。在地质遗迹的诸多评价指标和评价因子中,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遗迹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稀有性,是地质遗迹评价最重要的属性因子。根据上述三项属性指标,对调查区内各类地质遗迹自然属性的评价结果如下(表2-3)。


        (三) 地质遗迹总体评价
        砣矶岛景区是长岛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遗迹资源较丰富,在某些方面对长岛国家地质公园构成良好的补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评价:
        1、综合性:砣矶岛景区在仅有的7.11km2范围内拥有3大类6类9处地质遗迹资源,这在国内海洋地质公园实属罕见。
        2、典型性:砣矶岛景区“金星雪浪”砚采矿遗址不仅彩石画廊美轮美奂,而且蕴含的地质现象十分丰富,构造褶曲变形、变质作用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显著,使其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更有重要的地学研究价值,在国内罕见。
        3、优美性:砣矶岛景区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环境幽深崎曲,峰峦叠翠,候鸟密集,融山水林鸟为一体, 具有浓郁的大自然气息,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是我国北方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景区以“奇、险、清、幽”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出其优美性。
        4、科学价值:一是研究海洋动力作用下的沉积形成机理,二是研究新生代以来的全球气候与海平面变化。
        新生代以来,长山列岛经历了一系列的地质事件,如多期玄武岩喷发、多次海侵和海退等,保留了系统的地质记录。砣矶岛的马兰黄土、古人类遗址、动物化石和各类海蚀地貌都含有丰富的地质事件、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信息,也就是说砣矶岛有研究新生代以来地质事件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系列、完整信息载体。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又使这些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形态)成为有重要科学价值的信息载体,也更加增添了保护这些地质遗迹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地质遗迹保护现状和展望[J]. 李虹,姜勇彪.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2]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J]. 方世明,李江风,赵来时.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02)
[3]山东省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遗迹特征[J]. 王世进,万渝生,徐品,张增奇,姚春梅,杨恩秀,宋志勇,王集宁,蒙永辉,肖为国,任鹏,张岩.地球学报.2015(05)
[4]山东省主要地质遗迹形成时代及分布特征[J]. 王世进,万渝生,张增奇,杨恩秀,宋志勇.山东国土资源.2013(02)
[5]青州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类型及评价[J]. 张莉莉,王元波,王心兵,姜能翔,袁野,王志强.山东国土资源.201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