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改造中水环境保护解析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卷第18期   作者:王岳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对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王岳
        北京市京密引水管理处北京密云1014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对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综合整治河道水环境,可以有效地恢复河道生态系统,为人们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探讨水环境综合整治,能够有效地总结河道水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让河道水环境更加适合人们的生存和其他方面的需求。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原则和流程,并提出了河道水环境整治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河道治理;水环境;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年来,城市河道污染日趋严重,对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产生较大影响,河道生态治理也随着文明城市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此,我国很多城市加大了对河流水环境的治理,河道治理工程耗时久、里程长,在治理过程中施工料场、生活区等通常沿河道分布,如果管理不到位,就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进一步恶化城市水环境。因此,开展有效且生态的水环境生态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2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原则
        水环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河道水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了让河道水环境达到相关要求,让河道的水环境通过整治,给城市在发展方面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提供更多的服务,需坚持以下原则:
        2.1 标本兼治
        在河道水环境治理中,采取截污纳管、河道清淤等标本兼治的水环境治理方式,同时通过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同时增加河道水动力,再配合水生态工程,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有利于恢复城市水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
        2.2 以人为本
        对于城市河道水资源整治应始终秉持着缓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善待环境、保护环境,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2.3 经济效益原则
        在进行河道水环境整治的时候,一般会产生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治理完毕的河道水环境质量很难保障可以永远地保存下去,也许会因为一些突发情况导致河道的生态环境被再一次破坏。因此,经济效益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确定治理方案和措施时应考虑经济效益。
3 河道治理改造对水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1)河岸硬化对水环境的破坏。为达到一定的防汛防洪、排涝功能,会用浆砌块石和混凝土的方法,对河道两岸的土壤层结构进行河岸硬化处理。这种做法虽能稳定河道,达到洪水归槽的目的,却人为的断裂了土壤、植被、河流以及生物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系统,削弱了河水的自我净化能力,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循环系统。(2)河道建设对水环境的破坏。在河道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通常会裁弯取直,人为的改变河道原有的水流方向,提高流速,方便通航。然而河道在千万年的进化中,其河流形态,早就与周边的生态环境相互融合,强行改变河流的流向会破坏河道原有的生态环境平衡,甚至是导致物种灭绝。(3)河道断面改造对水环境的破坏。河道治理改造后形成的人工河道断面,通常采用输水性能好、施工相对简单的梯形断面,过于单一的河道断面改造形式,不仅破坏了河道原有的生态环境,还会对水环境中的生物造成严重影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4)河道底防渗对水环境的破坏。

在一些人工湖泊和河道景观地段的河道治理改造中,建筑单位在保障日常用水正常水位的基础上,为能够有效减少河道补水费用,会在河道的底部进行防渗处理,这样做会破坏地下水和河槽间存在的交换关系,打乱水资源在生态环境的中循环系统,对河道的水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4 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
        4.1 截污纳管,改善污水管网系统
        截污纳管是有效治理城市河道水环境的重要措施。具体指将河道沿线的工厂、学校、居民楼等污水管道进行改造,接入到城市专用的排污处理管道系统之中,将污水引入到污水处理系统之中,科学高效地对污水进行处理,避免污染城市河道水环境。构建城市完善的污水排放处理系统是实现截污纳管的基本前提。首先,工作人员要对污水排放较为集中区域有所了解,对其属性以及内部管网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其次,根据不同的污水量将其划分到不同区域的污水排放管道之中,能够集中有效实现对污水排放的高效处理,实现保护河道水环境的目标。
        4.2 营造水下森林
        水下森林主要指以水中植物为主建立一个和谐的水下生态环境。水中植物生长过程中,将会对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行有效吸收,可在改善水环境的情况下,不断提升城市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除此之外,水中植物生长中,相关科研工作人员可通过对其生长情况的把握,判断水质情况。水中植物生长较好时,水质呈现清澈透明状态,据此可判断河道水质良好;反之,水中植物枯萎,水质呈现浑浊状态,可推测河道水质较差。因此,水下森林的营造,在提高河道水体自净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较客观地判断出河道水质问题。
        4.3 发挥市场竞争机制
        在进行河道水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主体是政府部门。但是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政府部门一般作为河道水环境治理的辅助单位而存在,甚至只能够向外界寻求帮助。外界的整治单位根据政府的要求,来完成河道水环境的规划设计工作。政府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一旦监督方面出现了纰漏,那么河道水环境的整治工作将会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跟不上。因此,可以通过市场的宏观调控来改变竞争机制,尽量引入相对较为先进的市场竞争模式,使得在进行水环境治理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同时,对河道的水环境治理,也可以和市场经济发展相互结合起来,让河道水环境整治能够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一个措施,使河道水环境治理获得动力,只有这样,水环境治理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够获得全面提升。
        4.4 设置生态护岸
        (1)自然原型护岸。自然原型护岸指的是尽可能的贴近河岸的自然特征,通过植被种植的方式,对河岸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2)自然型护岸。自然型护岸除种植植被外,还必须借助一些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作建设护岸,提高堤岸自身的抗冲刷能力。(3)复合型护岸。复合型护岸指的是在自然型护岸的基础上,加入混凝土或钢筋等材料,提升河岸自身的抗冲刷能力的同时,对河岸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常见的复合型护岸应用技术有土壤固化剂法、纤维织物袋装土护岸等。依据河道水环境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实现护岸、植被、水土的有机循环。
5 结束语
        在城市经济发展同时,应注重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构建完善的城市污水排放系统,实现对城市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避免出现污染城市河道水环境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针对河道水环境治理长期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到科学有效、实用的河道水资源治理方法并对整个城市水环境进行全面综合的修复,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城市河道水资源系统的平衡,实现城市经济发展多元化,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美杉.河道治理改造中的水环境保护措施探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37(11):143-145.
[2] 郑琴.河道治理改造中水环境保护措施探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04):56-57.
[3] 谢竺池.河道治理改造中水环境保护措施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8(16):229-230.
[4] 高慧棉.河道治理改造中水环境保护做法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07):247.
[5] 梁军.河道治理改造中水环境保护措施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8,45(05):59-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