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恒1,吕杭波2
杭州西研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1,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摘要:新形势下,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城镇化格局的不断扩张,这也导致了我国土地使用空间的紧张,城乡规划过程中,有关单位需要加强对空间利用发展的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存在的土地规划空间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空间利用优化措施,为相关单位城乡转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城乡规划;空间发展;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经济发展中的绿色和效能问题,经济的发展不能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基础上,应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就要在当前及今后的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突出体现生态文明价值理念,使物质财富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齐头并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及低碳经济。在生态文明视角下进行城乡规划,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减少资源损耗,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城乡规划中的空间利用问题
1.1土地资源利用欠缺合理性
土地资源由于人口密度的扩增而愈发减少,而土地资源作为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其有效利用有直接决定着规划质量,为此,土地资源两面性的协调是能否解决空间发展问题的重要环节。当前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步提升,土地面积不断缩小,其中的耕地面积尤其明显,这便导致生产性用地难以适用地域经济发展需求量,同样,生活用地的减少造成了地域基建设施也难以匹配人们的生活需求,如居民住宅楼项目建设当中,即便有一定区域作为公共活动区间,但是考虑到居民数量,人均可使用面积仍旧难以达标,我国在这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更为明显。
1.2城乡规划土地空间发展也极容易对周围自然环境资源造成难以磨灭的影响
实际规划过程中,受限于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差异等,人口资源往往随着地区的不同而呈现极大地不同,我国东南部发达地区人口过剩,导致环境承受的压力极大,人居可利用环境资源量极低,除此之外,规划不均衡导致工业企业的分布较为集中,且往往表现为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模式,对周围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并不利于区域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相关部门在开展城乡道路规划时,未按照相关规划技术要求进行操作,也并未形成综合性地、可协调地规划成果,致使实际施工中建设性事物繁多且重复率较高,时常出现规划道路因客观环境制约而不得不移位或者取消等现象,从而导致规划成果与周围生态环境关系失衡,为后期其他项目建设留下隐患。
1.3不同地域城乡规划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不同地域城乡规划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表现为参差不齐,且地域性保护也较为明显,这主要归因于如下两个因素,首先不同区域之间往往表现为相互竞争,且经济落后地区由于人才、资金的流失而规划水平下降;其次是不同地区中城市发展规划效果不良的,则会被相互竞争而落下,最终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受滞,这在经济效益差别极大的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其中,地方保护主要为了防止本区域的社会资源往外流失,而采取了政策性维护手段,这也促进了地域差异性的增大。
2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应对空间发展优化措施
2.1渐进式优化和丰富学科体系
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驱动。在改革开放后数十年的快速城镇化历程中,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建设活动给予了城乡规划学科广阔的实践平台,也促进了学科队伍的壮大和学科体系的拓展,城乡规划学科一度成为“显学”。
在实践层面,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建立在经济发展需求和国家制度保障的基础之上,是“国家—地方”发展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走上历史舞台,依托多学科、整合多类型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持续对城乡规划学科体系的构建产生影响,是继续拓展,还是固守传统领域,已经成为不同院校城乡规划学科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抉择。无疑,当前城乡规划学科已再次迎来新的变革风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塑所带来的渐进式变革效应不断累积发酵,城乡规划学科所依托的传统实践基础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当下急需将挑战转变为机遇,以持续保持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活力。在学科体系建设上,具有共识性的是,国土空间规划不是某种规划类型或规划品种的出现,其产生于中国从快速城镇化阶段迈入城镇化中后期的关键转折阶段,所面对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发展规律和发展目标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要求规划研究及规划编制更综合、更科学、更有效,在刚性与弹性之间保持有机的平衡。对城乡规划学科而言,国土空间规划更多地代表了时代性的规划范式转型,城乡规划学科体系的建设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要逐渐从专业技术修补转变为学科体系的系统调整,以学科子方向设置调整为切入点,建立更具发展活力、更加适应时代需要的学科体系。
2.2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在生态文明视角下进行城乡规划建设,重点在于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健全城乡空间规划系统,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城乡空间结构。城乡发展应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和协调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就要求在进行城乡空间规划过程中,要对城市和乡村的空间格局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实现对城乡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生态集约的城乡布局。①在城乡建设空间上要抑制城市边界的不合理扩张,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缓解在城乡规划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②在农业发展空间上城乡规划必须保护基本农田和耕地,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从而给农业绿色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留下足够空间;③在生态保护空间上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城乡建设规划区域中的林地、草地、自然资源、生物资源等,进一步凸显城乡空间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服务功能。协调好城乡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及生态空间之间的关系,是生态文明视角下进行城乡规划的关键。在现实生活中,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的范例众多,如在山东聊城进行城乡空间布局优化调整过程中,提出了“一心、两轴、两带”的城乡空间结构概念,其中“一心”主要指聊茌东都市区,通过中心城区与茌平县、东阿县的互动发展,形成多组团、绿心型的发展格局,从而带动聊城市域及周边乡镇的协调统一发展,解决城镇开发边界问题。
2.3建立并完善城乡空间结构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作为城乡规划的主要归口管理部门,必须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空间结构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并且实现最大化的提升城乡规划需求目标,从而达到为日后城乡科学、有序建设提供发展空间。此外,城乡规划在确保自我发展的同时,须不忘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使命,要明确建立一个最佳的城乡发展结构模式,从而实现促进城乡规划事业的发展以及提升经济效益的总体目标。
结束语
我国目前的城乡规划水平逐步提升,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旧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空间利用作为城乡规划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有关单位需要依据实际,统筹兼顾,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提升空间利用理念、模式,这样才能保证土体空间利用的科学合理性,最终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寒.新时期城乡规划应对空间发展问题的对策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32).
[2]杜玉琴.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应对空间发展问题的策略探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04).
[3]陈曦,王丝雨.探讨新时期城乡规划应对空间发展问题的策略[J].建筑与文化,2017(12).
作者简介:罗志恒 ,男, 1994年1月, 河南省商城县 ,初级 ,本科, 城乡规划。